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养鸡
作为应对“自由护盾”的最终章,朝鲜在本周五以“东北一锅出”的方式,集中报道了周三和周四在东海岸整的两个大活:
首先在周三下午,朝鲜派出两辆发射车(81X号车和208号车),在兴南区鹊岛洞的海滩上,发射了“箭矢-1”和射程更远的“箭矢-2”巡航导弹各2枚。
△又靠着路又靠着海,是块风水宝地
本文开头整了个视频,从朝鲜公布的图像资料来看,两型巡航导弹可以使用同一款捷克“太脱拉”底盘五管发射车发射,沿着三千里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超低空飞行等本领也大致相同。主要的区别还是导弹本身的外观特征,白色的“箭矢-2”弹体下方的进气道明显更长,而且朝方公布两者的射程分别是1500千米和1800千米,说明它们的发动机技术来源很可能不同。
从2021年9月开始频繁试射的“箭矢-1”和在“自卫-2021”国防展中首次公开的“箭矢-2”,目前都部署于第610导弹兵旅团
和上周日进行井射“金斯坎德尔”极限射程模拟核反击试验时,模拟核弹头起爆高度设定在800米类似,此次朝鲜在试射箭矢-1和箭矢-2时也专门提及,各有一枚在弹道末段拉高到600米高度起爆,在我看来,这类方式并非完全是从技术上验证“核爆炸操纵装置和引爆装置的动作可靠性”,也是从政治上尽可能向外界宣告“我们搞核反击体系是认真的”。
世界上合法与不合法的拥核国家不算少,但认真的核反击体系的确不算多,范围几乎可以缩小到“上三常”。朝鲜在“金斯坎德尔”的部署上,明显致敬了美国冷战时期研究MX洲际导弹时构想的一些部署方式:轮式/履带式底盘型、潜艇发射型、铁路机动型、水库发射型和最新的井射型……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则以中/俄式多轴机动底盘为核心,极其强调生存能力。
而论及生存能力,传统观念里当属海基核力量最为突出,但朝鲜在发展海基核力量时,很快遇到了潜艇水平跟不上导弹发展的问题。“北极星”系列潜射弹道导弹在射程越来越远的同时,尺寸也越来越大,已经不是朝鲜现有潜艇经过改造就能搭载的。
通过部署能够在水库湖泊中发射的“金斯坎德尔”改型,也算是没有浪费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发成果
作为充分利用现有潜艇平台的手段,加装可搭载核弹头的“箭矢”系列巡航导弹是一个性价比高、迷惑性强的办法,但受限于潜艇太老旧的问题,隐蔽性仍嫌不足。于是就有了朝鲜人这次憋出来的大招,在朝方报道中早在2012年就开始构想的“海啸”潜水式核战略攻击武器系统。
和俄罗斯2015年公布的“波塞冬”核动力+核弹头无人潜航器类似,“海啸”的体积在无人潜航器中也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就好比丹东大草莓在草莓中的地位一样。虽然从时间上来看,“海啸”至少在构想的初期阶段不太可能受到俄罗斯“波塞冬”的影响,但“波塞冬”曝光之后,显然会是朝鲜研发“海啸”的重要参照之一。
即使在元帅身边,“海啸”的体积仍然显得非常巨大
不过“海啸”并没有像“波塞冬”那样跨洋洲际攻击的必要性,也缺乏超远程水下航行所需要的技术,因此其主要目标估计是打击日韩海上力量基地以及封锁其他港口。而这类潜航器的技术实物,早在2004年,朝鲜就从另一个超级大国获得过。
2004年,一台美制NMRS无人潜航器在朝鲜东海岸执行海底地图绘制任务时,因不明原因失控,漂流到咸兴附近海岸被朝鲜捞取上岸。2006年8月,这个宝贵的美国当代侵朝铁证——美国一直不承认这是他们造的,当时仅有2台的先进水下潜航器——被陈列在一个玻璃柜子里,与1968年俘虏的美国海军“普韦布洛”号间谍船,一起放在大同江边的1866年美国“谢尔曼”号武装商船因挑衅被朝鲜军民烧毁的地方,公开展示鼓舞士气。
美国也是从2006年之后通过前往朝鲜的游客发回的照片,才确认这个失踪了两年的玩意儿是被朝鲜捞走了
十年前,朝鲜修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NMRS跟“普韦布洛”号都一起搬到了纪念馆边上的普通江岸边。记得2017年车英赫同志组织大家去参观的时候,NMRS的头部声呐阵列等用于探测海底的精密设备似乎已经被拆掉了,简单弄了个壳子盖了上去;当时车英赫就认为,以朝鲜人的一般搞法,内部设备早就被拆走研究了,而今看到“海啸”问世,大家难免感慨一番。
根据美国类似潜航器的公开指标,平均速度按2米每秒算,再按照朝中社报道中“在水下进行了59小时12分钟的椭圆及八字形航线潜航”推算,从利原湾开到洪原湾起爆,航程是426公里。如果这个航行距离有所保留,“海啸”至少具备500千米级别的航程,那么从元山出发打击浦项乃至蔚山都是足够的。考虑到“海啸”的巨大体积,即使动力元件上技术水平稍保守些,达到这个续航力也远非高不可攀。
估计试验航线大概可能会是这种效果
对于在浅水反潜作战中的失败教训远大于成功经验的韩国来说,横空出世的“海啸”带来的潜在麻烦确实不小,至少又需要为了这种特殊反潜作战多掏一笔经费了;即使朝鲜未必真有那么多核弹头给“海啸”用,但水下核爆炸的巨大威力人尽皆知,韩国也不敢赌朝鲜这一次是否又在“诈胡”。
朝鲜目前公开展示的各种核武器载具,看似门类齐全到让人惊掉下巴,但仔细一想所需要的各类技术——小到巡航导弹用涡轮发动机,大到巨型多轴弹道导弹发射车,又都是朝鲜确有条件获取的,只不过是以朝鲜式的整合能力、加以包装宣传,形成了当前的威慑效果;就连“海啸”这种看似缺乏技术来路的,都能有美国科技“帮忙”,对于接下来朝鲜可能曝光的新型武器身上的“似曾相识”之处,相信大家也会有更强的“免疫力”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