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民众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立法院”“立法委员”“立委选举”等词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做一个科普文。因为这个事情复杂又专业,我尽量说得通俗易懂。
立法院的设置,来源于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理论的设计,政府的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等五权,分设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
这五院合起来为“大政府”,称之治权。为了制衡政府的“治权”,人民则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的权利,称政权,透过国民大会来行使这些权力。
孙中山先生的早年的制度设计和西方“三权分立”的制度有所不同。其中。立法院不是西方概念的国会,而是属于政府的专门委员会,属于政府的附属机关由国民大会委托,专职立法。
1948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进行所谓“行宪”设计,立法院脱离行政权。但这时的立法院还没有等同于西方的国会,只有制定和修改一般法律的权力,其他权力还属于其上位的国民大会。是年,选举出了第一届“立法委员”759名。
第一届“立法委员”中,有380余名随国民党败退到台湾,继续组成“立法院”行使职权。第一届“立委”本来1951年到期,但国民党政府从保持“政体”需要,认为这些“立委”有大陆各省的代表性,等“反攻光复”大陆后再改选,于是让这些“立委”延任。
结果,这一延任就延任到1991年,和一起去台湾的“国大代表”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年民代。期间,来台380余名“立委”不断有人死亡,中间进行了6次增额补选,每次补选的名额不一。但在政体上还是保持“第一届”的法统性,一届任期做了43年,也算是世界纪录。
第一届“立委”代表各省的广泛性已是不存在的,和台湾的现实脱节,自然引起台湾社会不满。1991年,除1989年第6次增额补选外的第一届“立法委员”全部免职,并于1992年在台湾当地全部改选,选出161席。以后每三年改选一次,1998年席次定为225席。
2005年,最后一届“国民大会”通过决议,把“立委”从2008年起改成113席,任期四年。同时“国民大会”决议把自己冻结掉,把自己的职权移交给“立法院”行使,使得“立法院”的功能等同于三权分立理论中的国会。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台湾“立法院”职权编制是在2008年以后才稳定下来的。絮叨那么久,下面开始说正文重点。
台湾现行“立委”选举采取单一选区两票制。什么叫单一选区两票制,那就要说到以前的选区复数制。
2008年之前,台湾“立委”选举是设定若干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举若干名“立委”,比如这个选区可能选举5名,那个选区可能选举3名,这就叫选区复数制。
台湾实行复数制以后觉得这种选举有很大的弊端,第一个就容易产生极端主张少数人群代表,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
比如这个选区选举5名,那么从数学上分析,一个候选人只要得到20%的选票,那么不管其他人得票多少,他都至少会排第四名铁定当选。甚至他只要得票10%,只要其他4名得票率不一,他都有可能当选。
这样的选举容易使得候选人剑走偏锋,采取各种极端主张,吸引小众人群的认同,不在乎大多数人意见,使得自己当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台湾很多极端台独分子、黑道人物、买票贿选人物,都可以按照这个选举制度漏洞当选。
选区复数制也容易造成某些地区大者通吃全拿。比如某个选区选5名立委,某个候选人张三支持率超高达80%。但是张三不需要那么多选票,他只要获得20%就可以确保当选,其他60%都是浪费。
于是张三或者张三所属的党派会出面协调,把张三的部分选票分给其他同党候选人,这叫配票。
比如呼吁张三的支持者中,男性选张三,女性投他人;生日日期单数投张三,双数投他人;831日之前出生的投张三,剩下的投他人。
当然,如果配票操作不当,张三的票分流过多,会导致高支持率的张三最后落选。配票的手法,使选举成为选举手段操作技巧高低的比较,不再是民意的真实表达。
选区复数制也会导致部分专业业务人士不能当选。台湾选举能胜利的,都是靠本乡本土拉关系,街头演讲拜票、红白喜事跑场等等手段。
专业的人才虽然业务精通,但性格内向口才差,外来空投关系差,永远拉不到选票。选出来的“立委”都是八面玲珑吃江湖的万金油。
由此,台湾在2005年把225名“立委”减半改成113名,采取单一选区两票制:一票投区域支持候选人,一票投支持的政党(政党票)。
其中区域“立委”73名。按照每20万人口设置一个选举区域的原则,结合台湾县市行政区划,设定73个选区。其中人口少于20万的县市,比如只有十几万人口的金门,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马祖,保证一个名额。其他县市依照人口变动统筹,每一届核定一次选区名额范围。
每个选区的选民会拿到两张选票,一张票投支持的候选人,一张票投支持的政党。这样,每个选区候选人可能有数人,但只有1名当选人,得票至少超过50%才能当选。
台湾为了照顾少数民族,保证少数民族能有代表当选,设定了3名平地少数民族和3名山地少数民族名额席次。台湾少数民族乡镇按照山地和平地分作两大选区,选区从南到北都是跨县市的。因为选区过大,少数民族县区选举还是采取复数制,得票前三名的当选。
最后剩下的34名席次,叫不分区立委,按照得票率分配。每一个政党在选举前公布该党的不分区名单,不分区名单上提名考虑非常复杂,比如需要确保的党内资深人士,党内派系平衡,社会运动人士,社会界别的代表性、经济财经专业人士等等。
上面说到每个选民两票,一票投所在区域候选人。每个政党获得不分区的席次,按照选民投的政党票来计算。得票率要超过5%的政党才能参与分配。如果没有获得超过5%的得票率,该党得票平均分给其他有参与的政党。
比如A党获得38%政党票,他获得的不分区席次34×38%,取整数以后就是12席次。先按整数分配完以后,剩下的席次按小数点比大小,大者通吃。
如果A党最终获得了13席,就根据他之前公布的名单,位列前13名当选立委。在一届四年中,如果有什么变动,比如死亡,比如被该党取消党籍,就由后面的名单替补。
台湾因为保障妇女参政权利,规定每个党出任不分区立委必须超过一半的是妇女。比如A党分到了13席次,但其位列前13名的立委有7个是男性,那么位列男性最后位的不能出任,由名单位列13名后面的女性补足。无法补足的视为缺额。
按照过去的选举结果,即使是国民党、民进党这样的大党,只有在名列不分区名单前12名,才较有可能当选,这个叫做安全名单。一般位列15名之内,还有可能四年内候补。其他的人出任概率渺茫,只是位列的象征意义而已。
不分区“立委”选举对于政党来说非常重要,是确立其政党为主流政党,确保其生存的主要办法。
不分区“立委”选举政党只要得票率超过3%,就可以得到政府的政党补助款,具体金额是每票50元台币,连续发放一届四年。一般按照投票率,3%的得票大概是40万票,每年约得到2000万元台币。
根据2020年台湾选举的结果,民进党每年可获2亿4056万余元(台币,下同)、国民党每年可获2亿3617万、台湾民众党每年可获7944万余元、时代力量每年可获5490万余元、亲民党每年可获2594万余元、台湾基进每年可获得2236万余元。
这笔的补助金,无论大党小党都是十分需要的。特别是小党,几乎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
如果得票率超过5%,就算踏过台湾主流政党门槛。可以参与不分区立委名额的分配,可以在“立法院”组成党团参与台湾政治的运作。更重要的是,有权利提名下一届本党的“总统”“县市长”“立委”等一系列职务的候选人。
如果没有有权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则需要通过选民联署,缴交巨额选举保证金一系列复杂的手续措施。
因此,台湾每个政党都要想办法积极参与台湾不分区立委的政党选举。这也是宋楚瑜、柯文哲他们明明知道无法当选,也要参加大选,通过参加大选带动其政党票的原因。
至于“立委”当选者个人,待遇也是极其优渥的。“立委”作为民意代表,可以监督行政机关,参与公权力的运作,社会地位显赫。也是大多数政治人物历练晋升的必经之路。
“立委”月薪和部长相同为新台币(下同)19.05万元,年薪超过228万元。如果再加上年终奖金、油料费,通讯等补贴,一年可领420万元。如果再加其他津贴,像是公费助理费480万元,考察费12万元以及子女教育补助后,甚至可高达千万元以上。
以上就是台湾“立委”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了解台湾政治的基本运作,看懂台海新闻报道的相关内容。
113日,2024年大选结果将产生。很多媒体对“立委”的选举结果进行了预测。我的预测是国民党将小赢得53名,民进党小输得50名,民众党10名。
最终结果偏差一两名是无足轻重的。台湾还是以行政权为主导的政治结构,如果行政权大选输了,“立委”选举多10席也无济于事。
特别是对国民党这样的软弱涣散党组织,席次再多也无用。国民党“立委”经常敢不遵守党团决定擅自投票。而民进党“立委”一票也跑不掉,能团结一致在“立法院”打砸抢。
2008年选举,马英九当选,国民党113席立委得到了81席,加上友党甚至可以跨过3/4“修宪”门槛。可是国民党连一个教学课纲都不敢改过来。那四年,国民党被只有27席的民进党斗得满地找牙。
真是烂死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