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
正文
当地时间6月25日,锂离子电池共同发明人、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获得者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去世。
古迪纳夫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阴极材料的发明人,被称为“锂电池之父”。由于名字Goodenough中文直译是“足够好”,他也被中国粉丝称作“足够好”先生。
如何定义“成功”,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各种境遇与挑战。当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在2019年获奖时,已经97岁高龄。与“出名要趁早”这一理念不同,他形容自己的人生是“爬行的乌龟”。
确实,古迪纳夫30岁开始重新读书,54岁面临失业,但这些挫折从没能打垮他。相反,他秉持着的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追求,使得他拓展了生命的长度和深度。时至今日,他仍然在继续学习和探索的路上。教育路上也是如此,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早早获得名利上的成功,而是一直能够有所追求,并为之学习和努力。
每个人都有很多遗憾,因为年龄大,因为家人不支持,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等等,如果你认为这些是阻碍你发展的因素,不妨看看老爷爷的励志故事。
从小患有阅读障碍症,成长家庭并不和睦,大学历经二战,30岁拿下博士学位,年过半百才正式研究电池材料。
54岁失业,58岁发明钴酸锂电池改变世界,64岁不想退休选择跳槽,75岁以磷酸铁锂电池再度改变世界,90岁以后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
97岁高龄,依旧每周上班5天,仍旧有新研究成果问世。
相比老爷爷的硬核人生,十几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以下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
01
特别好爷爷

不太好的前半生
尽管古迪纳夫名字的中文直译是“特别好”,但名叫“特别好”的他,却经历了一个并不怎么好的前半生。
1922年,古迪纳夫出生于德国,不过他却是在美国长大和接受教育。
他的父亲是耶鲁大学历史教师。按理来说,他的童年应该无忧无虑。然而,由于父母关系紧张,加上患有阅读障碍,他的童年并不快乐。
18岁高考前夕,父母离婚,他争气考上了耶鲁大学,但父亲只愿意给他35美元的学费,当时耶鲁的学费是900美元。
古迪纳夫老爷爷曾经也是一枚小鲜肉啊
在耶鲁大学,他先是学习古典文学,随后又转而攻读哲学,为了凑学分,他还多选修了两门化学课,后来又在一位数学教授的鼓励下转修数学
1944年,22岁古迪纳夫获得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赶上二战,于是他报名参加了美国空军,但是他并没有成为一名飞行员,而是被派到太平洋一个小岛上去搜集气象数据。
服役时期的古迪纳夫
两年后,二战结束了,古迪纳夫的黄金年龄也被耽误了。
他带着科研梦想到芝加哥大学进修物理,教授有点瞧不上这个半路出家的大龄青年:“在你这个年纪,那些物理学巨匠们早就荣誉等身了。”
意思是,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是别折腾了。

的确如此,爱因斯坦26岁提出了相对论,爱迪生32岁发明了白炽灯,居里夫人36岁已经拿到了诺贝尔奖,连中国作家张爱玲都说过“出名要趁早”。
在生活中,当你想要跳出舒适圈挑战自己的时候,总有一些外界的声音告诉你:放弃吧,前路迢迢充满艰辛。
但古迪纳夫没有退缩,他的导师,大名鼎鼎的稳级二极管发明者齐纳对他说:“人的一生只有两个问题,第一问题,是找到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把他解决掉。”
古迪纳夫的博士导师、物理学家齐纳
1952年,30岁的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被推荐到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在这里,他主攻固体磁性的相关研究,和团队开发了数字计算机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关键部件,也就是如今的电脑内存。
也是在这里,他接触到锂离子在固体中的迁移。他曾应邀负责美国福特公司的一个电池研究项目,不过是钠硫电池,这让他首次接触电化学和电池的研究,他开始在离子导电率和能量存储方面下功夫。
博士毕业后,他扎扎实实在实验室待了20年,虽也小有成就,但研究的方向和后来获诺奖的方向并没有什么关系。
已经年近半百,本来以为一生就可以这么平淡地过下去,但下一个挑战还在等着他。
02
54岁失业再出发

人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
1976年,古迪纳夫54岁。
本来研究得好好的,突然得知项目经费被砍了,年过半百面临失业危险的他不得不赶紧找下家,好在凭借之前优秀的工作经历,他来到了牛津大学。
就这样,一个物理学博士成为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的主任,他才正式开始研究之后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锂电池方向。
牛津大学时期的古迪纳夫

人生就是这样,命运有时候给你一个陡坡,殊不知翻过去了就是山顶,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到最后。
上世纪70年代末,电子产品刚刚开始流行,电子表、随身听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催生了对新能源储能的需求,也推动了电池研发。当时,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使用二硫化钛作为阴极材料存储锂离子,以金属锂作为部分阳极材料,制成了首个新型电池。但由于金属锂化学特性过于活泼,这种电池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特别容易爆炸!完全没法应用。
这是因为锂电池中的金属锂在空气中非常不稳定,很容易自燃;并且在充放电的过程中,锂会快速产生一种叫枝晶的东西,很容易造成电池短路。
那怎么办?得把正负极的材料都换掉才行。研究了30年物理的古迪纳夫有了想法。他与团队持续实验四年,1980年,突破性地发明了锂电池的阴极材质钴酸锂。与之前的二硫化钛相比,钴酸锂更适合存储锂离子。
1991年,索尼公司将日本科学家吉野彰研发的阳极材料与古迪纳夫的阴极材料钴酸锂相结合,让锂电池的性质变得稳定多了,使锂电池的扩大使用变成了可能。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可充电锂电池。
全新锂电池一经问世,直接改变了电子产业的格局。笔记本电脑、手机也运用起了这些技术,至今我们都仍受益于古迪纳夫团队研发出的钴酸锂。
但牛津大学当时甚至都不愿意帮他申请专利。
与牛津同事合影
后来这个专利被索尼买走,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而古迪纳夫直到现在都没有从价值350亿的锂电池市场中赚到一分钱,后来接受采访时,他只是淡定地说:“反正我做这个的时候也不知道它会这么值钱,我只知道这就是我应该去做的事。”
57岁发明新材料可以说已经打了当时嘲笑他的那个教授的脸了,在中国对很多来说可能正是退休养老含饴弄孙的年龄,但古迪纳夫没有停步。
“我不想退休等死,我想努力奋斗,我相信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牛津大学有65岁强制退休的传统,64岁那年,不服输的古迪纳夫老爷子打擦边球跳槽到得克萨斯州继续进行研究。
但古迪纳夫没有满足于现状,因为他清楚锂电池的安全隐患并非真的消失了,他和他的实验室仍在不断尝试。
1997年时,古迪纳夫的团队又发现了一种适合商业化的锂离子阴极材料——磷酸铁锂。它是目前电动汽车、电动大巴、电动船舶、大规模储能、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所用电池的主流材料。这一年,古迪纳夫已经75岁了。
2013年,古迪纳夫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12年,90岁,古迪纳夫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向全固态电池,2017年,94岁的古迪纳夫又发表论文,宣布打造出“全固态”概念的锂电池。传统锂电池用的是液体电解液,容易燃烧,固态锂电池则更耐用更安全更廉价。不过固态锂电池尚处在实验室探索和初步商业化阶段。当年有人问他没拿到诺奖会不会遗憾,他说:“无所谓,我已经goodenough(足够好了)。”
03
97岁获奖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古迪纳夫一直是诺贝尔化学奖的“陪跑”者。然而97岁的某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恭喜你,你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2019年,他终于结束“陪跑”史,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他和斯坦利·惠廷厄姆,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97岁的他打破了诺贝尔奖得主年龄最高纪录。
但获诺奖对老爷子来说不是终点,97岁的他还是每天去实验室,因为他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希望能研制出一种能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的超级电池,这样就能让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真正匹敌。
“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死前能看到这一天,我今年96岁,还有时间。”
2020年,在接受采访时,古迪纳夫这样说。
在古迪纳夫办公室门口贴着一首诗歌,写着“Do good anyway”。
回首古迪纳夫老爷爷的硬核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生家庭不好,考上大学后有先天性阅读障碍,大学毕业时赶上社会动荡,还面临过中年危机。
但一步步古迪纳夫都走过来了。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这种“令人扼腕叹息,但又无可奈何”的遗憾,年纪太大、时间太少,家人不支持,很多人因此放弃了继续学习和成长的念头。
当古迪纳夫30岁重新开始读书,当54岁他面临失业,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得诺奖。
是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追求,让他拓展了自己生命的长度和深度,直到97岁荣获诺奖后,他还在继续学习和探索的路上。
“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
做一只爬的最久的乌龟,保持学习保持好奇,即使慢一点,遇到一点困难,只要最后能到达终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如果你不对生活失望,生活也不会让你失望。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本号综合编辑,来源:腾讯成长守护、南方都市报、科技日报、科学网、福布斯中国等。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