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主动对接、积极吸纳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举措和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
本文是圆方的第662篇原创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昨天因为刚在大学里面上了几天课,深感于进出校园的不便,以及感觉学校少了很多自由和开放。
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从大学校园的封闭,看“安全”是如何变成“按权”的是想吐槽一下,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审批”“管理”“问责”。
没想到这篇文章成了最近一段期间来,读者讨论最“激烈”的一篇。虽然从投票结果来看,90.9%的比例是赞成开放的。但是剩下9.1%赞同“封闭”的比例在留言区的声量是远远超过赞成“开放”的力量(大概6/4吧)。
这不由得让我思考起来🤔“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概念。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开放or封闭,不是问题的问题,问题在哪里?
什么是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写过一本书叫做《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在这本书中写了一段自述: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在书里,有一个例子让人影响深刻:
如果有人的自行车停放挡了你的路,求助居委会或者直接找车主都会被人说你斤斤计较,这让人不禁觉得有些荒诞,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为什么反而有错了呢?然而偷偷找车主麻烦,却是可以被大众理解的方式。
也就是说,一旦什么事被摆到明面上,反而是违背了沉默圈子里的语言,这种格格不入,会让早已默认这些规则的大多数人浑身不舒服。那道看不见却限制着人们行动的边界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过去这三年,不,准确说是近四年的封闭,这样“默认的规则”,这些“看不见的边界线”变得做来越多了呢?
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群体,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就如同昨天在留言区“拼命”要坚持让校园封闭,要校园安全,要校园纯净的学生(也有想要保护学生不被打扰的家长)一样。
在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规则,制度,督导,问责就出来了。因为出于“部门利益”去考虑,只要本部门的安全能保证,只要自己不犯错,那么其他一切并不重要,更不需要纠结或者担心增加了多少社会成本。
大家一致的选择了“干事情要见到领导批件才肯干,遇事情要看到“会议纪要”才敢干”
而这也是做来越多“侧卧式干部”出现的根本原因。(参见不要光批评“侧卧”,要问问为何“侧卧”
而当所有人,所有群体,所有部门都这么想,那么社会就像一个个被封闭起来的校园一样,被割裂了。
在过去,我一直感觉因为“疫情”三年所带来的封闭,其实影响最大的是“出行”是“聚会”,是这些生活上的不方便。而在昨天,忽然懂得:
其实影响最大的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做判断的依据,以及做决策的逻辑。
因为持续封闭的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为了能够做到我们自身行为的逻辑自洽,我们许多人不自觉的陷入到“保守”和“风险厌恶”的决策逻辑。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所提到的“被体系化”的结果。
或许就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被体系化”,或许就是这样样越来越多“默认的规则”“看不见的边界线”,或许就是这样越来许多的“沉默的大多数”。
开放or封闭,这样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就变成了问题。
所以,国家和社会的封闭已经解除一年了,而我们每一个人心智的封闭,还需要多久才能打开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