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实用医学知识。
如果要问,在公共场合做什么最尴尬?打嗝应该拥有姓名!
它往往不打招呼,说来就来,不管你是在聚餐,还是在相亲……特别是那连续不停的“呃~呃~呃~”,让空气里多了几分尴尬的味道。
来源:giphy
但除此之外,大多数人也许根本不把打嗝当一回事。然而,如果你经常打嗝,并且打起来还没完没了,那就要小心,这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征兆。
杭州75岁的林大伯,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时近岁末,75岁的林大伯却因为常常腹痛、胃口差而烦恼。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林大伯不停打嗝,职业习惯使然,顿时觉得这嗝打得“不简单”。
原来,林大伯一个月前就出现了打嗝症状,而且一发不可收,用尽了各种止嗝的土办法都不奏效。就这样,老人忍受着连续打嗝的不舒服有个把月了。
医生赶紧让林大伯去做了一个彩超检查,结果发现,林大伯的肝脏内有一颗差不多鸡蛋那么大的肿瘤,靠近膈顶,触碰到了膈肌。
经过肿瘤活检,证实是原发性肝癌!幸好发现及时,林大伯进行了肝癌综合治疗,几天后打嗝症状就完全消失了。
专家推测,可能是肝脏肿瘤刺激到膈肌引起膈肌反应,造成了连续打嗝。
来源:浙江在线健康网
那么,大家需要“谈嗝色变”吗?哪些不寻常的嗝,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
打嗝,在医学上又称为呃逆,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由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突发的、不自主强有力痉挛性收缩引起,继而出现声门突然关闭,空气突然进入呼吸道后气流受阻,引发短促而有特征性的“呃、呃”声[1]
一般来说,健康人快速吞咽食物、吸入冷空气、受精神刺激等,都有可能会引发打嗝,喝碳酸饮料或长期饮酒也是常见诱因。临床上根据呃逆发作的持续时间,一般可以将其分为:
  • 暂时性呃逆:单发性或一过性,持续时间在数分钟至48小时以内。
  • 顽固性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呃逆,被称为顽固性或持续性呃逆[2]
第一类暂时性呃逆,一般来说大多数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人为控制或者自行消失。
然而,如果打嗝一直持续或者反复发作,就要考虑是否是身体存在器质性病变了。
大部分情况下,打嗝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然而,如果你经常打嗝,并且一打就是两三天都停不下来,就要警惕是顽固性呃逆。而顽固性呃逆大多数与消化系统疾病(肝脏、胃、食管等)、中枢系统疾病(常见的如脑血管、脑肿瘤和外伤)有关。
除了肝脏、胃肠病引发的呃逆(就像上文提到的林大伯),长时间打嗝还有可能是以下情况造成的中枢性顽固性呃逆:
  • 颈椎以及颅脑外伤
  • 肿瘤
  • 脑血管病变(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 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和带状疱疹继发脑脊髓炎感染
  •  醉酒、全身麻醉(环丙烷、静脉注射巴比妥酸盐等)或内环境紊乱(尿毒症或低钙、低镁血症)或过敏反应等
以上这几种情况,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刺激呃逆反射弧的中枢部位,从而诱发呃逆[3-4]
特别是老年人长时间打嗝,更要警惕,有可能是脑卒中(中风)的前兆!
中风后之所以会出现打嗝的症状,一方面是由于大脑内的病变影响了呼吸中枢和脑干,造成迷走神经异常放电,横膈膜肌肉不断收缩,就会一直打嗝。另一方面,中风可导致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膈肌受牵连后发生痉挛,也会打嗝[5]
所以,如果出现一直打嗝好几天都不见消停的,特别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病史的老年人,别再不当回事了,赶紧去医院检查!
相对病理性的打嗝,正常的打嗝也让人烦恼,甚至影响工作和休息。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突然打嗝,并打个不停,还是很影响自身形象的。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止嗝呢?坊间流传的“喝水止嗝”“吓一跳止嗝”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分析总结了这些成功率比较高的方法[6]
1.停止进食。如果在吃饭时因为吃得太快或太饱打嗝,就立即停止进食,马上喝大口凉开水,仰头憋气洗咽喉,然后吞下,反复多次。
2.深呼吸。先深吸一口气,憋住一段时间,然后再慢慢呼出,反复3-5次。这样做可以有规律地调节膈肌的收缩放松,从而缓解打嗝。
3.吃白砂糖。将一汤匙白砂糖放入口中吞下(干吞,别加水),白砂糖的颗粒感会刺激咽部神经,对于缓解打嗝,能起到一定作用。
4.袋子呼吸法。找一个袋子(纸袋或者塑料袋、保鲜袋都可)罩住口鼻呼吸,这样袋子里会有比较多自己呼出来的二氧化碳,呼吸几次,吸入的二氧化碳可以干扰打嗝的神经反射活动,抑制膈肌痉挛,就可以起到缓解打嗝的作用。
来源:站酷海洛
一般来说这样套住口鼻呼吸可以缓解打嗝。如果你觉得太普通,也可以这样做:
来源:站酷海洛
5. 憋气。打嗝时候可以尝试憋气,尽量憋久一点(但也别憋到喘不过气),憋气后缓慢呼气。这也是通过积聚二氧化碳来实现止嗝效果。但是心肺功能不好的人群,需要谨慎使用此法。
6.小口喝或以冰水漱口。“打嗝反射弧”学说[7]中的传入神经之一是迷走神经,喝冰水[8]等可以刺激咽部的迷走神经分支,进而刺激迷走神经,“打断”打嗝。
来源:站酷海洛
7.吓一跳止嗝。有人打嗝的时候,猛拍后背或者突然大叫,让其“吓一跳”,也有一定的止嗝效果。
这是因为,惊吓也能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打断”打嗝[8]因为当我们感觉到有危险时,负责指挥我们身体“应急”的迷走神经就会兴奋,并重新调整呼吸。注意,这个方法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慎用!
不过,这些“止嗝”方法目前并没有系统的临床研究证明其有效,都是根据生理学归纳出的方法,更适合无需吃药治疗的、持续几分钟的打嗝。如果持续性打嗝(超过)48小时,就要去看看医生了[9]
参考文献
[1]Rousseau P. Hiccups[J]. South Med J, 1995, 88(2):175-181.
[2]Kumar A, Dromerick AW. Intractable hiccups dur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8, 79(6):697-699.
[3] 曾金. 中枢顽固性呃逆的病因及其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08(03):51-53.
[4] 李振洲, 郎森阳. 呃逆与脑血管病[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12(3):198-200.
[5] 李珊, 于丹丹. 老人打嗝或是中风前兆[J]. 家庭科学, 2012(9):22-22.
[6] 陈书良, 李华, 赵娟. 止呃逆良方十八条[J]. 中国临床医生, 2011(12):76.
[7] Friedman NL. Hiccups: a treatment review.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986– 95.
[8] Steger M, Schneemann M, Fox M: Systemic review: the pathogenesis and ph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hiccups.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5; 42: 1037-50.
[9] Kolodzik PW, Eilers MA. Hiccups (singultus): review and approach to management. Ann Emerg Med 1991; 20:565.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健康常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