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
不仅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野生动物
开启它们的都市冒险之旅
此前,小坊报道过
松江泗泾米兰诺贵都小区
来了几十只拖家带口的貉
与小区居民一起
生生上演了一出连续剧
↓↓↓
坊友们家的小区里
发现过貉吗?
据了解,目前
上海有近300个小区
都发现了貉!
可能与人产生冲突
……

貉越来越多该怎么办?
近300个小区有貉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
上海越来越受野生动物的青睐

截至今年5月,上海已记录到鸟类22目80科251属519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4.6%,野生鸟类占上海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84%。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已监测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0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超过325种,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

这些野生动物有的怕人
尽可能远离人类主要活动区域
来繁衍生息
有的却倾向于和人做邻居
“潜伏”在上海众多
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小区里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貉就是典型的“进城野生动物”,它们似乎更喜欢和适应城市环境,近年来在上海“貉丁兴旺”,数量约在3000只至5000只,且分布区域持续扩大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介绍,截至去年11月,上海至少有260个社区或绿地有貉分布,除了崇明,上海其他区均记录到貉,松江、青浦、闵行3个区的貉最多、分布最集中。而到了今年,
上海有貉的小区又增加了,已接近300个

2022年,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启动了“貉口普查”,计算出了有貉分布小区的貉密度:被调查的50个小区中有22个有貉分布,平均每个小区有10.82只貉,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
上面这些数值
可以看作是一个基准值
小区内貉的密度不超过它
貉就基本处于“潜伏”状态
密度远远超过它
则会大幅增加人貉相遇
甚至产生矛盾的概率
▲ 志愿者在调查小区时拍到的貉,佩戴了GPS项圈
当一个居住区貉的数量和密度激增后,越来越多的貉可能迫于生存压力,更频繁地从小区绿化带、建筑沉降缝等隐秘的角落走出来,进入人类的主要生活空间,寻找水源、猫粮狗粮和居民种的菜,又或者翻湿垃圾桶和落地的湿垃圾袋“捡漏”,与人相遇甚至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便随之变大
一般貉一年一胎可产五六只崽,有研究认为,在居民的持续投喂下,这些幼貉不愁吃喝,存活率相当高,一个现存20多只成年貉的小区,经过一年的繁殖,有可能将种群数量增加到100只以上。
上海市林业总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科负责人季镭表示,这几年可以明显感到整个社会对貉的认知加强了,但不少居民还是对貉缺乏了解,将貉与野狗、浣熊等动物混淆,进而以错误的方式对待貉,这对人对貉都是不利的
据了解,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的《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分享了沪上部分小区与貉和谐共处、成功控制貉数量等方面的经验都将被提炼、吸收进手册,并推广普及到更多小区。
▲ 点击看大图
停止“溺爱”,千万不要投喂
在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中

有一句流传语——
“上海貉看松江
松江貉看‘御上海’”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御上海社区里貉的数量
“听居民代表说,小区可能有三四十只貉。”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许晖坦言,自己刚到御上海工作不久,之前只是对御上海有很多貉略有耳闻,当自己在晚上目击到五六只貉成群结队地在小区假山、河道旁散步时,内心感到了很大的震撼,随之而来的是担忧:“这么多貉,居民碰到了该怎么办?有没有办法控制它们的数量?”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表示,管住吃喝、在不伤害貉的情况下封堵它们的住所,是有效控制貉数量的两大“法宝”尤其是管住吃喝,俗称“饿走”,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此外,在垃圾桶周围放置气味刺激的物质,比如樟脑丸、胡椒粉、辣椒水等,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正在上海的一些小区进行试验。
▲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武亦乾摄
小坊此前报道,2020年夏天,因为有几十只貉在小区里出没,松江区米兰诺贵都小区一时成为关注的焦点。
当时,小区在林业部门、高校、社会组织的共同指导下,通过加强生活垃圾投放点的管理、抽干景观水体和喷水池等水源、与爱猫人士协商规范投喂方式等措施,很快就将一部分貉逼走。这让米兰诺贵都成为许多受貉困扰小区学习的榜样。

“今年有关貉的投诉几乎没有。”泗泾镇向阳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洁表示,从去年开始,米兰诺贵都的居民普遍反映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看到貉了,连深夜、凌晨巡逻时最容易邂逅貉的保安也说很难见到。
陈洁认为,能够控制好貉的数量,还与去年到今年在貉的非繁殖期(每年9月至次年3月)及时填补小区建筑物沉降缝有关,“借住的房子没了,就要搬家了。”
御上海居委会还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建,推出“貉谐相处”项目,邀请专家进小区授课,带着居民在小区里找貉聊貉,教会大家科学对待野生动物的“四不”方式: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

“人为的‘溺爱’,比如居民的无节制投喂,是导致小区内貉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的主要难点正是如何规范投喂行为。”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许晖说,根据专家的建议,貉的攀爬、跳跃能力不强,可将猫粮放置于距离地面至少1米的高处,这样貉无法够到。

此外,许晖表示,御上海可能先从投放的时间开始规范,白天投放,晚上不鼓励投放,错开大多数貉深夜到凌晨的出没时段。

今年10月1日就要施行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还规定,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普法也将成为劝阻胡乱投放猫粮行为的有效手段。
编辑 | 金莹莹
来源 | 上观新闻(作者:陈玺撼) 
推荐阅读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