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和田野成为远方的时代,人们每年大约会有两次想起阅读、忆起语文:一次是世界读书日,一次就是高考。每年高考后,社会上都会掀起关于语文作文题目的大范围讨论,一部分人调笑道:除了语文作文,其他的我们也看不懂啊!
几乎没有人能在语文考试中拿零分,也很少有人拿到高分,人们都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抱有天然的信心,人人都能谈一谈语文,谈一谈读书,仿佛读书不需要逻辑和结构,也鲜有必考的知识点。然而能真正将语文内化成自己素养的人,要靠长期不间断的阅读还有思考。
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在中学阶段已经越来越受重视,不仅课程标准和部编教材对此有明确要求,一些省市也开始在中高考中考查名著阅读,如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将12部名著纳入了考查范围。
但阅读经典需要引导和方法,课堂又受课时、教学任务的限制,无法对名著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也就很难真正地调动起学生们自主阅读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内功,不是短期的突击就能收效的,没有长期的积累,吃一粒微缩的知识胶囊,应付考试或可收一时之功,对自身的长远成长而言终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根据名著内容三选一作答的微写作作文题目,分值10分
任何方式都替代不了亲自去翻书阅读,但读书这件事儿,其实是需要教、需要“领悟”的,尤其是针对根基尚浅的中学生读者,没有系统的关于“怎么读”的读书指导,很难打开阅读一本书的空间格局,也无法呈现阅读的真正价值。在踏实展开书页、保持阅读习惯的同时,还需要多听老师、专家对名著经典的阐释和解读,这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今天推荐一支中学语文名著阅读领域的“梦之队”——由顾德希、薛川东两位著名特级教师担任主编,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师大附中、景山学校等名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主讲,北大中文系教授担任学术顾问,针对2019年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中例举的12部经典阅读篇目,打造的在学生自由阅读基础上打开阅读视野,既能应对中高考,又超越中高考的必考名著精讲音频课程:《名师精讲必考名著》。
名师精讲,精在哪里?
12部名著,文字浩繁,精讲课程中每部名著的课程安排从7讲到20讲不等。精讲的角度是如何选择的?精讲了哪些内容?如何确认合理性和有效性呢?
名校名师贯通解读经典之路,
能力、素养双进阶
一线名师×北大教授的组合,保证了原著解读的内容和水准。1讲10分钟左右的课程内容,经常是老师结合数十篇论文研究的成果。比如杜蘋老师讲《平凡的世界》中就涉及了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和“城乡交叉带”等话题,这些增加了阅读的厚度、引发学生联系思考现实的内容,都有深入研究相关内容的支撑。
一部名著的解读常常联动其他经典作品,比如邓虹老师谈及作家的“精神自留地”:从沈从文的凤凰说到鲁迅的绍兴,从海子的麦地说到塞林格的麦田。再比如在介绍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三一律”时,王志彬老师在讲解《巴黎圣母院》中提到,雨果明确反对古典主义及其法则“三一律”,而李巧梅老师在讲解《雷雨》时,则表示曹禺将“三一律”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些互文和映衬,形成经典之间的相互召唤。
一线教师更贴近学生,更能捕捉流行文化之中对人文经典作品的回应,听完孟岳老师的《红岩》精讲课之后不仅知道如何看待“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还会对复仇者联盟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手法,进行对比和反思。
回归名著现场,嵌入应试思维
课堂内外皆提升
保持大量的阅读,是优秀语文教师牢固宽厚的文化基础,甚至是职业造就的生活方式,他们本来就是每个学生生命最初的审美引路人。
本套课程中《边城》的主讲人,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邓虹老师,在准备讲解《边城》之前,专门在2018年5月,特地从北京飞了3个多小时到达贵州的铜仁机场,再转车赶往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镇,在最靠近他墓地的客栈住下,第二天大早邓虹老师便去沈从文的墓地为他诵读《边城》并献花祭拜。然后立马乘坐凤凰开往吉首市的大巴,再换乘吉首市到花垣县的中巴,再换乘花垣县到茶峒镇的小巴,整个儿一夜翻山越岭,穿隧道跨丘壑,摇摇晃晃颠颠簸簸了四个多小时,才从凤凰走到了茶峒。她亲自上山寻找虎耳草,请摇橹的当地人用茶峒方言教她唱山歌、朗读《边城》的开头段落,只为身处作家创作的典型环境之中,去感受、体悟作品的来处,奉上最具情义的解读。
邓虹老师亲赴凤凰古镇,发现大株虎耳草
在深入解读的同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还融会讲解阅读经典的方法,更将应考思路镶嵌进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比如,根据《考试说明》和近年中高考试题,设计一些思考题环节,围绕思考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授,课程文稿也以各种形式突出重点,在指引学生领会名著阅读妙处的同时,加强了应考的自信。
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一本经典作品:
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这话听着挺绕,简单说就是经典背后包含着巨大的解读空间值得深入挖掘。
其实,作为中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训练,无论是“倾向性”的照单全收式阅读,还是粗暴式的否定阅读,或者应付差事油盐不进的滚刀肉读书法,都严重折损了《红岩》的阅读价值,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实际的收获。也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固执的只在文本内部打转转的阅读视野,导致我们还在为名著是否都适合孩子读而喋喋不休。
那么读书这件事儿需要教吗?当然需要教,要教的不是督促和考核你把书读完,而是教你如何有效打开名著的阅读空间,进而将名著阅读的过程变为素养的提升过程。

景山学校孟岳老师的《红岩》精讲课第十二讲中所表达的一线青年教师对如何教“读书”的思考。
高考前十几天,与其网页搜索名著作品主旨、人物和故事情节内容死记硬背,不如在通勤路上、洗漱、临睡前……聆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音频课程,而对于提高非应届准考生的阅读能力,则更有长远的益处。
主讲教师及课程大纲
《名师精讲必考名著》
最短12天,通晓作品内容,
直抵名著内核,知其经典之处;
博览经典魅力,丰厚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主讲团队丰富的经验,
助你一臂之力,让备考事半功倍。
“网易公开课”APP陆续更新中
全套课程199元
点击“阅读原文
或下载“网易公开课”APP,
即可购买!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开启名校名师贯通解读经典之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