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四点,中植集团在小程序公告板块发布了《致投资者的一封致歉信》,就中植集团相关产品陆续发生实质性违约向投资者致歉,并披露了总资产账面金额及负债规模。公司总资产账面金额约2000亿元,由于债务巨大,在剔除保证金后相关负债本息规模约4200-4600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存在重大持续性经营风险。至此,万亿中植正式宣布爆雷。
中植集团在信中坦言,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发现,按照中介机构模拟合并口径测算集团总资产账面金额约2000亿元,由于集团资产集中于债权和股权投资,存续时间长,清收难度大,预计可回收金额低,流动性枯竭,资产减值情况严重。同时,由于债务规模巨大,剔除保证金后相关负债本息规模约为4200-4600亿元。
信中还称,初步尽调显示,集团已严重资不抵债,存在重大持续经营风险,短期内可用于兑付债务的资源远低于整体债务规模。
由于集团资产体量庞大,产业分布复杂、经营主体和项目主体众多,大量代持企业资产、关联融资及对外担保事项还须进一步延伸审计进行核查确认,最终资产负债状况可能还会根据核查情况予以调整,中植集团将及时向投资者通报相关信息。
中植集团在上述公开信中说,对投资者产生损失深表歉意,并深刻且充分认识到整体风险化解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严肃性。中植集团向广大投资者郑重承诺: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集团将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积极配合并敦促中介机构进一步深化清产核资工作,分准确查清资产债务具体情况,将集团所有资产、权益,公平公正地用于投资者权益的保障。集团所有在岗人员将继续坚守岗位、履职担当,做好现有资产的有序运营,对于不良债权,应追尽追,应收尽收,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实控人解直锟2年前突然去世
  核心高管先后离职
  2021年12月,中植集团创始人解直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享年61岁。
道歉信中也提到,解直锟先生猝然离世后,多位高管和核心人员先后脱岗或者离职,加之集团及旗下企业高度依附于原实控人决策,导致内部管理面临失效状态。
集团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努力扭转经营困境,但成效不及预期。集团相关产品陆续发生实质性违约,在此向各位投资者致以深深的歉意。
靠不良资产起家开疆拓土
中植系在不良资产行业内颇具知名度,是不良资产市场重要的投资人、操盘手。这都与其创始人解直锟与不良资产有着深厚的渊源有关系。年轻时,解直锟只是印刷厂的一名工人,当时印刷厂的情况不容乐观,甚至已经出现亏损,而解直锟因为能力突出而得到重视,“临危受命”,成为了厂长。在解直锟的改革下,印刷厂的经营很快就大为好转。随后解直锟先后经营了服装厂、面食厂、储木厂、水泥厂和养殖场,同时又收购了五营区国有不良资产,在1995年中植集团成立之前,解直锟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积累。
2002年,中植集团联合哈尔滨市国资委、黑龙江省牡丹江新材料公司等五家单位,成立中融信托。中植系的资本运作风格,被总结为“X+中融信托+上市公司”模式。
2020年开始中植集团开始重新评估风险,严格控制增量,并进行战略转型。
资产可能只剩“渣”了
中植集团窟窿在2200亿元-2600亿元之间。对此,不良资产业内人士分析,其流动性已经枯竭,账面仅剩的资产大部分是债权和股权投资,存续时间长,资产严重减值,不仅处置难度大,能够回收的金额也比较低。
最终成为不良资产遗憾离席
2020年,中植重回不良资产市场。此时,原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庭长大法官颜茂昆,就任中植企业集团总裁及首席风险官。而颜茂昆正是赫赫有名的“信达庄胜数百亿黄金地块案”的主审大法官。从体制内走出去的决策并不容易做出,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中植对风控和不良资产的重视程度。
也就是在这几年,中植系的资产管理板块迅速崛起,其中包括中海晟融、中植国际、中新融创、中植资本、首拓融盛,业务涵盖另类资产管理、困境资产管理、国企混改、并购重组与私募股权投资等。其中,中海晟融与中植国际是不良资产的直接参与主体。
2014年,中海晟融在北京成立,专注不动产管理,形成了“以城市发展立基的不动产基金投资为核心,二级市场投资及产业投资并重”的投资布局,并以北京总部为核心,在深圳、广州、南京等地设立不动产投资事业部。
2017年,在城市不良资产盘活、城市旧城区改造中抢占先机,在大湾区获得棚改、工改等城市更新储备用地面积210万平米。2021年中海晟融通过司法拍卖拿下北京东三环黄金地段烂尾楼中弘大厦并操盘对对项目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不到一年即宣布复工,在复工仪式上,中植系掌门人解直锟、东方资产负责人都有出席。
但近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中海晟融(北京)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石景山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原因是“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
来源:综合不良资产头条、21世纪经济报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