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三关
前几天与社群粉丝聊起今年的双十一,结果某商家朋友吐槽“今年双11销售额同比下降了49%”
虽然“赶紧跑路”是在开玩笑,但我真心认为:对中小商家来说,现在的大促节点没太大搞头了。果不其然,双十一的寒意还没消散,淘宝又有新动作:双十二不搞了,改名“好价节”
即便淘宝回应没有取消双十二,可改名本身已经间接印证:传统“电商大促”那一套,已经难以为继。
叫停双十二,根源有一半在双十一
15年前,“双十一”一炮而红之后,京东、淘宝先后推出“双十二”,用意很明显:双十一大家玩得还不过瘾,干脆趁热打铁让所有人尽兴。刚好又赶上老百姓能赚钱、敢花钱的好年头,所以双十一、双十二也水涨船高。
看着每年都创记录的GMV,平台、品牌、商家一片春风得意,普通人也忍不住惊叹一句了不起。
这个世界,除了年龄,不存在“只增不减”的神话,双十一、双十二也不例外。拐点出现在2022年,甚至更早。最明显的标志是,京东、天猫等平台不约而同得选择不公布“双十一”的GMV成交数据了
当一个优等生不再主动炫成绩,通常只有一种情况——他退步了。即便这是经济规律与大环境下的共同退步,他们也不会承认,只能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时间来到今年,在各大平台对外传播的公关话术中,双十一依然“可圈可点”,全平台总GMV不谈了,取而代之的是有所爆发的局部业务,比如淘天集团的“店播”业务,确实很亮眼。
但仔细一看,店播业绩大爆炸的往往是那些那品牌、大企业、大商家中小商家们,却是“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至于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遭遇,懂得都懂、冷暖自知。
双十一尚且如此,承接双十一流量与热度、存在感本就不足的“双十二”会如何,可想而知。
双十二改名,在座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看看近期的一连串热搜事件:
9月,花西子79元眉笔引爆“哪李贵了”风波;10月,京东采销曝光李佳琦“底价协议”;辛巴带货慕思,原价2万元的床垫膝斩至5000元;11月,林清轩1700元的香水被骂到下架;前几天,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背刺打工人的钱包……
统统与“价格”有关,且高价往往要被骂,低价才能吸引眼球。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点,大众消费降级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打实地“停止剁手”或“回归理智”了。
过去,消费升级,让平台过惯了好日子。为了争夺大众的消费力,平台花样百出且用力过猛,每年都要被吐槽“满减规则太复杂”、“先升后降套路不得人心”、“红包永远差最后一刀”……可在消费升级浪潮里,谁不是一边吐槽、一边剁手、一边秀快递包裹。
如今,消费降级,是平台必须接受的现实。没有大众的消费力与消费意愿做支撑,各种大促套路的后遗症也随之出现,不管平台怎么使劲儿,消费者已经不愿掏钱与你玩儿了——能不买的,坚决不买;可买可不买的,当然不买;想买的价格太贵,等等再买;必须要买的,挑便宜的买……
在这届的消费者面前,精致主义、消费主义、小资生活开始祛魅,任凭平台与品牌内卷,我自捂着钱袋子不动。传统的电商大促,玩不转了。而“双十一”的盘子太大,且是淘天的标志性产物,不可能轻易舍弃,于是向鸡肋的“双十二”下手就顺理成章了。
B端:不是大促玩不起,只是没有性价比
当消费降级的连锁反应传导至B端的品牌与商家,其内心也在嘶喊一句话:不是大促玩不起,只是没了性价比。
往年每到大促,B端商家既兴奋又辛苦,复杂的规则是平台定的,但各种套路是商家肝通宵策划的;商家不仅要与各大平台对接,还要盯着同行对手,更是“怕用户不来,又怕用户乱来”,钻漏洞、薅羊毛。
过去,大多数商家的付出都能带来超额回报;但这几年,最终结局有可能是一顿操作猛如虎,成交入账两万五。
论理智,商家比消费者更绝。一旦投入产出比持续不理想,广大中小商家或将是最早“用脚投票”的一批人。对于“双十二”,不少商家也疲了、倦了,紧跟着就萌生退意。
改名好价节,淘宝能否找到新魔法?
取消“双十二”,只是代表淘宝放弃了渐渐失效的“传统电商大促玩法与模式”;改名“好价节”,显然表明淘宝还在努力,渴望找到新的增长魔法。
但在大众认知中,辉煌如双十一、双十二,也无法摆脱“套路”等负面标签,因此如果平台的创新与改变依然打着“双十二”的旗号,效果或将大打折扣,还不如另起炉灶、换个名头。所以,不管外界如何看,淘宝将“双十二”改名为“好价节”,是明智的。
说起创新与改变,京东也有动作。今年双十一,京东采销小火背后,反映了京东正在加速贯彻刘强东“重回低价优势”的意志为此,京东还提出了一个“消费体验公式”:(产品+服务)/价格≥1。
在“产品与服务”卷不出什么名堂的当下,京东把“价格”这个分母数值做小,用户的“获得感”就会更明显。据说今年双十一,京东采销直播的观看人数超过了3.8亿,在最新的财报中,京东还特意提到“京东采销”,显然后续还会有大动作。
淘天也想做“低价”,但不会像京东那么直白、直接,而会采取迂回的策略。这从他们不叫“低价节”,而是取名“好价节”,就能看出端倪。
前不久的阿里财报会上,阿里信任CEO吴泳铭提到要坚持做“万能的淘宝”、坚持消费分级与价格力策略他们认为中国消费市场是一个多层次价值主张的消费市场。而淘宝作为一个超级APP,有能力容纳从品牌到白牌的多个商品分层以及多重价值主张。
翻译成白话就是,低价与品牌,淘宝全都要
淘宝不会为了一味获取低价趋势,而损害平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集群”优势;他们要在维持现有价格区间分布的前提下,做些低价优惠的文章。
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通过针对性的补贴品牌或商家,把价格打下来,让消费者感知“真优惠”;二是鼓励和签约更多低价、白牌商家,提供更多“真低价”的选择,对标拼多多。
老实说,这类举措并没有实质性地创新,只是平台思路重心发生转移罢了。但如今的消费者理智到了极点,一切以自我心理预期为决策依据,“不轻易被外界带节奏”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性选择。在这种“只要你的价格到位,你就是我的好朋友”的需求下,消费者看得,依然是淘宝好价节的价格给不给力。
最后想说,双十二取消、改名只是电商大促开启变革的一个信号,但并不意味着电商大促会消失,我们还是可以期待:它们会以更新、更对胃口的模式与玩法,重新回归。

作者简介:刘三关,【公关头条】主理人,商业咨询专家,专注新商业、新品牌、新营销,服务过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王老吉、美团、抖音等世界500强企业、品牌。
关注【公关头条】,与百万广告公关精英同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