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头部是 Mobileye、英伟达这样的巨头,还有从移动芯片市场杀出的华为海思和高通等厂商,老牌汽车半导体厂商们也在加快布局,如黑芝麻一样的 AI 芯片公司将成为重要的后起之秀。
本文来自“自动驾驶芯片研究框架(2023)”。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座舱领域,功能集中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传感器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将不同功能的计算芯片集成到一块板子上,对各传感器的原始感知信息实行后端融合计算成为必然选择。
下载链接:
一、自动驾驶芯片概况
自动驾驶芯片是智能汽车的核心,渗透率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多种路线百花齐放,国内方案前景广阔。
车规级芯片领域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车规级芯片分为控制芯片、微处理器芯片、存储芯片、模拟芯片及功率器件等。当前,以美、欧、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行业巨头,长期占据着车规级芯片的技术制高点和主要市场份额,根据于德营《车规级芯片产业自主化前景》数据,欧、美、日分别占据 37%、30%和25%的市场,行业内 TOP8 企业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
从模块级的ECU到集中相关功能的域控制器,再到完全集中的车载计算机。每个阶段中还包含两个子阶段,例如完全集中的车载计算机还包括了本地计算和云端协同两种方式。
英伟达发布的一体化自动驾驶芯片Altan&Thor的设计思路是完全的“终局思维”,相比BOSCH给出的一步步的演进还要更近一层,跨越集中式的车载计算机和云端协同的车载计算机,直接到云端融合的车载计算机。云端融合的意思是服务可以动态的、自适应的运行在云或端,方便云端的资源动态调节。Altan&Thor采用的是跟云端完全一致的计算架构:Grace-next CPU、Ampere-next GPU以及Bluefield DPU,硬件上可以做到云端融合。
2020年高通推出全新自动驾驶平台高通Snapdragon Ride,自动驾驶芯片“骁龙 Ride”。
二、自动驾驶芯片架构分析
当前主流的AI芯片主要分为三类,GPU、FPGA、ASIC。GPU、FPGA均是前期较为成熟的芯片架构,属于通用型芯片。ASIC属于为AI特定场景定制的芯片。行业内已经确认CPU不适用于AI计算,但是在AI应用领域仍必不可少。
1、GPU方案:GPU与CPU的架构对比
CPU遵循的是冯·诺依曼架构,其核心是存储程序/数据、串行顺序执行。CPU在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方面受到限制,相对而言更擅长于处理逻辑控制。
GPU是一种由大量运算单元组成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架构,早先由CPU中分出来专门用于处理图像并行计算数据,专为同时处理多重并行计算任务而设计。
2、FPGA方案
FPGA是在PAL、GAL等可编程器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是作为专用集成电路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而出现的,既解决了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优点:可以无限次编程,延时性比较低,同时拥有流水线并行和数据并行、实时性最强、灵活性最高。缺点:开发难度大、只适合定点运算、价格比较昂贵。
3、ASIC方案
ASIC,即专用集成电路,指应特定用户要求和特定电子系统的需要而设计、制造的集成电路。目前用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和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来进行ASIC设计是最为流行的方式之一。优点:它作为集成电路技术与特定用户的整机或系统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与通用集成电路相比具有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可靠性提高、性能提高、保密性增强、成本降低等优点。缺点:灵活性不够,成本比FPGA贵。
三、自动驾驶企业重点企业分析
1、英伟达:围绕CUDA架构构筑生态系统
英伟达给GPU装备了一组完全相同的、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内核,根据任务情况在顶点和片元处理任务之间动态分配。从G80开始,英伟达GPU体系结构已经全面支持通用编程,同时英伟达也推出了CUDA编程技术,为GPU通用程序设计提供了第一套完整工具。
在软件层面,英伟达面向GPU开发的应用软件接口CUDA经久不衰,CUDA整套软件非常完善,与自家GPU自然适配,能快速搭建神经网络加速软件框架,所以CUDA在早期被很多厂家用于神经网络加速,这也为其打造AI计算平台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个层面,除了CUDA,其他厂家的API也可以在英伟达的GPU上用于神经网络加速,应用程序也越来越多。
2、英特尔Mobileye:EyeQ Ultra和EyeQ6
根据半导体行业观察网易号数据,EyeQUltra采用5nm工艺,将10个EyeQ5的处理能力集成在一个封装中。但是其芯片的计算能力似乎略逊色于英伟达,EyeQ Ultra芯片具有170 TOPS,包括12个RISC内核、256 gigaflops、许多GPU和加速器内核等等,功耗不到100W,可以满足L4自动驾驶的所有需求。EyeQ Ultra预计在 2025 年全面投产。
Mobileye 还还推出了其最新一代芯片EyeQ6:EyeQ6L和EyeQ6H,采用7nm工艺,能用于ADAS L2,预计将于2023年年中开始生产。该芯片已与大众和福特就地图技术达成扩展协议,以及与吉利达成新协议,到2024年推出全电动 L4 级自动化汽车。
3、特斯拉:自动驾驶芯片发展之路
Tesla开始启动自研主控芯片,尤其是主控芯片中的神经网络算法和AI处理单元全部自己完成。AutoPilot HW3.0平台搭载了Tesla FSD自研版本的主控芯片,这款自动驾驶主控芯片拥有高达60亿的晶体管,每秒可完成144万亿次的计算,能同时处理每秒2300帧的图像。
采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主的人工智能模型,再加上车端收集的大量数据,特拉斯ADAS水平迅速提升,除车端芯片FSD的研发外,特斯拉也开始涉足云端训练芯片,试图打通车云系统。
焉知智能汽车认为,特斯拉的芯片自研的成功,竞争对手的可复制性很弱,主要原因有:(1)芯片顶级研发人才很难被车企所招聘,特斯拉有很大程度是因为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因素,才说服顶级芯片研发人员加入;(2)自研芯片风险极高,前期投入较大;(3)如果不能保证使用的数量,则自研芯片性价比很低。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车企来讲,外购芯片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四、国内企业主要自动驾驶芯片
国内企业寻求破局有以下三点机遇:市场还未固化,需求和技术路线仍在探索;国内车企的崛起有望推动产业转移;A100相关事件加大整机厂对产业链可控担忧。
1. 市场还未固化,需求和技术路线仍在探索。目前国内自动驾驶芯片虽然与英伟达等厂商还存在差距,不过从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不断推出的新品来看,芯片算力在持续提升,另外,对于自动驾驶芯片来说,算力并不是唯一标准,效率、软硬结合也很重要。此外,中国自动驾驶芯片除了在质量上不断提升之外,还需要考虑和解决规模量产的问题。
2. 国内车企的崛起有望推动产业转移。比亚迪2022年三季度净利润近百亿元,同比增长2倍。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车企正在崛起,国内像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均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相关芯片。现在比亚迪在电动化上,电池技术全球领先。
3. A100相关事件加大整机厂对产业链可控担忧。对高端GPU的断供看似依然是对中国超算和智能计算的进一步封锁,但波及范围已经远远放大,并且技术点的断供还要考虑对上下游的牵连。
下载链接
1、海光信息:国产巨无霸,引领“中国芯” 
2、国产CPU厂商领军者,进入快速增长期 
3、国产CPU领军,加速突破高端市场 
4、国产CPU领军,受益于行业信创加速,成长空间广阔 
5、国产高端处理器龙头,CPU+DCU齐赋能 
6、国产微处理器产业的领军者"
1、达梦与海光:聚焦信创新股中的软硬龙头 
2、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曙光很近,海光不远,国产x86算力生态崛起 
3、进击的国产CPU和GPU领航者 
4、信创硬件龙头 
5、行业信创龙头,国产 CPU 之光 
6、专注服务器与数据中心,高端处理器企业乘风国产替代
1、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2023) 
2、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运维白皮书 
3、运营商力推液冷,中兴液冷技术领先(2023)
1、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热回收白皮书(2023) 2、数据中心绿色设计白皮书(2023)
1、集装箱冷板式液冷数据中心技术规范 
2、浸没式液冷发展迅速,“巨芯冷却液”实现国产突破 
3、两相浸没式液冷—系统制造的理想实践 
4、AIGC加速芯片级液冷散热市场爆发
1、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发展白皮书 
2、全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3、浸没液冷数据中心规范 
4、喷淋式直接液冷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5、单相浸没式直接液冷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1、某液冷服务器性能测试台的液冷系统设计
2、浸没液冷服务器可靠性白皮书 
3、天蝎5.0浸没式液冷整机柜技术规范
本号资料全部上传至知识星球,更多内容请登录智能计算芯知识(知识星球)星球下载全部资料。

免责申明:本号聚焦相关技术分享,内容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可追溯内容均注明来源,发布文章若存在版权等问题,请留言联系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
请搜索“AI_Architect”或“扫码”关注公众号实时掌握深度技术分享,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原创技术干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