本专栏由作者授权发布。欢迎赞赏,支持原创!
还没来得及续写LTCM及其影响,就有小朋友私信:“那个上海高频交易公司(下文称S公司)怎么回事呀?不是市场越动荡高频交易越Happy吗?股灾了应该他们赚很多呀”。这……金融第一课就是风控,风控第一课就是学习各种风险的类别。比如Market risk, Liquidity risk, Credit risk……有一种risk 总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Regulatory risk
2015年,对很多资深从业者来说,仿佛昨日;但对职场新人来说,又感觉久远。毕竟这些年有太多世事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股灾的惨烈渐渐被人淡忘,更何况当年被股灾牵连的交易公司,比如这家S公司。
那一年S公司创始人L正值青春年少,宛如快意江湖的侠客,技术高端,行为大气。在国际老奸巨猾的HF们纷纷使用隐秘名称的当下,他给公司取了个这么直接的名字。回想当时中国的量化交易也正破土而出,真是好苗子遍地啊。正赶上股市泡沫疯狂,全民炒股,有些人甚至辞职去全职炒股,高中生都去开股票户头——现在想想真疯狂。
而当时中国金融监管善未成熟,政策宽松。在贪婪资本的驱使下,场外杠杆很快失控,把股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一直到动力枯竭,股市开始大跌。国家为了控制场面,祭出“恶意做空”。场子里的海外交易公司成为首选目标,比如“司度”,“度思”(猜猜对应的是哪两家?详细情节实在不能在此展开,大家有空纽约线下聊)。而国内的交易公司中,最郁闷的就是S公司。如此嚣张的名字,不罚你罚谁?
记得那时我一个老朋友,经历过2000-01年的美股泡沫,一看到2015年初A股的情况,熟悉的配方啊,欣喜若狂,大喊一声:“All in All Margin!”但人在美国没法在中国上场外杠杆,于是找了国内的机构,放了大杠杆搞起。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政府会出手在高点跌落那一刻,直接冻结多头。
最后,炒了个寂寞。
回头继续讲S公司和L。S公司虽然消亡,L却并没有被这次意外打倒。毕竟有真本事在身,后面兢兢业业又从头开始,重新创立了新的量化私募,现在做得很不错,就是大名鼎鼎的____。抱歉我就不透露名字了。
本来打算尽量不讲国内的,但看小朋友问得这么真诚,就聊high了。请大家原谅文章里一堆未尽之词,人家也担心regulatory risk嘛。
下一篇,我会继续讲LTCM的影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