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尴尬状态。

“科”不成,“幻”不就,让这个类别一度被观众打上烂片的标签。
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刷新了国产科幻片特效天花板,并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86年国产科幻片曾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部巅峰之作,三十多年间无人能够超越。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这部被遗忘的国产神作——

错位

导演: 黄建新

编剧: 张敏 / 黄建新

主演: 刘子枫 / 牟红 / 杨昆 / 孙飞虎

上映日期: 1986

片长: 85分钟

此片导演
黄建新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新世纪后,他曾拍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决胜时刻》等多部影片,并担任了《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影片的制片,堪称主旋律电影专业户。

但在新世纪前,他的影片却以生猛大胆著称,辛辣尖锐地讽刺时弊。
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都是评分颇高的口碑佳作。
其中《背靠背,脸对脸》深刻反映了中国官场等级森严、明争暗夺的现象,在豆瓣上近13万人评出9.5的高分,并入围豆瓣电影TOP250。

点击图片👆
可查看《背靠背,脸对脸》推文
而他的处女作《黑炮事件》讽刺了外行领导内行,程序打败专业的中国式办事特色,一举
提名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

去年离世的表演艺术家
刘子枫
,凭借在《黑炮事件》中的精湛演技荣获了
金鸡影帝

点击图片👆
可查看《黑炮事件》推文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国产科幻片《错位》,可以看做《黑袍事件》的续作。

片中的男主角正是《黑炮事件》中的男主角赵书信,也同样是由刘子枫饰演。
赵书信在前作中做了多年的工程师,终于在这部续作里被升职成为局长。
但迎接他的并非梦寐以求的舒适与自由,而是开不完的会议和排山倒海的文件。

他深知这些文山会海大多数都没有意义,但又无力摆脱。

重压之下,他的精神一天比一天紧张,并做起了被文件和话筒席卷、包裹的噩梦。
赵书信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他发挥自己工程师的优势,研制出了一个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外形和他一模一样,并且能模仿他的神态和语气,外人根本看不出任何差别。
最重要的是,他还为这个机器人输入了相关的知识程序,可以代替他去开会和工作。
从此之后,赵书信把开会、上传下达的苦差事都交给了机器人,自己则继续专心投身于科研。
然而,事情并非像赵书信预想地那么顺利。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这个机器人逐渐产生了独立的自我意识。
它开始吸烟、喝酒,甚至还对人类世界的爱情产生了好奇。
它曾经偷偷瞒着赵书信,和他的女下属吃饭约会。

它甚至还提出了让赵书信批量生产机器人,并为它们赋予自我意识的要求,却遭到了赵书信的拒绝。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中央开始下达减少文山会海的指示,这也意味着机器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赵书信削减了为机器人提供的能量,并限制了其活动范围,想要在之后把它送到劳动一线。
机器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存在,在私底下偷偷为自己充电,却引发了会议现场的断电与混乱。

它还在路上与一群人发生争执,并使用暴力伤害了路人。
随着事态愈发混乱,赵书信最终决定亲手毁掉机器人,影片也在此戛然而止。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错位》并未使用先进的特效技术,没有在“科”字上大做文章。

它将着力点立足于“幻”,通过一个如《黑镜》般脑洞大开的故事,用极尽荒诞的叙事讽刺了社会、人文、科技、伦理等诸多现实议题。
整部电影的风格相当先锋前卫,在视听语言上下足了功夫。
大量红色、蓝色背景色块的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也分别对应了角色在不同情境急躁动荡、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三角、正方形、圆形等规则图形在片中大量出现,这些形状本身代表的是数学所体现的秩序与规则。

而这种秩序感与赵书信的生活毫不相干,恰恰反衬出他因为文山会海内心出现的混乱与无序。

还有片中超现实主义的场景设计,比如层层封锁的大门和看美国广告片的老子。

不仅契合科幻的主题,也让这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更具荒诞感。
除了在视听上下功夫,影片中的许多台词也十分考究,耐人寻味。
比如当机器人问赵书信说:“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吗?”
赵书信回答道:“不想干的事情当然可以不干,但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情也干不成了。”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还有当机器人体验了几天人类生活后,他意味深长地对赵书信说道:

“我发现你们人类很怪,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们给自己制定了许多条文,但在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果然,就连机器人都能看出来,双标是人类的本性。
片名《错位》,指的是赵书信和智能机器人的身份错位。
赵书信专注于科研,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科研事业,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

但机器人却不同,它能够辗转于各个会场,在人际往来中游刃有余,在文山会海中如鱼得水。
不仅如此,它还爱上了抽烟,喜欢看电影,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并拥有了感情和独立意识。

这样一看,机器人似乎更像人,而赵书信更像是机器人。

正因如此,影片最后的机器人甚至想与赵书信正面对抗,并取而代之。
这种错位的关系和身份认知,让影片的黑色幽默达到高潮,也使得电影的主题呼之欲出——
赵书信与机器人的身份错位和对立关系,不仅仅是个体矛盾。
映射出的是当前时代下的每一个人,与复杂多变的环境、日新月异的科技之间矛盾。

在《错位》上映的80年代,正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年代。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们纷纷寻找新的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作为一名普通人,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和赵书信相同的状况:对科技的运用感到混乱与焦虑,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
如今几十年的时间过去,AI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状态。
但和赵书信相比,我们的处境却并未好到哪里去。

AI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与此同时,AI对人工的取代,对社会环境的冲击、对隐私的侵犯、对安全伦理问题的挑战等等,只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愈演愈烈。

要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这是《错位》给我们留下的疑问,也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每个人都亟待解决的课题。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