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药卷起来了。
内卷见多了,这次却有不一样的诡异气息。
在诺和诺德原研药利拉鲁肽后面,整整齐齐跟着至少13家国产生物类似药,在诺和诺德原研药司美格鲁肽后面,整整齐齐跟着至少8家国产生物类似药,而首个减重领域国产双靶药物,也是从礼来制药引进的。
国产GLP-1类减肥药将集中于2025年上市,而2025年恰好是国产创新药商业化全面爆发之年。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收获之年,百亿元市场规模的领域仍然在重复模仿的故事,由海归主导的生物科技产业仍然缺乏本土创新的根基,不过是浮在水面的油腻,创新源头仍在美国。
国内 GLP-1 生物类似药企业在研情况
 01 
减肥药是否重复PD-1商业困局?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国内减肥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元。这可能低估了东亚审美标准对“白幼瘦”的支付热情,楚腰纤细掌中轻,小红书小姐姐认为,司美格鲁肽作为降糖药嫌贵,“但是用来减肥,那就太便宜了!”
医美这种针那种针,爆发力都有限,短时间能出大单品的只有减肥业务,但减肥药是否会重复PD-1的商业困局?
减肥药更遵循消费品的逻辑,辨识度最高的产品,公众信息搜寻成本最低,先发优势+渠道优势,华东医药、信达生物有望抢到主要市场份额。
利拉鲁肽中国专利已到期,司美格鲁肽中国专利正常于2026年到期,因为国内药企的申请,司美格鲁肽GLP-1化合物专利于2022年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全部无效,后续将进入法院诉讼阶段。
国内GLP-1生物类似药物正蜂拥而至,这是诺和诺德的无奈,更是国内生物科技产业的无奈。
如果时光倒流到2020年,模仿式创新——一眼看出分子结构式相似,还能被接受,但是放在2025年,却令人心情复杂。
其实,现在泛滥的是伪装更好的跟随式创新Me-better——一眼看出分子结构式差异,但过一会儿还是觉得相似。
利用高认知壁垒,选择性发布或放大某部分临床数据,构造优效的假象。大部分临床研究,仍是以安慰剂对照为主,而不是与标准疗法头对头。
一个长期萦绕的困惑是,很多抗癌药国内临床数据(ORR、DCR、PFS)已明显优于K药、O药,为何不做国际多中心临床头对头比较,挑战一下FDA的软肋,难道仅仅是出于成本和时机因素的考虑?
我们发现,国内多个针对变异株的新冠疫苗对比海外mRNA疫苗,达到预设的非劣或优效终点,其实,对比的是2020年上市的mRNA一代疫苗,为何不与2022年8月获得EUA 的Moderna、辉瑞/BioNTech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的二价mRNA疫苗做对比?
类似做法还出现在医疗器械领域。
国产腔镜机器人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比,不能说一模一样,简直是颜色不一样,在头对头比较中所展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劣于达芬奇,其实比较的不是达芬奇最新一代,而是上一代产品Si系列,2009年推出,2020年停售,在产品代际上至少滞后10年。
更离谱的是山外山,2014年其核心产品SWS-4000血液透析机与费森尤斯4008S临床对比实验项目中,能够达到和进口机器相同的临床治疗效果,但4008s是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一款血液透析机。
2021年华西医学院四川录取数据
 02 
2025,商业化全面爆发时的软肋
2025年为何如此重要?
虽然国内Biotech生死竞速,但受限于管线临床开发的客观规律(I期临床1~2年,II 期临床2~3年,III 期临床2~5年),创新药行业的成长周期其实是缓慢而漫长的。
创新药迄今仍在蓄力阶段,2025年才会全面爆发,各家有2到3个大单品形成规模化销售,具有BIC潜质的创新分子批量进入临床后期。届时,少数头部公司将实现盈亏平衡。
目前任何一家Biotech都还没有达到创始人心目中理想的样子,但意难平的是,不是所有Biotech都能穿越死亡谷,在2025年左右实现愿景,因为缺钱,部分公司被迫砍管线卖家当。
如果说2021年7月CDE新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是创新药供给侧的第一轮出清,那么,现金储备能否支持公司不变形地执行完整的管线规划,将是下一轮出清。
2025年,国内生物科技将形成实实在在的产业繁荣。
但这种繁荣是没有根基的,并非本土生物科技发展自然孕育的结果,而是海归科学家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新靶点、新机制、新技术、新药物形式主要来自于美国。
自由撰稿人孟八一指出,我们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一直就没有形成。目前的药物创新现象,是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药物创新,是短时间大批有美国学术和产业背景的海归回国,正好与国家制药政策改变相遇,形成的海归产业。这些海归带着半成品创业,属于半空起楼阁,基础不稳,源头不见,资金不缺,热情不减。我们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不建立从基础研究,到商业转化的完整过程,海归产业不会持久,如果长期不见满意回报,钱会断,人会走,会创造一批新药,也会留下一地鸡毛!
大学教育还没有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根基,与生物科技直接相关的生化环材被称为天坑专业。华西医学院2022年浙江录取分数线,临床医学(五年)最低分数665,口腔医学(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最低分数680,而药学最低分数649,仅高于卫生检验与检疫。
如果把所有海归科学家抽离,生物科技产业将可能陷于停滞。最大的卡脖子之处,在于人才。
2022年中国license out项目TOP10(亿美元) 据医药魔方
相比基础研究的长期薄弱,国内更擅长改良式创新、组合式创新,在工程抗体(双抗、ADC)上得到验证。
超50家国内企业布局双抗,主要的研发模式包括 Fast-follow、临床联用已验证的靶点组合、新靶点组合,多数双抗为PD-1 与其他靶点的联合。据中银证券2022年8月统计,双抗相关的项目,包括进口和国产自研,总共有111个,处于III 期临床的项目达到12个。
国内临床阶段ADC药物热门靶点较为分散,并没有出现扎堆现象,其中有21个靶点是单一产品。
2022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TOP10,双抗和ADC项目合计占7个,证明国内企业在工程抗体上的比较优势。
本月,恒瑞医药、石药集团接连License out,首付款分别为1100万美元、750万美元,均是象征性的金额。BD交易的分量主要看首付款。
国内生物科技经历同质化阵痛后,已逐步走向差异化竞争,并即将迎来商业化丰收,但在源头创新上,仍需要漫长的积累,也不能仅靠药企自身的努力,需要各种因素形成合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