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我把腰闪了,因为我在进行年度断舍离,其中一块硬骨头就是我们家两小只的书,收拾出了几箱子要送人或捐给慈善店的,超级重。
糖端他俩吃穿都朴素,从来不追求名牌,但买书方面我是很舍得花钱的。我还万里迢迢从国内运过来很多中文书,运费都赶上书费了!
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总有很多书会被不断淘汰。还有一些更倒霉的,从头就没太入过小主们的法眼,算是踩了坑了。
幸好还有一些经典的绘本,无论淘汰多少轮我都没舍得扔,从糖糖还是小baby的时候一直坚挺到了现在,起码被读过上百遍。
大家都知道小朋友的绘本一般都浅显、字少、薄,怎么能读了那么多遍还不腻呢?
今天我就挑了其中一本《亲爱的小鱼》为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怎样让绘本常读常新。
这个故事很简单,讲了一只小猫爱着小鱼,把小鱼养大放进大海,小鱼又游回来找小猫的事。
说起来我今天是第一次写童书的话题诶,有很多话想说。为了别让大家光看文字太枯燥,我特意亲自录制了中英双语音频,大家可以边听边看。
录这个音频真是费老劲了,因为我没有专业设备嘛,用手机录总是避免不了杂音,来来回回调试了半天,中间还被两小只打断了几次,最终也没得到一个我很满意的版本。

不过我也想开了,音质不是最重要,我的诚意大家都能听得到。希望大家能够伴随着我的朗读认真把这篇看完。我相信你们读到最后一定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童书作家安德烈·德昂,52岁才发表第一部绘本作品,但他的画面却处处充满了童心,特别擅长用诗意的语言和静谧温暖的画风产生奇妙的共振。
我挑这本书来举例有几个原因:
1.足够有名,可能很多朋友家里都有;
2.英文原版和中文译本都很方便买到;
3.它画面并不丰富、故事情节简单、全书只有273字,属于比较难扩展的绘本。
如果这样一本非常简单的绘本,大家都能充分挖掘好,那内容更丰富的绘本讲起来就更不在话下啦!
2
虽然是童书,但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绝对要用不同的读法。
这本书是我在糖糖不到两岁的时候买的。说实话,如果照着文字给一两岁的宝宝念故事,基本是家长在自娱自乐了。
能坐住听完的宝宝都罕见,多半是我们刚念完几句就跑没影儿了。只有在宝宝昏昏欲睡的时候,我们讲故事才能“听进去”,但也跟白噪音差不太多。
所以低幼阶段,绘本我并不常拿来讲故事。
提示:以下的内容我以年龄分段,但年龄并不是硬指标,主要看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
0-3岁,着重识图和互动问答
比如本书一开头,是小猫向小鱼倾诉的画面。
我第一遍给糖糖讲,肯定不会念书上的文字,而是问她:
  • “这里有什么小动物啊?”
  • “小猫在干什么?小鱼在干什么?”
  • “小猫给小鱼喂的什么呀?”
  • “小鱼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孩子语言发育比较好,可以问:
  • “你猜小猫跟小鱼说了什么?”
如果孩子逻辑思维比较强,可以问:
  • “小猫为什么要给小鱼喂面包呢?”
再大一点有了一定常识的孩子,我们还可以问:
  • “小鱼是生活在哪里的啊?”
  • “小猫能不能生活在水里呢?”
所以我给小宝宝讲书是从熟悉名词开始,不停地根据画面的内容提问,鼓励孩子尽量用语言表达,再稍微扩展一些简单的知识。
咱们提问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来,如果问一两岁的孩子“小鱼为什么能够生活在水里?”就属于自讨没趣了。
3-6岁,注重情节、逻辑和演绎
这个阶段的孩子,注意力能够集中更长时间了,也对有情节的东西明显更感兴趣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讲故事了。
不过,我们依然不见得要一板一眼地念文字,而是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和解释。
比如,在这一页上,小猫对小鱼说:“我会带你到海边,给你自由。”
“自由”这个词,小宝宝并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先读一遍原文,再解释一句:“你看,小鱼长大了,小鱼缸住不下了,小猫把它放进了大海,小鱼就能游得更加快活了。”
讲完故事,咱们还可以进行情节上的扩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已经比较丰富,也有了逻辑概念,所以我还会试着让他们自己来描述画面、前后关系、因果关系。
比如我会问:
  • “这一页发生了什么事呢?”
  • “这几页里面,小鱼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带着孩子前后翻翻,孩子应该能看出来,小鱼越长越大了,渐渐比小猫都大了。
不过,咱们不要用大人的常识往孩子身上套。有时候,孩子并不能直接发现这个逻辑关系。就像糖糖一开始就有点疑惑:“妈妈,是小鱼越来越大了?还是小猫越来越小了呢?”
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傻问题”哦,这种思考非常好,说明孩子在动脑筋,而且发觉了相对关系。
但我会引导孩子去找别的细节,解答她的疑问。
比如,参照鱼缸,就可以看出是小鱼变大了,而不是小猫变小了。还可以顺便解释,鱼缸没有生命,所以不能长大。动物(通常情况下)也只会长大,而不会越长越小。
这个阶段,我还会鼓励孩子跟大人共读。
有些识字早的孩子,3-6岁期间已经能认识不少字了。我们就可以边读,边刻意在孩子认识的字之前停顿,让孩子来往下接。
哪怕是不识字的孩子,这个阶段记忆力也很好,我们也可以读上句,让孩子接下句。
读完故事,我还会和孩子做角色扮演游戏。
比如,我演小猫,让孩子们演小鱼,围绕主要情节,能够扩展出无数丰富的故事。有时候,孩子甚至能天马行空地编出一个新故事。
刚5岁的端端,就创造出了一个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关于小鱼在大海里历险的故事,还画了出来。看这画面,小鱼的经历可真够丰富的呢。
所以3-6岁的孩子,我会开始讲故事,帮助他们理解情节和逻辑关系,引导他们注意情节以外的细节,再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演绎。
6岁以上,注重共情和带感情的朗读
很多人觉得,这么低幼的童书,6岁以上的孩子还会爱看吗?
如果咱们只注意字面意思,当然是很快就看腻了。可是文字的背后呢?
我作为一个大人,也从来没有看腻过这本书,就是因为它掩藏的深情让人动容。
咱们看看这几页,小猫把长大了的小鱼放归大海,可是却日夜思念着它。
小猫白天也在等待,夜晚也在等待,就是想看看小鱼还会不会回来。
他甚至把自己唯一的帽子扔出去,想看看小鱼会不会帮他捡回来。
我们可以想想,小猫和小鱼是什么关系呢?
从孩子的角度,最直观的感受会觉得他们是好朋友。好朋友离开了自己,一定是既想念又失落,很想再有机会一起玩。
但是换一个角度,他们难道不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吗?
小鱼就像被精心呵护长大的孩子,长得又大又强壮,原来的小鱼缸(家)已经再也跟不上他长大的步伐了。
小猫就像一个慈爱的妈妈,把孩子送进了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畅游,却忍不住一直牵挂着他。
小猫丢出的帽子,难道不像爸妈在家里做了可口的饭菜,打电话问孩子:“有你最喜欢吃的,你回来吗?”
而且那是小猫“唯一的帽子”。外面有无限美好的花花世界,而日渐老去的父母,能够吸引孩子回家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可是,小鱼最后真的衔着小猫的帽子游回来了!
小猫多么开心啊!小鱼宽阔的背脊成了小猫的小船,驮着他驶向有棕榈树的海岛,一起玩着儿时最爱的游戏。
这朴实无华的情节背后,作者经历了世事沧桑的洞察力直击人心。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泪目。
我们谁不曾是小猫豢养的那条小鱼?谁没有在家里翘首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
而如今,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养一条小鱼?总有一天,我们也要放自己的小鱼去到大海里。
可是,小鱼一定还会再回来的,因为他也如此地爱着小猫。
本书的最后一页,我几乎哽咽着读不下去。
小猫说:“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 难道不是反哺的深情、割舍不下的爱吗?
解读了这么多,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感受到的这些情感,一样可以传递给孩子。
8岁的糖糖已经认识不少字,她时不时会自己翻出这本书来读,但她还是最喜欢我给她讲。
这个阶段,我会忠实地朗读原文,而且一定会声情并茂地把中间暗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并且鼓励糖糖自己读的时候,也要把她体会到的感情运用在里面。
因为我们读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就是内化情感的再输出。
我把音频再放一遍,配上了完整的文本,方便大家给孩子读。也可以直接让小朋友们来听阿姨讲故事。
向上滑动阅览
3
你们看,这本全文只有273字的绘本,我们从糖糖一岁多读到了现在,至少读了上百遍,但完全没有想淘汰它的意愿。
经典的书籍就是这样,会让人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
我们现在再读它,糖糖已经不像小时候那般问我:“妈妈,小鱼回来了你为什么要哭?”她现在自己也会泪目了。
她前两天送给我的一副画,正说明她开始理解其中的深意。
Dear Mummy,I love you so much,
No matter how big I am,
I will always come home to you.
而且我相信,随着孩子们年岁渐长,经历渐丰,一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就像我自己,经历过十几年游子生涯,为人妻为人母,再想想自己为人子女,怎能不屡屡动容,几乎不敢再打开它呢?
但优秀的阅读方法同样重要。
我前文里只是举了一些例子,大家其实还可以做更多的扩展。
比如:让已经有了一定英语基础的孩子做中英文互译、让孩子续写后面的情节、让孩子以小鱼的视角把故事重写一遍......
还有千万别忘了绘本的一大经典功能:艺术鉴赏。
比如扉页这种和谐统一的色调、远虚近实的手法、对角对称的构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都是从小培养孩子审美的绝佳材料。
我买绘本也是踩了一些坑的,所以我非常建议大家绘本不要随意买,比量更重要的是质。越是名家的经典作品,越是有收藏价值,至少不会只落下束之高阁或看几次就淘汰的命运。
跟《亲爱的小鱼》比较类似,主打温情、爱与成长的,我们家也有不少。我还没时间整理,随意拍了几本最经典的给大家看看。
估计很多人家里都有这几本书,不妨在下次给孩子读的时候,参考一下我的思路呢?
关于绘本,关于读书,我想说的话题还有很多。篇幅有限,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结束吧。
如果大家喜欢这方面的内容,请点个;希望再看到更多的好书解读,请点个在看。有任何感想或者建议,请在留言里告诉我吧!
最后还是请大家多多转发支持糖糖妈的原创,你们的认可,就是我坚持写文的动力哦!
   END  
近期推荐阅读
《“妈妈,你到底更爱谁?”二胎妈妈的送命题,我终究还是没逃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