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人类如果被毁灭,除了核战争、太阳爆发、气候异常和天体大冲撞等事件之外,瘟疫是绝对可能的原因之一,假如黑天鹅事件导致90%以上的人口死亡,剩下10%的人口将无法制造出最简单的工业品,比如铅笔,人类文明需要从很低的水平开始重建。
如何长久保存与重建人类文明?

反乌托邦、废土、末日题材的电影和书籍还有很多,比如《邮差》《末日危途》《惊变28天》《极度恐慌》等,书籍比如《自救书》《世界重启》……
《在瘟疫下如何自救?》,进入订阅号“forcode奇想录”发消息“自救书”,可以返回《自救书》下载链接。
这是我2016年看完《疯狂的Max》后写的影评:

forcode(2016年):断断续续看完了四部“Mad-Max”,这个四部曲据说开创了废土(wasteland)反乌托邦科幻片新题材,这类科幻片我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是“邮差”,讲一个打印机销售员在社会秩序崩溃、人口锐减之后篡夺了一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把原来的老大阉割了变成自己忠心的奴仆,主角不愿意服从而四处逃窜,冒充邮差四处送信,组织反抗……
三国演义其实也是讲述一个社会崩溃之后,各种武装力量相互残杀的故事,这样的乱世争斗消灭了全社会90%以上的人口……杜甫的《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社会秩序崩溃之后,如何重建文明?如何防止日益细分的高科技失传?如何避免社会堕入漫长的野蛮的原始状态?如何选择最佳的技术恢复发展路径?这是我长久以来特别感兴趣的主题,这也是外星改造殖民题材经常提及的。
现有的信息保存技术越来越复杂、脆弱、依赖特定软硬件,比如DVD光盘、U盘都需要特定设备才能读取,而且多数在数十年到数百年内会失效,保存期限很短;所谓云计算,存储在云端的信息依赖特定公司的服务器软硬件系统和文件格式,更加脆弱,一旦电网系统被摧毁就无法取回。如果文明崩溃、城市毁灭,储存在这些本地或云端设备中的海量知识都无法被利用。
越原始的信息技术,反而有更久远的保存期。原始部落的壁画、石刻可以保存数百万年;古代的碑文历经千年而依然可被识别;古代竹简、草纸或丝绸书籍存在古墓当中也可以保存千年;CD-R光盘的平均寿命只有300多年;磁带寿命可能数十年……
我觉得应该有政府或超级富豪意识到人类文明的这种脆弱性,然后投入一定的资金来研究相关理论和技术,设计出某种大规模长久系统保存文明成果的方法。
这样存储整个文明的数据库应该是分成若干层级的,每一个层级需要使用不同技术复杂度的存储方式,而且要建立相应的使用引导知识(相当于钥匙),并且需要考虑冗余。
我们不能认为未来该文明巨库的开启者与我们使用相同的语言和文字,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多语言图文对照的碑文或壁刻体系,类似破解楔形文字所利用到的对照本可以让后世的学者得以利用图形以及已知语言文字的单词和语法破解一种未知文字。我们需要使用激光雕刻技术将这些涉及到常用词汇的对照文本、各语种字典都雕刻在惰性金属薄板、岩洞内壁、石板上,复制成百上千套,系统密封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地质不活跃区域。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供民间收藏、消费,这样可以复制出更多版本,就更不容易失传了。
需要对科学技术进行体系化梳理,弄清楚各种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样可以摸索出重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恢复的先后顺序,比如冶铁技术取决于铜的冶炼,冶铁需要更高的炉温,需要可以容纳高温铁水的容器,还需要制造高温的鼓风机、烧炭技术。最初级的技术应该以碑文、金片、石板形式激光雕刻发行,供民间收藏。务必让后世沦为原始部落的后代子孙们可以通过发现和解读碑文上的资料制造出各种工具,进而可以一步步引导去发现储存在其他信息存储密度更大的介质上的更大知识库,比如通过解读岩洞壁画上的信息,得知某些石板图书的储存地点,解读石板上的信息除了制造出一些初级工具之外,还可以知道类似纸质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和位置索引,通过纸质图书馆的知识,可以大规模制造工业社会级别的机械工具,比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电脑。当制造出电脑之后,又可以开始解读存储在黄金介质DVD光盘上的数字化知识巨库,进而可以制造太空飞船、核动力设施、DNA遗传工程设备。当制造出遗传工程设备之后,又可以引导后世子孙去深海某些区域提取某种淤泥,淤泥中世代繁衍的某些细菌染色体的冗余DNA中存储了更加庞大的知识……
……这个项目可以单独做个网站,然后召集全球所有认可这个项目价值的人们共同努力……
================
本文首发微信号:forcode奇想录
未来新技术与新趋势的种种可能……
本订阅号也分享一些我原创或搜集的有用资料,比如进入订阅号“forcode奇想录”,发消息“积分”,将获得“儿童积分管理表(excel表格)”下载链接和相关文章。
具体关键词设置如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