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艳阳,林蕴琦,钱立华,鲁政委
面临共同的全球性机遇与挑战,ESG理念逐渐成为国际与国内社会的共识。ESG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多方主体积极探索、通力合作,促进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回顾2023年中国ESG市场发展,我们发现有以下几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ESG标准规范日趋完善。监管方面,中国的ESG管理体系主要由监管部门自上而下引导。近年来,国内ESG相关政策法规呈现出要求日趋严密、强制性逐步增强、适用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资本市场方面,2023年,国内来自政府及监管部门、商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纷纷加入各类ESG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中,加快规范国内的ESG标准形成。此外,中国特色“1+1”ESG框架已初步形成,2023年一系列重要进展加速国际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形成,中国的ESG体系发展深受“自上而下”的政策领导以及“内外联动”机制的影响,其指标构建呈现由“政策重心引导+市场需求变化”所驱动的高效双向特征。
二是ESG数据评级逐步成熟。近年来,国内ESG数据发展迅速:1)国内多地建立数据交易平台与行业数据指数,助力ESG数据流通;2)ESG评级数据处理系统和舆论监控系统优化。目前国内外主流评级机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样本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的评级体系在评级流程上大体相似,但在指标体系上的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ESG评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是ESG投资实践走向务实。在ESG投资策略方面,随着全球市场ESG投资的飞速发展,ESG投资策略特别是权益资产端日趋成熟。就中国市场而言,进入2023年,ESG投资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1)负面筛选不再是最受欢迎的策略,投资机构倾向于多种ESG投资策略相结合;2)环境(E)支柱不再成为投资决策中唯一受关注的ESG要素,中国特色估值背景下社会因素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3)ESG因素与Smart Beta策略相结合,创造额外收益并规避下行风险成为新潮流。在ESG投资产品方面,全球多个发达市场的监管机构正持续深入细化ESG资管产品分类体系及披露准则,进一步打击漂绿行为。在这一趋势下,我们认为内地市场的ESG资管产品规范化有望提速。对于快速成长的内地ESG投资市场来说,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已成为当前内地市场中ESG投资的主要践行者。未来,为适配不同资金方的投资管理要求,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等也将纳入ESG投资范围,投资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四是ESG信息披露逐年改善。近年来,在市场和监管的持续推动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化,信息披露完整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各方面机制与措施逐步完善。从国内外ESG信息披露监管比较来看,各个主流报告体系各具特点,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欧盟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引领全球,其ESG披露要求已上升至法律层面;香港联交所目前也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ESG报告体系。在中国内地,沪深交易所尚未形成完整的ESG报告体系,其相关披露要求由若干零散的、不断发展的指引组成,但呈现出披露主体不断扩大、披露内容逐渐全面化、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变的特点。从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现状来看,当前,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总体披露数量递增趋势明显,但在上市地点、上市板块间有显著差异,主板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更好。此外,不同的行业ESG信息披露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金融业与一些高碳排行业受到绿色金融、能源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对ESG信息披露有较高的重视程度。从市值角度来看,A股ESG报告披露率与企业市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由于大型企业面临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的利益相关方期望,以及ESG信息披露的成本较高等因素导致。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ESG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推进相关工作既要注重与国际接轨,又要立足中国国情,积极稳妥地推动相关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积极落实气候行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建立健全ESG体系与架构,提高ESG实践水平;3)拓展多渠道高技术ESG的融合,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ESG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关键领域:
一要求同存异,完善可持续发展监管。在多个利益相关方推动下,ESG 信息披露准则已呈现趋同趋势,未来全球ESG的监管要求将进一步趋向严格,增强企业对气候和ESG信息的披露。此外,在ESG投资的广泛需求下,国内监管机构和交易所也将进一步与国际准则接轨,同时考虑国内自身国情和特点,出台更完整、细致、严格的ESG信息披露要求和指引。
二要积极转型,健全ESG投资市场。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ESG投资市场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展望2024年,中国ESG投资市场将面临有序“转型”,呈现出更成熟和多元化的趋势,金融机构将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市场将对不同ESG产品类别表现出更明确的需求。这一过程有效地清理了市场中的次优选择,确保只有在复杂经济环境中表现出明显韧性和高效能的资管产品能够生存。同时,经济下行期间,投资者更加偏好那些能提供稳定回报并展现出强大韧性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激活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这些趋势共同促进ESG投资市场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三要脱虚向实,强化企业ESG实践。随着ESG投资的主流化、多样化和国际化,本土公司面临ESG实践的新要求和新机遇。中国企业ESG发展的未来展望,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须由虚向实,即要从形式走向内容、从数量走向质量、从自我陈述走向第三方验证、从单一报告走向多元沟通、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引领。

回望2023年,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后的复苏中显示出缓慢且不均衡的特征,面临高通胀、货币政策紧缩以及信贷条件收紧等多重挑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3.5%降至3.0%。美国和欧洲的持续高通胀,以及为抑制通胀而实施的猛烈紧缩政策,不仅增加了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导致了全球利率上升。这一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借贷成本上升,外债压力增大和资本外流。全球债务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破产和债务违约事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因素迫使企业和政府将有限资源重新分配至短期经济需求,削减了对ESG相关支出的投资。同时,美联储的政策动向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经济环境更加趋于分散和地区保护主义,这对全球范围内的ESG投资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承压及市场预期普遍偏向悲观的大环境中,频繁的地缘政治动荡进一步激化了全球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从而放大了ESG领域的风险。尽管如此,波动性和风险已经成为现代投资决策的核心考量,而ESG作为一种能够缓冲风险的长期投资策略,在这种时期尤显其价值。能源危机和粮食安全的紧迫性突显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并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对ESG投资来说,这迫使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重新考量长期可持续性与短期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在短期内加剧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然而,从长远角度看,这种压力可能催化出对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业务模式的更快转型。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和经济不平等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这些挑战不仅严重威胁到全球经济的脆弱复苏,也对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巨大的阻碍。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成为推动全球ESG监管体系发展和加强的催化剂。回顾2023年,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纷纷加大了对企业可持续报告披露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加强监管措施,推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2023年6月26日,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简称ISSB)发布了首批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第1号准则——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征求意见稿)》(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第2号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IFRS S2),开创了全球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的新时代。该标准致力于提供ESG标准的全球基线,为投资决策提供横向可比信息。ISSB还致力于提高全球气候披露的标准,如将范围三披露要求纳入IFRS S2,为投资者评估企业气候风险提供更多信息。
全球各司法管辖区的监管积极响应ISSB的号召,相继推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ESG监管与信息披露政策。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7月31日正式通过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ESRS)授权法案,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简称CSRD)的配套法案。ESRS的正式通过,进一步完善了欧盟可持续领域的指令/条例体系。此外,欧盟的绿色交易和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的实施,为全球贸易和环境政策设定了新的基准。通过对进口商品的碳排放进行定价,CBAM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绿色转型,激励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美国方面,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更新了上市公司ESG披露要求,重点在于气候风险和社会责任方面。此外,SEC的执法部门设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以解决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的气候和ESG相关披露和投资的不当行为,以及“漂绿”问题。
国际ESG披露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海外主要司法区的ESG监管结构化完善构成了2023年全球ESG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国际市场对于ESG理念和监管的不断细化,不仅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营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也加速了全球向更可持续、更公平和更有责任感的未来的转变。虽然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情势对ESG的发展造成了暂时性的阻碍,但与此同时,全球监管机构对ESG实践的监管加强正为其深远发展铺设了坚固的基石。
同样在2023年,中国ESG市场迈入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的2.0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有序发展与中国特色的深化。ESG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被具体的政策支持和实践指引所落实。监管层面,中国不仅强化了与国际接轨的ESG披露标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体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独特的监管途径旨在引导企业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同时确保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得到充分考虑和尊重。
在响应外部披露标准方面,国家财政部明确表示支持ISSB的建立和发展。这一支持具体体现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以下简称IFRS基金会)的深入合作中——继2022年财政部与IFRS基金会签署谅解备忘录之后,2023年6月19日,IFRS基金会北京办公室举行揭牌仪式并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在全球ESG标准制定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不仅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还能够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除了积极支持ISSB合作,中国本土的ESG披露顶层设计在2023年也有着重大进展。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于2023年7月25日发布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其中包含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工作,适应国资委全面提升央企价值创造能力、注重表外资产和长期价值的新要求,更是中国本土ESG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2023年9月7日,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郭俊在2023年中国可持续投资与自贸港建设论坛上表示,证监会正在指导沪深证券交易所研究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指引。
在投资领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本土投资者对ESG投资的态度出现了理性回归。在追求长期可持续回报的同时,投资者开始更加审慎地评估ESG投资的实质效益。虽然ESG相关产品相较于前两年有所减少,但这一变化实际上是市场自我优化的表现。那些真正深耕ESG领域、注重长期价值的投资者和企业得以凸显,为中国ESG市场的稳健和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长远来看,这种趋势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成熟、理性和高效的ESG投资环境,推动中国市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ESG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1.1 ESG标准规范
1.1.1ESG标准促进市场规范
中国虽然在ESG领域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建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随着“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提出,ESG理念成为社会焦点,企业愈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单独的ESG报告披露非财务绩效,助力资本市场全面科学评估企业业绩。
监管方面,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作为ESG政策标准制定的主要推手,致力于完善和推进国内相关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近年来,国内ESG相关政策法规呈现出要求日趋严密,强制性逐步增强,适用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国的ESG管理体系主要由监管部门自上而下引导,包括生态环境部、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我国ESG的监管政策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环境治理为抓手的萌芽期,主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向导,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的ESG报告工作;二是以绿色金融为土壤的探索期,从绿色金融角度开展实践探索,在此阶段,监管机构开始强制环境信息披露,并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三是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加速推进器,在低碳转型战略下完善ESG体系,国家进一步立法完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机制,并对金融业的ESG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规定。
内地上市公司的ESG披露制度可以追溯到2002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文件首次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要求。2018年9月,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行修订,单独设立章节强调“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及公司治理相关信息。2022年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更新了《上市规则》,首次纳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包括在公司治理中纳入社会责任、要求按规定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损害公共利益可能会被强制退市三个方面,且明确上市公司应当按规定编制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目前,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深证100样本公司、科创50样本公司被纳入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的强制披露范围[1]
从已颁布的政策方向看,两类企业信息披露的政策压力较大。一类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7月,国资委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旨在推动落实2022年5月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此次通知包括三份重要附属文件:《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课题相关情况报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模板》,加快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编制ESG专项报告,以及本土特色ESG指标和绩效评价方法的设计。该文件的出台,有助于增强中国ESG体系的话语权,也有利于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更加全面评价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价值。
另一类是金融机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行业标准,敦促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022年,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将ESG纳入机构内部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都在ESG报告外再发布单独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此外,深圳和上海已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辖区内部分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深圳市于2020年发布《绿色金融条例》,明确规定部分金融机构以合并或单独的方式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上海市则在2022年发布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中规定浦东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应当按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标准要求,发布年度环境信息报告,鼓励其他金融机构自愿发布。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枢纽及区域性ESG领军者,在ESG监管方面也走在前列。自2013年推出《ESG报告指引》以来,香港联交所不断审视和精炼其ESG框架及相关细则,以确保其领导下的交易平台在ESG时间应用方面能够覆盖更广泛的维度,从而促使大部分香港上市公司的ESG报告在结构和内容上达到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水平。香港联交所发布的《气候信息披露指引》特别强调,鼓励企业依循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任务组)框架来构建其气候变化议题报告,预计到2025年,将对符合TCFD标准的气候相关披露实施强制性要求。此外,香港证监会对ESG基金的规定亦表现出其对标准严谨性的重视,要求基金在其发行文件中全面披露ESG重点领域、详细指标清单、投资策略、ESG标准审议流程以及参考基准等关键信息。这些措施不仅彰显了香港在推动ESG投资和披露标准上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为区域内ESG实践树立了高标准的典范。
1.1.2 中国特色“1+1”ESG框架初步形成
1)“1”:以国际ESG指标中的共性指标为普适性基本框架
2023年,全球ESG市场经历着更多挑战与考验,一系列争议讨论在影响短期市场投资情绪的同时,也在加速长期ESG行动规范化和有效性的提升。尽管国际社会对ESG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统一口径,2023年已经可以看到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加速国际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形成,其中包括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了其成立以来首套全球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草案,将接管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相关披露进展工作,该草案预计2024年开始实施;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发布首个框架建议,内含自然相关的风险管理和披露的最终建议和一份附加指南。在此背景下,全球ESG理论体系和三大维度(E、S和G)下的通用性框架基本保持了一致,均聚焦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具体议题的考量。
自ISSB成立以来,中国深入参与ISSB标准的制定,对国际ESG标准制定贡献了自身力量。在ISSB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第1号准则——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征求意见稿)》(IFRS S1)与《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第2号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IFRS S2)征求意见期间,尽管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均在公开层面表示欢迎态度,仍在反馈中提出诸多反对与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提高标准的中立性与对新兴市场的包容性方面。另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于2023年6月19日在北京设立的基金会办事处正式揭牌并投入运营,意味中国将进一步发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支持国际可持续标准披露的制定、推广与应用。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后续披露标准将以ISSB的框架为基础进行本土化改进,提炼其中的共性指标,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与国际社会接轨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以保证中国ESG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与关联性。2022年11月成立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业委员会提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认同的ESG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亦体现了这一思路。例如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的《环境、社会和治理指引》就参考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标准、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等国际主流指标的基础上,依据香港市场自身的需求及战略规划优化而出台。
2)“+1”:建立基于中国国情与战略的特色ESG指标体系
中国地区的ESG体系发展深受“自上而下”的政策领导以及“内外联动”机制的影响,其指标构建展现由“政策重心引导+市场需求变化”所驱动的高效双向特征。与此同时,鉴于国情差异,中国在ESG政策布局方向方面展现了鲜明的时代战略特色。2023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出“三新一高”(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报告中多次提及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支柱式议题,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通过梳理二十大报告和中国ESG议题,可以发现中国的特色ESG议题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例如E(环境)涉及报告中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污染防治等方面,可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S(社会)是中国与海外差异最大的领域,包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国家战略响应等议题,助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G(治理)涉及反贪污腐败、党建引领、公平公正等相关议题,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体系基础。
在对市场的深入洞察和充分考虑下,为了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于2023年7月25日发布了《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这一通知包含三份关键附件:《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课题相关情况报告》(以下简称《编制研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模板》。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国资委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披露的全面指引。国资委此次研究成果的发布,旨在引导央企追求规模和表内利润的同时,关注表外资产价值,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综合最大化的目标[2]。研究成果中包含的ESG参考指标体系,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编制ESG专项报告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其高质量完成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全覆盖”的披露要求。同时,国资委ESG披露指引的推出,不仅直接对央企提出了要求,更进一步推动了ESG评价中国方案的整体发展——特别是本土特色ESG指标和ESG绩效评价方法的设计,有利于以货币化的方式评估央企的社会绩效,帮助资本市场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估央企经营业绩。国资委ESG指引的推出不仅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树立了标杆,更为所有中国企业在ESG三个关键维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预示着整个中国企业界在贯彻ESG原则方面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环境维度议题: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ESG议题发展主要起源于早期快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挑战,因此其指标设定多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观战略角度出发。今年国资委发布的ESG指标体系在环境支柱方面的指标主要围绕资源消耗、污染防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措施五个核心领域展开,为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资委在气候风险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环境管理等领域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这些议题在国内之前较少被提及。尤其在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措施方面,国资委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进行深入探讨,涵盖了从国家的双碳目标到企业的清洁生产与绿色技术改造,直至生态环境监管处罚等多个环节,反映了国资委对于企业构建全面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视。这不仅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内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制度,也有效地解决了国际ESG指标体系在本土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适应性问题。此外,中国的ESG绿色识别与认定主要基于政策引导,例如参照发改委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等文件,而国际主流的ESG评级体系则多以“欧盟可持续分类法案”为基础。这一差异反映了国际和国内在ESG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的不同方法和侧重点,也突显了中国在ESG领域的独特路径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维度议题:在社会维度,由于国家间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特征的差异,国际主流的ESG体系有时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当前的社会需求。欧美的ESG指标体系,受其价值观影响,可能不足以全面准确地评估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主动性、执行路径和成效。在企业社会绩效的定量评估方面,中国与欧美的差异尤为显著,这也是两者国情差异体现得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国资委在ESG指标体系中对货币化测量进行了深入研究,有效地弥补了现有ESG货币化体系在社会绩效衡量方面的不足。此外,与欧美企业重视社区文化、人权关注、反性别歧视等方面相比,中国的社会维度指标更多地反映了国情、企情和民情,着重关注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养老服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内容。在处理人权、公平等通用社会议题时,中国的做法是将这些议题扩展至企业对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响应,从而在保持国际视角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本土特点和实际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国ESG实践的独特性,也为国际ESG体系的多样化和包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特色治理维度议题:在治理维度,中国市场更多地需要考虑市场成熟度、市场特点以及上市公司的组织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国企和央企不仅是企业主体,更是上市公司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国资委2023年发布的ESG指标体系,旨在进一步统一国有控股企业发布的ESG报告框架,预期对资本市场产生广泛的影响。细致审视国资委治理支柱指标,可以明显看出,在我国ESG报告披露实践中,治理维度的指标占据三大维度中的最高比例。例如,党建引领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有企业的治理特性,股东知情权与参与权的指标则充分确保了中小股东的投资保护。此外,征信情况和债券市场履约情况两个指标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债权人的权益,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国情、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发展阶段。这些指标的设置不仅贴合国内市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而且在推动国内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助于提升中国市场的整体治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2ESG数据与评级
1.2.1ESG数据缺失逐渐弥合
ESG数据是开展ESG评级、投融资活动的基础参照,具体包含与企业ESG表现相关的底层数据、评价数据及争议新闻等多种数据类型。目前国际上已有MSCI、标普、晨星、Bloomberg等大型评级机构建立了自己的ESG评级体系,其中MSCI、标普、路孚特等评级机构和数据供应商已逐步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数据收集和ESG评级。由于各家机构在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市场呈现出ESG评级一致性程度低的情况。
与其他数据相比,ESG数据很大程度上首先是成本项目,因此特别有赖于监管的推动与引导。另一方面,ESG数据属于非标数据,不仅包含定性数据还包含定量数据,与数据商的业务相关性较为强烈,需要进行适当的转化和应用来适配信贷、投资、承保与企业管理等不同方向的决策。总体来看,ESG数据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目前国内需求方较少,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或机构,而ESG数据的多样性又要求其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的主动披露,如何验证和挖掘价值成为数据处理的难点,因此,ESG数据的开发难度相较其他数据而言较高。
近年来,国内ESG数据领域有三大值得关注的进展:
一是国内多地建立数据交易平台与行业数据指数,助力ESG数据流通。2022年,上海数据交易所在浦东新区揭牌成立,上线了全数字化的交易系统,2023年又正式启动建立国际版,加速构建有序的国际数据流通机制,推动实现全球数据互联互通。2022年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广泛与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合作开展数据交易服务。随数据交易所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新的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也不断得到发掘。例如,2023年1月,广州数据交易所推出了全国首个数据交易领域的行业数据指数发布平台,覆盖10个行业80余项行业数据指数。2023年11月,深圳数据交易所发布深圳数据交易指数(简称“深指数(SDE-Index)”)用于反映特定时间段内数据市场的活动和表现,是全球首个综合性的数据交易指数。
二是指数编制机构的ESG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例如,深交所旗下的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于2022年推出国证ESG评价方法,并发布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和深证100成分股的ESG评级结果及基于该评价方法编制的6条指数。2023年,新华网联合专业机构发布了A股金融行业ESG指数,聚焦金融业ESG,助力金融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ESG评级数据处理系统和舆论监控系统优化。近年来,大数据的处理解决方案逐渐走向完善,依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卫星遥感等技术的成熟,推动ESG信息的获取、整合与披露全过程快速发展。例如,万得、中证等指数数据商就通过专业新闻检测系统对评级范围内的公司进行相关信息实时抓取,而后使用语义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智能算法构建ESG信息库,每日或每周更新其数据库,为后续评估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1.2.2 ESG评价体系概要
ESG评价体系是由第三方创建的,通过对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信息的收集、处理,从而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贡献。ESG评级的工作流程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数据采纳与收集,二是建立评级模型、指标选取、权重设置和形成评级结果,三是根据评级结果设计指数化的金融产品。由于评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家评级机构的偏好、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构成指标因素的比重以及评价方法体系,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数据一致性程度较低与评级结果相关较弱的现象。
ESG评级作为ESG投资的基础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欧美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国ESG评级仍处于发展阶段,方法论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国外主流评级机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样本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国内的主流评价机构基本都已将范围扩至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和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基础。2023年,部分评级机构还开展了对港股、中概股的ESG评级,进一步扩展了中国上市公司的ESG评级数据覆盖面。不同的评级体系在评级流程上大体相似,但在指标体系和评级结果的差异较大。
各家本土ESG评级机构的相似之处在于数据来源方面,基本都覆盖了上市公司的披露文件、政府和监管方面信息、专业数据库、媒体资源等;具体指标方面,各评价体系基本采用了自上而下构建、自下而上加总的方式,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层次延伸,逐级拆解至底层指标;行业分类方面,各评价体系在指标设计和权重分配上基本都考虑了行业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评级体系得出不一致的公司ESG评级,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区分公司ESG表现的优劣,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ESG评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根据统计,本土评级机构ESG评级结果的相关系数范围在0.19-0.63,中位数为0.37,说明内地市场迄今远未就上市公司的ESG评级达成一致意见。
2023年,中国的ESG评价体系以其快速的发展和对国际标准的逐步接轨,成为了全球ESG演进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ESG评级不仅扩大了其影响力,覆盖了更广泛的上市公司,同时也在指标体系的多元化和定制化上展现出独特优势。这种评价体系的发展,不仅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和分析工具,而且也为全球ESG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推动着全球投资向更可持续、更透明的未来迈进。尽管目前仍然存在评级结果的差异性,但中国ESG评价体系的成熟化和标准化将是未来提升中国,乃至全球ESG一致性和信任度的关键。
二、ESG投资走向务实
2.1 ESG投资策略
ESG投资策略的研究是ESG投资全流程工作的核心,串联起ESG投资理论、ESG基础设施和下游的ESG投资产品开发。ESG投资策略是市场资金实现资源配置功能、金融机构践行ESG投资理念的方法。随着全球市场ESG投资的飞速发展,ESG投资策略特别是权益资产端日趋成熟。就中国市场而言,进入2023年,ESG投资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负面筛选不再是最受欢迎的策略,投资机构倾向于多种ESG投资策略相结合;环境因素不再成为投资决策中唯一受关注的ESG要素,中国特色估值背景下社会因素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ESG因素与Smart Beta策略相结合,创造额外收益并规避下行风险成为新潮流。
2.1.1 ESG投资策略分类
在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发表的《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2012》中,首次对ESG可持续投资策略进行了分类与定义,目前已成为全球最经典的分类标准。欧洲可持续发展论坛(Eurosif)也有类似的分类。而根据PRI分类,ESG投资策略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大类、五个子类,基本涵盖了GSIA发布的ESG投资策略:第一大类是在构建组合时考虑ESG因素,这类策略分为三个子类:整合策略(Integration)、筛选策略(Screening)、主题投资策略(Thematic),其中筛选策略又可分为负面筛选(Negative / Exclusionary Screening)、正面筛选(Positive Screening/ Best-in-class)、标准筛选(Norms-based Screening);第二大类是提高投资标的(被投资者)的ESG表现,具体指积极所有权/尽责管理/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核心策略是企业参与(Engagement)和代理投票(Proxy Voting)。此外,还有影响力投资/社区投资(Impact Investing)。
2020年是ESG投资策略的一个重要分水岭,GSIA数据显示:2020年ESG整合法超越负面筛选策略成为投资者最常采用的投资策略,全球规模达25.2万亿美元,占比43%。2022年,全球ESG投资策略规模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收缩,尤其作为做普遍投资方法的ESG整合策略遭受了剧烈冲击。这一下降趋势不仅象征着ESG整合策略的衰退,而且反映出投资界对此类策略有效性的重新评估和审慎考量。根据GSIA最新发布的《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2022》报告,全球资本市场在筛选策略方面,负面筛选、标准化筛选、以及其他策略如主题投资、正面筛选和影响力投资等,均遭遇了规模的大幅缩水。这一横跨多个策略的普遍衰退昭示了2022年投资者在执行ESG策略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并指向了对现行ESG实践方法的深度反思和可能的策略调整。广泛的规模减少也可能预示着投资者正在探索新的路径,以适应全球投资环境的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到各策略规模,以及相应增速,我们整理计算后总结如下图表所示:
全球ESG基金策略规模排序,在将ESG因素融入投资组合管理时,整合策略、负面筛选策略、参与公司治理与代理投票依序是三种最为常用的方法,三种策略规模合计占比超过85%,是目前ESG投资领域占绝对主导的投资策略。而随着负面筛选策略占比的快速下降,我们预计:未来“ESG整合”和“参与公司治理与代理投票”将成为最重要的两种ESG主流投资策略。从投资风格来看,对于ESG风险缓释者来说,负向筛选策略、标准筛选策略较合适,操作简单且能有效提前规避ESG风险;对于ESG机会寻求者来说,ESG整合策略则为优选,辅以主题投资策略、筛选策略、企业参与和股东权利,从而抓住市场机遇并优化风险收益特征;对于影响力投资者,其主要目的是给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正效益,则需要积极采用影响力投资策略、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
从资产类别来看,不同类型资产具有各自适用的ESG投资策略。ESG整合、负面筛选、正面筛选多用于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的ESG投资;影响力投资和社区投资更多用于房地产、基建等另类资产ESG投资;而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在股票、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中广泛使用。
2.1.2 ESG投资策略构建
ESG投资诞生初期,投资者主要通过构建负面筛选的策略,在投资组合中排除与机构价值观和伦理相悖的标的。因此,负面筛选可以说是最早、甚至早期唯一的ESG投资策略。近年来,随着监管和机构的大力推动,以及公众ESG认知的显著提高,ESG投资理念得以不断扩充,ESG投资策略亦不断丰富。如上文所述,目前ESG整合、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代理投票)已逐渐赶上甚至超越负面筛选,成为应用最广泛的ESG投资策略,下文我们也将对这三类策略进行重点介绍。
(1)筛选策略
筛选策略(Screening)是指根据投资者的偏好、价值观或道德准则,运用筛选标准选择或剔除候选投资清单上的公司。从筛选方式来看,分为绝对排除、阈值排除和相对排除三类。绝对排除是指不投资“排除标准”所涵盖的公司,例如不对化石燃料或有侵犯人权行为的公司进行直接投资。阈值排除是指部分投资,例如将化石燃料或化石燃料相关服务的间接投资收入允许值设为不超过10%。相对排除是指同类最佳投资,比如投资于能源转型或董事会多样性正在改善的公司,而不是通过收入敞口确定。
当选用筛选策略作为投资方法时,资产管理人应持续审查策略的跟踪误差和风格因素。由于筛选会缩小投资范围,因此可能增加投资组合相对于基准的跟踪误差。此外,某些筛选方法可能会使投资组合中某个行业的暴露权重过低或过高,或是偏配较大市值公司,导致风格偏好。下文对最主流的两种筛选策略——负面筛选与正面筛选策略构建进行详细介绍。
① 负面筛选
负面筛选(负面剔除)是指基于特定的ESG标准,从投资组合中剔除某些行业、公司或其他发行方。负面筛选是出现较早且在市场初期应用最为广泛的ESG投资策略。负面筛选的常见排除标准包括产品类别(例如武器、烟草)、公司行为(例如动物试验、腐败)、争议事项、现有国际准则等。
早期组合管理人最常见的负面筛选策略是基于ESG评级来开展,但基于ESG评级的负面筛选策略缺陷也非常明显。评级筛选策略的前提是:低评级的公司收益较低,通过剔除负面样本有助于规避组合尾部风险。
② 正面筛选
正面筛选是指投资于相对同行具有积极 ESG表现,且ESG评级超过特定阈值的行业、公司或项目。常见的正面筛选方法包括:投资于相对同行具有积极ESG表现的行业、公司或项目;主动将产品、服务和/或流程具有社会或环境效益的公司纳入可投资范围;使用定量 ESG指标筛选并支持同类最佳公司或同行中最佳实践“领先公司”;正面主题类发展,比如转型公司、可再生能源或清洁技术公司、社会企业或倡议。
2)整合策略
对于在ESG投资市场规模中占绝对主导的资产管理机构来说,在投资活动中整合ESG因素已逐渐成为首要选择,ESG整合策略也因此成长为全球当下最主流的ESG投资策略。具体来说,ESG整合策略是指投资人将ESG因素系统且明确地纳入财务分析之中,策略本身并不将ESG作为投资约束,而是把ESG作为一个风险收益来源,以识别ESG因子对企业是否有实质性影响。ESG整合不会以牺牲投资组合收益为代价,不会禁止投资于特定行业、国家或公司,也不会大幅改变原有投资框架,而是在原有投资框架中加入ESG方面的识别和评估,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从而降低风险并提高收益。
ESG整合策略出现的初期,因为ESG基础设施的薄弱,比如数据的缺乏,投资者一般采用定性分析。而随着ESG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特别是量化方法论与科技工具的成熟,目前基于量化分析将ESG信息整合到投资分析中已成为整合策略的主流。
构建ESG整合策略的特点是在投资的目标收益率(Sharpe比率)以及投资组合的ESG得分之间的偏好是无差异的,而ESG整合策略的分析基础是“财务重要性”。具体到策略构建框架,可以将ESG整合策略构建分为三个部分:
1)研究层面:首先从公告、第三方机构等来源收集财务和ESG信息(信息收集),然后通过定性分析、积极所有权等方式,识别影响股票估值的重要财务和ESG因子(重要性分析),最终与公司/发行人讨论这些重要因子,并监测参与或投票活动的结果(主动所有权评估);
2)估值层面:核心是评估重要ESG因子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由于在财务分析和估值中加入了ESG因子,会导致财务预测结果、估值模型变量、估值倍数等发生变化;
3)组合层面:根据纳入ESG因子后的财务模型,决定是否改变投资组合权重,并通过ESG与财务风险敞口计算、VaR分析等方法来进行风险管理。
(3)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
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或积极所有权/尽责管理,Corporate engagement & shareholder action, or Active Ownership / Stewardship)是指投资者利用股东权力来影响企业行为,实现整体长期价值的最大化,具体做法包括直接的参与治理(即与高级管理层和/或公司董事会沟通)、在全面的ESG指导方针下进行代理投票、提交或共同提交股东提案等,其中参与治理和代理投票是两种最常见的做法。
1)参与治理(Engagement)是指投资者与当前或潜在投资对象/发行人进行沟通,从而完善某个ESG问题的实践,改变现实世界的可持续性结果,或者改进公开披露。参与的对象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非发行人,比如政策制定者或标准制定者等;
2)代理投票(Proxy Voting)是指对管理层/股东决议行使投票权以及提交决议,从而对相关事项正式表示赞同或反对。投票是股票投资者的重要工具,用于向公司传达观点或参与关键决策(例如董事委任和董事会薪酬)。投票涉及的操作流程包括:制定投票政策、研究、投票以及在年度股东大会前后与被投资公司沟通。投票在私募股权的ESG投资策略中较为常见。
此外,近些年在全球各司法管辖区,特别是发达市场,纷纷出台了针对资产管理机构的尽责管理守则(Stewardship Code)。国际成熟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一套以ESG理念为核心、以监管机构为顶层引导、以投资机构需求为驱动、以第三方专业配套服务为支撑的尽责管理体系。在此框架下,部分国际投资机构积极从治理机构、政策规划、内部流程机制、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建立或整合内部机制与流程,以确保投资机构高质量地践行尽责管理。也因此,尽责管理(即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已成为如贝莱德、富达等全球头部资管巨头除了基于ESG整合策略发行资管产品之外,最重要的ESG投资实践选择。
2.1.3 ESG投资策略趋势
伴随着ESG投资应用范围的扩张和投资应用深度的升级,金融机构的ESG投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化。国内ESG投资发展起步较晚,框架尚不成熟,也还没有充分展示出业绩优势。例如,所谓的ESG超额收益是否能被其他因子解释?ESG低评级股票就没有超额收益吗?这些问题还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论证。结合前述分析和市场调研,我们认为未来本土ESG投资策略发展将呈现几个趋势:
1)ESG投资策略将从负面筛选转向系统性全流程整合策略,特别是单纯基于ESG评级的筛选策略存在被主流机构边缘化的趋势。基于外部评分结果的单一负面剔除策略并不能较好的挖掘企业在ESG维度的风险和机遇,反而会由于评价体系的误差造成不必要的非合理限制。
2)ESG投资策略研究重点从通用体系评价,迈入行业因子层面的深度研究。要推动本土ESG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和落地性,除了老生常谈的顶层设计如绿色“双碳”与公司治理政策推动之外,还应更多聚焦于此前已反复论述的ESG因素“财务重要性”。财务重要性议题的恰当选取是推动ESG策略发展完善的关键。对于不同行业而言,财务重要性议题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化特征,因此有必要探讨不同行业需要关注的ESG议题,以更好发挥ESG策略对投资的指导作用。
3)为契合不同资金方对ESG投资的诉求,金融机构未来还需进一步拓展ESG投资策略范畴。短期来看,有以下两个当前市场的热点方向:一是面向债券市场的ESG策略研究体系,该工作整体与股票市场的评价体系类似,但是需要考虑债券期限、考核目标为发债主体偿债能力等因素带来的差异,且面临更严重的数据缺失问题;二是针对基金产品的ESG投研,不仅可以作为FOF类产品挑选基金的因子之一,也可用于正常产品投后的ESG绩效和风险跟踪。
2.2 ESG投资产品
考虑到ESG发展阶段和实践差异等因素,中外具体ESG投资产品的定义及框架亦有所不同。中国目前对ESG投资产品的标准并没有清晰界定,产品名称或投资目标中含有ESG、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治理等关键词,或涉及使用环境、社会或公司治理因素筛选成分股的资管产品都可算在内。GSIA则明确定义ESG投资产品为在投资组合选择中考虑ESG因素、并明确指出其所使用的ESG策略的资管产品。
全球多个发达市场的监管机构正持续深入细化ESG资管产品分类体系及披露准则,进一步打击漂绿行为。为保证带有ESG标签的基金产品能匹配投资者的ESG投资目标,同时有效约束ESG基金的投资行为,多个区域的监管机构对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提出要求,要求基金公司自主披露其ESG投研体系,并提供材料证明其基金产品是如何应用ESG策略的。在这一趋势下,我们认为内地市场的ESG资管产品规范化有望提速。
对于快速成长的内地ESG投资市场来说,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已成为当前内地市场中ESG投资的主要践行者。未来,为适配不同资金方的投资管理要求,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等也将纳入ESG投资范围,投资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为展示中国ESG投资产品的发展现状,我们选取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ESG资管产品,分类阐述如下。
2.2.1 ESG基
对于ESG产品的定义和界定问题,当前对ESG基金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市场中的多数ESG基金对其主题的体现主要在底层资产的选取和配置上。本报告关注的ESG基金(宽口径,按Wind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纯ESG主题基金、ESG策略基金、环境主题基金、社会主题基金、治理主题基金等;其中前两类为狭义的ESG基金,后三类为泛ESG基金。在市场发展早期,ESG基金经常被简单理解为“新能源主题基金”、“环保主题基金”或“碳中和主题基金”等与环保、绿色、低碳相关的基金。因此,不少ESG基金看上去更像是这些板块的行业基金,行业集中度和个股集中度都较高,这也就导致净值容易出现剧烈波动,走过山车行情的现象,自然也就失去了ESG基金规避风险、追求长期价值的初衷。

(1)ESG基金产品规模及数量

截止2023年第三季度末,宽口径维度统计,国内ESG概念基金发行规模达5256亿元,已成立的基金数量为800只,存续基金数量已达489只,具体如下图所示:
从时间维度上看,近两年ESG概念基金成立数量较多,其中2023Q1新成立的ESG概念基金数量为33只,发行份额为99亿份;Q2新成立的ESG概念基金数量为21只,发行份额为67亿份;Q3新成立的概念基金数量为16只,发行份额38亿份。全年发行峰值为三月,共发行22只基金,总体份额达到61亿份。与2021年及2022年同期相比,本年发行产品数量和份额均有所下滑。
尽管估算的投资规模会根据相关定义的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总体而言,中国ESG基金整体规模较国外发达市场相比仍然较小,但近年增长迅猛,意味着市场对ESG理念的接纳和认可度有很大提升。从基金份额方面看,在经历2021年的发售高峰期后,中国内地各类ESG主题基金发行份额在2022年和2023年略有下降。

(2)ESG基金产品主题及策略

基金主题来看,纯ESG投资保持明显增长趋势,其投资规模自2021年的69.1亿增长到2022年的116亿元。截至2023年九月底,纯ESG类新发产品规模达到86.5亿,尤其是在2023年3月纯ESG类新发基金产品高达13只。与纯ESG基金相比,ESG策略类基金在过去三年波动较大,其热度在近两年不断褪去,并在2023年显现出绝对疲态。环境保护类基金依旧是ESG投资的热门策略,但新发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在2023年均有所回落。其中,在所有环境保护的细分主题中,新能源主题和碳中和主题热度居高不下,根据晨星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总共包含了64只相关基金产品,占中国主题投资基金资产的41%。一直以来,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类基金整体基本盘都较小,然而在整体ESG投资市场遭遇了较大规模缩水的情况下,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类基金的缩减幅度并不显著,因此,2023年其表现相对稳定,虽然从绝对数值上看,这些基金的规模依旧较小,但它们的市场份额实际上有所提升。
基金投资策略的选择上,被动型产品正逐渐赢得投资者的青睐。虽然它们当前在市场上的占比相对较低,但其增长势头明显,展现出不容忽视的上升趋势,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然而,截至目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上,主动型基金均超过被动型基金,同时其收益稳定性也优于后者[3]。主动型基金将持续占据优势地位。
基金投资标的来划分,权益产品仍然是ESG投资的主导,但固收产品关注程度持续上升。目前,全球ESG ETF中有接近八成权益产品,但根据指数行业协会(IIA)2023年对全球资管公司年度ESG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资管公司中有78%在固收投资组合中整合了ESG因素[4],仅比权益投资的比例低2个百分点。相较于固收产品,ESG权益投资体系较为完善,未来很大可能将会延续权益型ESG基金主导的发展趋势。
根据万得的类别分类,ESG基金产品中,混合型基金数量和规模都一骑绝尘,然而随着ESG基金产品今年的整体缩水,混合型基金产品也是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冲击。在所有细分类别中,偏股混合型基金与被动指数型基金在累计数量上占有显著的优势,分别占到了总数的42.50%和20.75%。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新发行的ESG主题基金中,虽然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它们仍然占据多数,其占比达到了38%。这一情况表明,尽管市场上出现了多样化的ESG投资产品,但偏股混合型基金由于其潜在的增长性和灵活性,仍旧是投资者青睐的选择。
近四年,中国ESG基金投资策略明显倾向于工业、信息技术、材料等行业,这些领域的投资比例合计约占70%-80%,显示了投资者对这些高科技行业的深度关注。从非财务角度看,高科技产业在ESG表现上表现突出;从财务角度看,则反映了这些行业具有良好的财务回报和较大的成长潜力及投资价值。尤其是工业领域的投资占比持续攀升,反映出疫情之后“重工业、强基础”的投资理念。这一策略也展示了基金根据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资产配置,以适应不断演进的社会与环境需求。例如,随着疫情影响的减退,医疗保健行业的投资比重有所回落。经济放缓及房地产市场的冷却也导致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比例下降。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持续推进,ESG基金预期将加强在促进产业升级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

(3)ESG基金产品收益率

1) 以策略类型划分,公司治理主题基金不管是绝对回报还是超额回报都领先于其他策略类型,环保主题基金不管是绝对收益还是超额收益情况在泛ESG主题基金(环保、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主题基金)类别中都是较低。传统上,投研机构也更重视公司治理G因子的研究,相关因子有效性和估值传导机制的研究在三类因子(E/S/G)中都是最多的。环保因子因为“双碳”政策和新能源赛道投资热潮的影响,也导致过往三年ESG基金重仓以新能源概念股为主导(另一大重仓赛道为白酒;详见上图第一大重仓股分布);但进入2022年之后,特别是截取近一月和近一年时间跨度,行业轮动的背景下,可以清晰看出环保主题ESG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别中的收益对比中都表现较差。
2)以资产类型来划分,偏股基金的历史超额收益最高,但最近回撤也最高。债券型基金总体表现非常稳健,无论是历史周期还是近一个月表现。

(4)国内ESG头部基金管理人

从国内基金机构排名来看,头部规模管理人相对稳定。根据最新数据分析,汇添富基金维持其在全部ESG基金管理规模的领先地位自2018年以来,汇添富基金的ESG基金管理规模一直居于国内公募基金之首。且尽管市场经历多次波动,汇添富基金以及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东证资管的ESG基金规模仍稳定于行业前列。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前五家管理人的ESG 基金规模分别为 1180.68 亿元、297.36 亿元、266.01 亿元、 245.09 亿 元和231.72亿元,占比分别为 23.0%、5.8%、5.2%、 4.8%和4.5%,合计市场份额近半数。在市场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部分机构如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等,其ESG基金规模不仅未受负面影响,反而实现了逆市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投资者对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重视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能得益于在新能源等板块波动期间,基金管理人抄底资金持续流入。
对ESG基金规模排名前10位的公募基金公司的ESG投资领域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机构在ESG投资的重点领域确实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具体来说,汇添富基金、东证资管和中银基金的ESG投资主要集中在ESG策略基金上,这些机构将ESG因素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考量,采用整合策略,在传统的投资分析框架中融入ESG因素,以增强长期的风险调整回报率。相比之下,华夏基金、富国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易方达基金、东方基金和南方基金则更加侧重于环境保护主题基金。这些基金可能将环境可持续性作为其产品的核心价值主张,反映出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和绿色经济转型趋势的响应。广发基金在环境保护主题基金的布局之外,还显著投资于社会责任主题基金。这种多元化的布局可能反映了广发基金对于社会发展趋势的敏感性,以及希望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财务回报之间取得平衡的愿望。
从整体市场角度看,这些机构的产品策略和布局反映了对ESG投资价值的共识以及对市场需求的适应。随着投资者对ESG的认识日益加深,预计这些基金会继续扩大其ESG产品的范围和深度,同时也可能会更加注重ESG投资在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影响。这种趋势也预示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未来可能会持续加强ESG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创新。
在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内,ESG投资框架逐渐成熟,基金管理机构普遍采纳了系统化的投资流程,优化了评级体系,并逐步完善团队架构,呈现出综合的发展趋势。投资流程方面,管理机构普遍采取了综合筛选策略,结合正面和负面筛选手段,以确保投资组合前期的标的符合ESG准则。在组合构建阶段,管理人深入考察ESG因素,采用整合策略或主题投资方法,力求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对于已投资标的,管理机构不断追求在投后阶段提升其ESG绩效,通过积极的股东参与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促进被投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表现。在ESG评级体系建设上,多数基金管理机构已构建了自有的ESG评估框架,融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确保所投资标的能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维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些评估体系不仅遵循国际标准,还特别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独特性,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ESG投资参考。在组织架构上,虽然目前只有部分机构设立了专门的ESG团队,但多数基金公司选择将ESG研究与其他业务研究线融合,形成了跨部门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公司的综合研究实力。此种架构有利于促进不同视角和专业知识的交流,加强了对ESG议题的深度理解和准确投资。
2.2.2 ESG固收产品
近年来,国际可持续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s Initiative,CBI)的报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类别以及转型债券(统称GSS+债券)的融资总额已经突破了4万亿美元的里程碑,达到了4.2万亿美元。尽管2023年放缓了发行速度,2023年上半年新发GSS+债券量有所减少,共计4,480亿美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但市场对于可持续债券的需求仍然强劲,CBI预计市场在年底前将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的累计发行总量。
随着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相继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此后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22年7月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包括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等多个绿色债券品种均可使用该原则,极大推动了中国不同种类绿色债券在市场实践的标准趋同。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在总体规模上展现了积极的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可持续债券的累计发行规模达到31988.69亿元人民币,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例为2.18%。相比于2022年,可持续债券的新增发行规模为4780.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为11.06%,显示了市场对于可持续发展金融工具的持续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可持续债券发行规模占全球比例从2022年的12%下降到了2023年一季度的8%,在全球排名中保持第三位。
可持续债券市场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正在引领ESG固收产品的扩张。作为绿色金融的核心组成部分,可持续债券的增长为整个固定收益市场注入了可持续性的理念,催化了ESG固收产品的创新与推广,为投资者提供了额外的渠道来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ESG固收产品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可持续债务工具的深化和多样化,这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张,更在于投资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

(1)ESG固收产品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ESG投资在固收领域的应用都要慢很多,但近三年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尤其是纯ESG固收产品,从2021年的未有新发行到2022年的新发行量达到55.8646亿元,再到2023年的新发行量进一步增长至124.4834亿元,这一连续增长表明市场对于该类产品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与此同时,ESG策略基金的新发行量虽然在2021年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在之后两年有所下降。在细分领域中,环境保护类固收产品在2021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2023年新发行量大幅下降。尽管如此,环境保护依旧是固收市场中最受关注的细分领域之一。这些数据表明,中国ESG固收产品市场正在逐渐成熟,逐步朝着多元化发展,市场参与者对于不同ESG维度的产品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反应。随着市场对ESG投资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于负责任投资行为的持续追求,预计中国ESG固收产品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并为实现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ESG固定收益投资目前主要集中于可持续主题投资策略和筛选策略,同时对标准化的ESG投资工具,尤其是绿色债券的依赖程度较高。2023年上半年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占据了可持续债券市场的98%,这不仅突显了绿色金融领域的市场活跃度,也反映了国家政策在此方面的引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无疑为绿色债券的蓬勃发展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绿债固收作为ESG固收产品的一个重要类别,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投资者和绿色基金产品的数量显著增加,表明市场对这类产品的关注正逐渐转化为实际的投资行为。虽然被直接定义为绿债的固收基金整体规模尚小,但市场对于包含绿债投资的固收产品的需求强烈,大部分ESG固收产品投资标的实际上都包括了绿色债券。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现象同时揭示了中国固收市场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扩张潜力和成长空间。随着市场对于ESG投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对财务和社会环境双重收益的追求,预计绿色债券将在未来继续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加速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2)ESG固收产品收益率

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ESG固收产品的收益率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尤其是与ESG基金整体收益率相比,其表现依然坚挺,多数保持在正值区间。这种现象表明,在面对宏观经济挑战时,ESG固收产品可能由于其本质上的风险分散特性和对可持续投资原则的坚持,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机制。
整体而言,主题投资在ESG固收的应用表现优于ESG整合及负面筛选。纯ESG固收基金自成立以来展现了稳健的财务表现,其迄今为止的回报率达到2.77%,而当前年度迄今的回报更是攀升至3.61%,反映出其显著的增长动力及持续性地实现超越市场基准的正收益。此一表现不仅彰显了纯ESG固收基金在市场中的优异竞争力,也体现了其在资产管理上的卓越策略。相对而言,ESG策略固收基金的表现则显得更为谨慎,其自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保持在0.25%,并且本年度迄今的回报率为0.59%,表明了其采取的投资策略在稳健性上的考量。然而,长期来看,该策略面临一定的挑战,其成立至今以及近一年的净值超越基准收益率均为负值,这暗示着ESG策略在固收领域的应用尚需进一步优化与深化。
在环境保护主题的固收基金方面,其财务成果特别引人注目,自成立以来的回报率稳定在1.57%,本年度迄今的回报率为1.71%,且在超越基准的总回报上实现了12.55%的显著成绩,使其在固收产品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一亮眼的表现可能源自于投资者对于环境可持续性的深度认可,以及绿色债券市场的持续繁荣。此类基金通常涵盖多个行业的环境保护相关债务工具,其构成的多元化可能有助于缓解对单一风险源的敞口,进而提高了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调整回报率,因此环境保护主题的ESG固收基金表现明显优于整体环境保护主题的ESG基金。此外,社会责任主题固收基金亦显示出积极的收益增长,自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2.57%,本年度迄今的回报率为2.53%,其在超越基准的总回报率上达到了11.59%,证明了主题投资策略在固收产品领域的有效性和吸引力。与环境保护类固收基金相仿,社会责任固收基金的稳健表现进一步验证了主题化ESG固收产品在确保回报的同时,也可能为投资者提供了符合其价值观的投资选择。
ESG固收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与传统固收产品不同的价值取向,强调长期稳定收益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结合。随着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于ESG的认知和要求日益提升,ESG固收产品有望在中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推动多元化可持续投资的普及和实践。
2.2.3ESG理财
ESG主题理财产品市场迅速发展。近三年来,国内ESG主题理财产品发行活跃,且在数量呈上升趋势。截止到2023年3月31日,在发售与存续的理财产品中,名称中带有“ESG”的共有184只,其中固定收益类124只,混合类共59只,权益类只有1只,共有26家机构(含外资机构)参与ESG理财产品的发行。最近一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发行的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中,ESG主题理财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发行数量在近三月呈上升趋势。
当前国内存续的ESG主题理财产品也以固定收益类为主,风险等级集中在中低风险,这体现出理财子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理念与ESG固定收益端投资十分契合。目前国内ESG主题理财产品的集中度较高,2020年以来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数量前三的理财子为:农银理财、华夏理财和兴银理财。三家公司深耕ESG领域多年,已经形成较为丰富的ESG主题理财产品体系,拥有一定先发优势。
从ESG主题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来看,以固定收益类、偏债混合类的理财产品取得较好收益率,权益类理财产品受市场环境影响大,目前收益率并不理想。整体来看,ESG主题理财产品以偏向于投资固定收益产品,发行数量在近几年不断上升,但相关产品仍集中在较早布局ESG领域的理财公司,可以预见未来后续公司的跟进将继续推动ESG主题理财产品数量的上升。
总体来看,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有以下典型特征:
1)投资门槛低:一方面,目前各市场对于ESG理财产品门槛的设置普遍较低,多只产品已实现一元起购买。在国内投资者尚未对ESG投资理念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低投资门槛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买,进而加深对该类产品的了解。
2)产品种类集中:截止2023年3月底,184支的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中,固收类产品为主,共计124只,占比约67%;权益类产品仅1只,占比低于1%。虽然相较银行理财市场整体存续规模而言,ESG理财产品的种类已更为多元;但与公募基金相比,产品种类丰富度及分散度仍待提升,尤其权益类产品占比亟待实现突破。
当前中国ESG理财产品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根据中国负责任投资论坛统计,目前大部分理财产品说明了其重点投资于绿色项目或乡村振兴、民生三农产业,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带有绿色标签的产品是ESG理财产品投资的主要方向。当前理财产品仍旧有大量ESG因素可以挖掘,后续理财公司需进一步增强自身投研能力,将系统性的ESG方法论应用在理财产品当中,促进ESG理财产品市场向着多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ESG信息披露逐年改善
在全球性危机及问题的严峻挑战下,ESG理念在国际国内社会逐渐形成共识,ESG生态及整体环境日益改善,多方主体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共促新时期可持续发展。2023年以来,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国际方面,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6月正式发布首批两份准则。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7月宣布认可上述两份准则,欧盟委员会也审批通过了首批12份《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国内方面,今年以来,共有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家数再创新高。
近年来,上市公司对于ESG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领域多个维度开展行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上市公司通过ESG实践在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微观层面的耦合进展。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经验和做法,为其他上市公司开展ESG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但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ESG顶层设计、董事会参与度、ESG能力特别是数据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在市场和监管的持续推动下,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化,信息披露完整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各方面机制与措施逐步完善。
3.1 国内外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监管比较
3.1.1国际通用ESG披露标准
对于由国际组织制定的报告标准,目前存在4套主流的ESG报告体系,包括GRI、SASB、TCFD和ISSB。其中,GRI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体系,SASB在美洲地区(美国、加拿大和巴西)较为流行,TCFD的增长势头非常迅猛,而ISSB则是后起之秀,充分吸纳整合了SASB、TCFD等标准,并与GRI深度合作,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ISSB标准撰写ESG报告。在目标受众方面,SASB、TCFD和ISSB均以投资为导向,应用场景侧重于资本市场,旨在帮助投资者了解所投资和拟投资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与ESG相关的风险和机遇,进而评估其可持续发展前景和企业价值创造。相比之下,GRI的视野更为广阔,旨在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对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的需求,包括客户、员工、供应商等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以及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应用场景更为多元。不同的标准由于面向不同的目标受众,应用场景有所差异,以投资者为导向的可持续相关信息不一定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在跨行业适用性方面,SASB准则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针对77个行业分别定制行业标准,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下的差异化优先事项,GRI、TCFD和ISSB则兼具跨行业通用标准和行业特定标准,综合考虑了行业共性和个性,提高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在披露议题范围方面,GRI、SASB和ISSB的涵盖面更广,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和治理等领域的信息披露,全方位展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各方面的信息,而TCFD则专注于气候相关议题的披露。
综上所述,各个报告体系各具特点,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企业结合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自身披露目标去选择相应的报告体系进行披露。
3.1.2 各司法区上市公司ESG披露监管要求对比
当前,国际组织和司法区监管方都认识到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均在不断推动和完善ESG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规范,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提高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国际组织和司法区也都尊重上市公司的自主权和差异性,都允许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和内容。但在ESG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上,不同的国际组织同地区监管方仍然在信息披露目的、披露强制性、信息来源依据、披露内容框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ESG信息披露的目的来看,国际组织更多为了满足全球资本市场参与者对可持续性相关风险和机会的信息需求,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司法区监管方及交易所则是为了促进上市公司加强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推动资本市场绿色发展。
ESG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来看,国际组织的要求通常是自愿性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用的标准或准则,也可以结合多个标准或准则进行披露,企业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以促进ESG信息披露的创新和多样性。而地方监管有所不同,欧盟ESG披露要求最为严格,已上升到立法层面。香港也即将进入ESG全面强制披露时代。对比之下,2022年内地沪深交易所才开始制定有限度的ESG披露强制要求。
ESG报告的编制依据来看,国际组织发出的要求主要由一些非政府的标准制定机构或倡议组织提出和推动,通常是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支持,包括投资者、企业、政府、学术机构、社会团体等,其制定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或指南往往有较强的通用性,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机构采纳或参考。地方监管主要是由证监会和各大证券交易所制定和发布的,也参考了一些国际ESG信息披露标准或指南,但主要是基于国情和市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针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执行力度。
ESG信息披露内容框架来看,国际组织对ESG信息披露要求的内容和框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适用范围。这些内容和框架通常是相对灵活和动态的,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地区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而地方监管的要求相对较为简单和固定,主要包括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方面,以及一些具体的指标和数据。这些内容和框架通常是统一和规范的,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或特定类型的上市公司。
其中,欧盟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引领全球,其ESG披露要求上升至法律层面,具有非常高的强制性。2022年11月通过的CSRD是欧盟ESG信息披露的核心法规,而今年7月发布的ESRS则为该法规所覆盖的企业提供一套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二者之结合使欧盟的ESG披露兼具法律约束力和可操作性。
详细对比国内香港联交所和中国内地的交易所的ESG信息披露监管要求,尽管二者均暂时未将ESG披露上升至立法层面,但相比之下香港联交所的披露要求更为成熟,目前建立了较为健全的ESG报告体系。相比于欧美的监管要求,港交所的ESG信息披露监管更具备参考性。港交所的《ESG报告指引》由引言、强制披露规定和“不遵守就解释”条文三部分组成,内容丰富且详细。该指引强制要求所有在港上市公司必须披露ESG报告,对ESG信息披露有较高约束力;港交所还计划将此份“指引”升级为“守则”,进一步加大强制力度。在中国内地,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尚未形成完整的ESG报告体系,其相关披露要求由若干零散的、不断发展的指引组成,呈现出披露主体不断扩大、披露内容逐渐全面化、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变的特点。
3.1.3 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规则发展趋势
今年以来,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国际方面,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6月正式发布首批两份准则。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7月宣布认可上述两份准则,欧盟委员会也审批通过了首批12份《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国内方面,今年以来,共有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家数再创新高。
“中国版”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制定进展如何?是否强制披露?将设置哪些议题?标准高低如何设定?回应上述市场关切,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郭俊在2023年中国可持续投资与自贸港建设论坛上表示,证监会正在指导沪深证券交易所研究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指引。在规则制定中,既要考虑指引在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也要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能力、市场机构能力和监管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整体以自愿披露起步较为稳妥[5]
总体而言,在建立健全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规则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研究:
一是报告的实施路径,即要不要强制披露。在微观层面看,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公司之间的实践基础和管理能力差异很大,同样的披露要求,对某些大型企业可能是赋能,但对小公司有可能是负担。从我国国情来看,整体以自愿披露起步比较稳妥。另外,监管部门还强调,资本市场对披露质量有较高要求,注重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允许自愿披露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披露,必须符合信息披露的底线要求,符合资本市场相关规则的要求。
二是报告的对象和方式,即披露给谁看。可持续发展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投资者还是利益相关者,这个问题对披露框架、披露内容、披露载体都有很大影响。目前存在以投资者为导向和以多元利益相关者导向两个路径。前期证监会开展的调研显示,超九成上市公司表示应该以双重重要性为原则进行披露。在路径选择上,不仅仅要注重理论自洽,还要看与当地社会文化的匹配度。因此,披露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社会接受,是规则制定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三是报告什么内容,即设置哪些议题。我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前期聚焦于环境污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有中国特点的议题,近年来增加了减碳方面的议题,体现了国内对上述议题的关切。在议题选取上,既要兼顾共性,更要考虑个性,既要看国际共识,更要看国内关心什么,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能够争取更大共识的方案。
四是报告的指标选取,即标准高低如何设定。正式推出的ISSB国际准则比征求意见稿在指标要求上有所放松,但仍有一些指标引发市场热议。例如,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还有情景分析、内部碳价格、薪酬挂钩百分比等指标。前期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龙头上市公司反映,无法统计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联营合营企业碳排放量,超半数龙头公司认为不具备开展情景分析、披露内部碳定价、薪酬挂钩等指标的条件。
综上而言,要正确看待可持续发展披露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披露只是一个对外展示的结果,重点不在于册子做得是否漂亮、是否花哨,而在于是否有更好的实践。企业要切实提升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扎实推动内部管理改善,把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在日常经营管理之中。要正确看待可持续投资和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关系。可持续信披和可持续投融资相互促进、相互牵引,希望相关机构加大可持续投资力度,更好推动更多企业开展实践并做好披露。
3.2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现状
当前,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总体披露数量递增趋势明显,但在上市地点、上市板块间有显著差异,其中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整体意识较强,相较于科创板和创业板,主板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更好。此外,不同的行业ESG信息披露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金融业与一些高碳排行业受到绿色金融、能源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对ESG信息披露有较高的重视程度。从市值的角度来看,A股ESG报告披露率与企业市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由于大型企业面临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的利益相关方期望,以及ESG信息披露的成本较高等因素导致。
3.2.1 ESG报告总体披露情况
ESG 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面向各类投资主体及利益相关方进行全方位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上市公司系统性披露其履行 ESG 理念、制度、措施和绩效的有效路径。现阶段,披露 ESG 报告对于我国 A 股上市公司而言并非一项强制性任务,但随着国内外ESG发展以及监管机构相关政策的逐渐强化,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与到 ESG 信息披露活动中,上市公司通过参照有关监管部门相关政策,上市交易所、研究机构或行业协会发布的相关指引,以及国际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组织机构所发布的相关原则来披露 ESG 信息。随着国内外监管政策的出台和资本市场的关注,A股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情况逐渐改善,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受到政策监管的影响, A股上市公司ESG独立报告的总体披露数量递增趋势明显。截至2023年11月,发布2022年度ESG独立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822家,较去年增加了366家,披露率达到了36.0%,较去年增长4.9个百分点,数量及增速均显著提升。
3.2.2 不同上市地点和板块企业信息披露差异
从上市地点来看,截至23年11月,在A股三大交易所中,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整体意识较强,最新一期ESG报告披露率达44.9%;深交所次之,最新ESG报告披露率为28.3%;北交所由于成立时间较短,ESG信息披露率较低,仅为1.8%。从披露率变化曲线来看,上交所的披露率在2020至2022年稳步增加,平均每年增加4.8个百分点。深交所在2020年至2021年,由于上市公司的总数有大幅增加,ESG报告披露率出现了下滑,但报告披露数量仍在增加;2021至2022年,ESG报告披露率又有了大幅提升,增加幅度达5.4个百分点。北交所尽管起步不久,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但ESG报告披露率也在稳步提升。
从不同上市板块来看,最新一期ESG报告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的披露率最高,达到52.2%;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次之,披露率为37.5%;科创板的最新一期披露率为28.5%;创业板为19.2%。从披露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各板块的上市公司ESG独立报告披露率都有一定上升趋势,其中上证主板2020至2022年的ESG报告披露率稳步提升,平均每年增长6个百分点。深证主板由于2020至2021年上市公司数量激增,导致ESG报告披露率下降,但报告披露数量仍有增加;2021至2022年,报告披露率再次明显提升,上涨了8.3个百分点。相较而言,科创板近一年的ESG报告披露率涨幅较小,2021至2022上涨了0.9个百分点。创业板ESG独立报告的整体披露率较低,但披露率在稳步提升,2021至2022年披露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
3.2.3 不同行业和市值企业信息披露差异
从不同行业的披露差异来看,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有所区别部分行业内的上市公司需要提升对 ESG理念的重视,并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按照申万的一级行业类别划分,截至2023年11月,A股ESG信息披露率排名前十的行业分别是银行(100.0%)、非银金融(86.0%)、钢铁(73.3%)、交通运输(63.5%)、房地产(61.5%)、公用事业(60.5%)、石油石化(56.5%)、煤炭(55.3%)、传媒(52.7%)、食品饮料(48.8%)。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受到绿色金融、能源转型、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对ESG信息披露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其中银行业的最新披露率已经达到了100%;且排名前9的行业ESG独立报告披露率均超过50%,。披露率较低的行业主要有机械设备(20.5%)、计算机(23.9%)、电子(23.9%)、通信(24.8%)。具体来看,这几类细分行业大多生产经营范围有限,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水平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较于其他行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力度较小,未来需要进一步树立ESG信息披露意识,同时强化信息披露能力建设,提升自身ESG实践水平。
从披露率最高的五个行业来看它们近三年的ESG信息披露率及变化趋势,银行业的披露率最高,近三年都达到了100%,其它行业的ESG报告披露率在近三年均有较大增长,在2022年的披露率都达到了60%以上。其中钢铁行业的涨幅最大,2020至2022年平均涨幅近10个百分点;非银金融、交通运输、房地产行业的ESG披露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涨幅分别为4.8、7.2、5.5个百分点。
此外,按照市值大小划分, AESG报告披露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市值越大的企业,ESG信息披露率越高,截至2023年11月,市值大于500亿的A股上市公司最新一期ESG报告披露率达95.4%;市值在300\~500亿之间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率刚刚达到80%;市值在100\~300亿之间的企业披露率为57.3%;市值在50\~100亿的企业的披露率仅为31.5%;而数量占比最高的市值小于50亿的中小企业披露率仅为15.7%。这可能与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品牌形象、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等因素有关。此外,由于ESG披露需要较高的成本,一些小型企业暂时没有足够的能力披露自身的ESG信息。
3.3 A股上市公司ESG管理实践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ESG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推进相关工作既要注重与国际接轨,又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新发展理念,不过度超前、不似是而非,稳妥地推动相关工作。市场各方特别是上市公司在提高ESG实践认识站位的同时,要加强ESG能力建设等;同时,完善ESG从资产端到上市公司的ESG金融生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ESG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3.3.1 积极落实气候行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的广大上市公司,立足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双碳”目标,设定本企业的“双碳”目标或作出减碳承诺、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发布减碳行动计划,并扎实推动具体措施落地,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多措并举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多家上市公司打造内部碳排放管理平台,监测管理碳排放情况,量化评估碳足迹,成立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或碳核算技术平台,对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基本把握。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气候变化应对体系,将气候变化事宜纳入ESG管治框架,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二是制定具体“双碳”目标或减碳承诺。部分上市公司制定适合自身的目标,明确碳排放强度下降比例、绿色项目及环保技术投资规模、碳达峰时间点等,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三是制定“双碳”规划,发布行动计划。多家上市公司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战略规划,将绿色低碳理念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高度;发布《碳目标白皮书》《气候行动报告》等文件,呈现公司在“双碳”以及气候行动领域的具体目标和举措[6]

3.3.2 建立健全ESG体系与架构,提高ESG实践水平

实践中上市公司积极推动ESG管理实践落地,逐步建立健全ESG制度体系与管理架构。将ESG理念融入组织、制度和文化,设立ESG相关管理架构,完善ESG相关政策,厚植ESG管理文化[7]
一是设立ESG相关管理架构,为ESG工作全面推进提供治理保障。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明确董事会是ESG事务的最高负责及决策机构,将ESG管理工作纳入公司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和董事会职责范围。在董事会下设可持续发展或ESG专业委员会,负责ESG相关的战略议题制定、风险识别、执行情况评估,并对ESG工作开展监督。设立ESG工作小组,确保ESG战略融入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二是适时审查和更新相关政策,不断完善自身制度框架,夯实ESG制度基础。有的公司参考国际最佳实践框架设立公司的合规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起业务运营的环境管理体系。还有公司不断完善生态环保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配足环境管理专职、兼职人员,夯实了体系保障。三是厚植ESG管理文化,引入外部机构支持,加强ESG专业培训和交流。通过加强员工ESG培训,强化业务层、管理层、决策层对于ESG的认知,跟进最新要求与政策,学习先进企业经验。还有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因素设定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3.3.3 拓展多渠道高技术ESG的融合,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积极顺应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促进环保事业为己任,以健康发展回馈社会为指引,多方共同发力,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科技创新助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自身特点部署绿色发展模式,通过研发新产品、布局新能源等方式,推动公司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有的公司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的公司响应全社会低碳转型需求,积极研发新技术、供应新产品,助力下游产业节能减排增效;还有公司将新能源作为驱动绿色转型动力,积极推动新能源业务发展[8]。二是踊跃投身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坚定促进绿色发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有的公司积极响应全球倡议和国际公约,签署文件并作出承诺,开展和参与各类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有的公司通过珍惜鱼类增殖放流、植树造林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有公司结合行业特点设立统计系统,强化相关目标考核。三是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支持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为乡村振兴建设积势蓄力。四是上市公司投资回报意识不断增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日益深入。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不断提高,已与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相当,上市公司成为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新渠道”。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视投资者沟通,不断拓宽沟通渠道、创新沟通形式,充分尊重和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各方的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ESG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具象表现,逐渐成为中国企业与国际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和共同话语体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将以党的二十大为新起点,围绕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将ESG作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桥梁、阵地、平台、窗口”作用,依托ESG专业委员会,凝聚智慧、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充分交流,通过调研、交流、倡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导上市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升上市公司对ESG工作的认识和管理水平,讲好中国上市公司的故事,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认同的ESG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四、ESG市场未来展望
4.1 求同存异——完善可持续发展监管
在多个利益相关方推动下,ESG 信息披露准则已呈现趋同趋势,未来全球ESG的监管要求将进一步趋向严格,增强企业对气候和ESG信息的披露。此外,在ESG投资的广泛需求下,国内监管机构和交易所也将进一步与国际准则接轨,同时考虑国内自身国情和特点,出台更完整、细致、严格的ESG信息披露要求和指引。
4.1.1 全球可持续发展规则逐步趋同
2023年是全球ESG信息披露的重要转折点。欧盟、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都在制定或修订自己的ESG报告标准,以提高ESG信息的质量、一致性和可比性。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6月26日,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了其首批准则《IFRS S1: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IFRS S2:气候相关披露》,标志着全球ESG标准基线形成,将促进全球资本市场可持续实践。
与国际ESG信息披露准则保持一致有利于实现ESG信息的强制披露,不过目前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例如ESG数据收集困难、第三方评级机构对ESG指标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数据覆盖不够等。目前国内证监会要求A股上市公司根据各类披露要求自愿披露ESG信息,下一步可能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 等全球ESG标准接轨。
4.1.2 国内监管坚持分类指导与循序渐进
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持续信披作为绿色金融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在有效监管下才能保障信息披露的质量,真正服务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于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初期并不会要求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但不代表公司可以随意披露。近年来,证监会一直在推动加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也应纳入信息披露的监管范围。如果可持续发展信披缺少后续监管,不排除发生数据造假、漂绿等信息披露乱象,这是市场所不能接受的,规则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监管能力的匹配。
当前,境内外各类机构发布了不少可持续信披相关的标准和准则,为上市公司做好可持续信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同时,纷繁杂乱的规则加大了上市公司的遵循难度。目前,中国证监会正指导沪深交易所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总的思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推动实践,在借鉴国际经验、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上市公司实践能力、市场协同能力和监管机构能力。
4.2 脱虚向实——强化企业ESG实
经过多年制度建设和监管推动,证监会和交易所已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框架,上市公司也逐步适应监管要求,主动披露的意愿日益增强。随着ESG投资的主流化、多样化和国际化,本土公司面临ESG实践的新要求和新机遇。中国企业ESG发展的未来展望,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须由虚向实,即要从形式走向内容,从数量走向质量,从自我陈述走向第三方验证,从单一报告走向多元沟通,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引领。
其一,本土公司需要提升ESG绩效和披露水平,以适应国内外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期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度,实现价值创造和共享。其次,可持续信息的披露议题既要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国际共识,也要强调中国本土的双碳战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专题内容。最后,本土公司也可以利用ESG作为创新驱动和战略转型的契机,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商业模式,探索与ESG相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市场等,实现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2.1 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须由虚向实
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不能仅考虑少数上市公司的实际。例如在碳排放量披露上,发达国家凭借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优势,要求企业披露范围三碳排放量,即不仅要披露自身的排放情况,还要披露参股公司,甚至上下游产业链的碳排放情况。我国不少企业目前在产业链中地位不高,这种依靠产业链头部企业推动的方式在中国实施难度较大,这些情况都是在具体规则制定中要着重考虑的,现阶段过于追求高标准会影响上市公司参与的热情。因此,未来规则要设置更多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引导上市公司关注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
推进实施步骤方面坚持分类指导和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在多大范围内统一实行,是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信披规则的推进速度,宏观上要基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相关政策导向;微观上要充分考虑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实践基础和管理能力的巨大差异。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初期不可能要求所有公司“齐步走”,一步到位。应当针对不同板块、不同市值的上市公司做出差异化安排,对基础较好的大公司设置强制性高一点的披露要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其他上市公司则鼓励和支持自愿披露,坚持循序渐进。
4.2.2 披露议题应兼顾国际共识与中国特色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各国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各国关注议题的优先序是不同的。披露议题是ESG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关系到ESG信息的质量、一致性和可比性,以及ESG投资的效率和效果。
从国际相关规则看,目前普遍聚焦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议题。我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前期聚焦于环境污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更体现中国国情的议题。近年来增加了减碳方面的议题,体现了国内对上述议题的关切。在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过程中,既要兼顾共性,更要考虑个性,既要看国际共识,更要看国内关心,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能够争取更大共识的方案。在提高中国企业的ESG信息的国际认可度和可信度,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跨境合作的同时,体现中国企业的ESG责任和贡献,展示中国企业的ESG特色和优势。
我们认为:在2024年,中国ESG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将是本土化特征的强化,尤其体现在公司治理领域对党建引领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在2023年发布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工作提供了规范性指引,其中党建引领作为中国央企治理的一大特色,成为ESG披露的关键维度。该体系要求央企在其ESG报告中清晰展示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阐述党建工作如何助力公司实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而言,2024年将是深化党建工作和提高ESG表现的关键年份。这不仅要求这些公司更加注重将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相结合,还需要在其ESG报告中充分反映这一点。同时,考虑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文件的重要指导作用,其对所有上市公司,特别是非央企上市公司,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非央企上市公司可以借此机会,通过吸取央企的经验,在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实现进步,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显著优势。
中国证监会在2023年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独立董事的角色、明确股份质押的披露要求、鼓励现金分红以及对股份减持实行从严控制,预计将在2024年对ESG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政策将直接促进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质量,从而有效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明确的质押披露和严格的减持控制将减少公司治理中的潜在风险,防止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增强公司治理的公正性。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治理水平,也符合ESG发展的全局趋势,助力提升整个市场的治理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企业在应对这些政策时,应重点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优化股东回报策略。通过这些举措,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加强其在ESG领域的竞争力。
4.3 静水流深——ESG投资进入深水区
4.3.1 ESG投资产品正值发展转型关键期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ESG投资市场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展望2024年,该市场预计将经历一次决定性的重塑过程,引领其朝向更加规范化和成熟化的发展道路,这对于ESG投资的长远和有序增长至关重要。这一变革的推动力来自于监管机构对ESG披露和标准化要求的日益严格化,以及市场参与者对于质量和韧性的更高追求。
回顾2021年和2022年,ESG基金产品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标志着ESG投资市场的扩张和普及阶段。然而,这一增长期也伴随着挑战,市场涌现了众多质量不一的ESG基金产品,部分产品甚至面临“漂绿”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监管框架,投资者在评估和选择ESG基金时遭遇困境。2023年随着经济下行的迹象初显,ESG投资市场呈现出高涨后的回落趋势,整体增长速度放缓。该趋势预计将在2024年持续。然而,随着针对ESG信息披露的监管政策在中国的逐步落实,ESG数据标准化将极大程度促进相关数据的数量、质量和透明度的提高。投资者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公司在ESG方面的表现,并识别和量化ESG方面的风险。
金融机构将在2024年新的市场环境中推动创新型投资产品和策略的开发。基于市场对ESG投资深入理解的提升和投资者需求的细化,这些产品将更加精准地针对特定ESG表现进行筛选和投资,展现出产品主题、类别和策略的多元化。在ESG投资实践聚焦于股票、债券等传统投资产经的基础上,将逐步运用到私募股权、大宗商品、衍生品、养老保险等另类资产投资中。这种变化能够较好地符合市场对高质量ESG投资的追求以及考虑到金融机构对市场动态和投资者需求的敏感反应。
产品类型方面,预计ESG投资将在2024年将在权益资产端表现出更高的成熟度。这一趋势的形成源于对ESG因素在投资决策中重要性的深化理解和应用,以及市场对高效、负责任投资的不断追求。与此同时,在潜在的经济低迷环境中,固定收益加成(固收+)产品类型预计会成为避险类资产的亮点。这类产品因其稳定回报和较低风险的特性,可能吸引大量稳健型和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在产品策略方面,由于对金融市场波动的较高敏感性,纯ESG产品可能会经历较大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预计这些产品将经历一系列策略调整,进一步加强其风险管理机制。尽管ESG策略产品在2023年的新发规模有所下降,但由于其较为优秀的抗跌性,预计在2024年会更受投资者亲睐,策略会更加注重那些在市场波动中能展现出韧性的ESG因素,以增强在动荡市场环境中的表现和稳定性。主题投资中,进一步考虑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和绿色债券市场的扩张,环境保护类产品将继续在主题投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趋势不仅与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相契合,也是对绿色经济转型的积极回应。同时,由于市场对财务和非财务风险的重视,以及对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需求,公司治理类产品也将因其稳定的投资回报和有效的风险识别能力而获得适当的关注和发展。
因此,综合来看,2024年的中国ESG投资市场将面临有序“转型”,呈现出更成熟和多元化的趋势,金融机构将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市场将对不同ESG产品类别表现出更明确的需求。这一过程有效地清理了市场中的次优选择,确保只有在复杂经济环境中表现出明显韧性和高效能的基金能够生存。同时,经济下行期间,投资者更加偏好那些能提供稳定回报并展现出强大韧性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激活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这些趋势共同促进ESG投资市场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4.3.2 ESG投资多样化: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理念的不断深入,2024年预计将看到市场生态圈中各金融机构在推动ESG领域发展方面发挥着各自独特的角色。ESG应用场景逐渐从股票投资拓展到债券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我们预计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公募基金将继续作为普及ESG投资的主力,通过推出更多ESG主题基金和在传统投资产品中整合ESG因素,来增强投资者的参与和认知。私募基金的发展则可能专注于为投资者提供更深入、专业的ESG投资解决方案,未来仍然以纯ESG策略和环境保护主题为主。基于《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银行预计将成为绿色贷款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融资的关键提供者,同时在其信贷决策和资管业务中更多考虑企业的ESG绩效。保险公司有望通过开发与ESG相关的保险产品和将ESG因素融入其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中来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和企业。2022年11月,全国社保基金宣布其ESG投资组合正在向国内公募基金公司进行招标。这次招标吸引了20多家顶尖公募基金参与,这一重大举措预示着中国ESG投资市场发展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加速期。随着这一投资组合的落地,预计将对国内ESG投资市场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引领和加速市场发展。
随着ESG投资在中国的日益普及,第三方机构如评级机构、数据商和指数公司在2024年预计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评级机构可能会更加关注中国本土市场的特点和相关政策要求,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和特定行业领域,以提供更加精准和差异化的评级服务。数据商和指数公司则可能加大对ESG相关数据和指数产品的投入,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可靠ESG数据的需求。随着政府和监管机构对ESG标准和披露要求的加强,这些机构的服务将变得更为重要,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ESG原则。对于评级机构来说,建议他们在进行ESG评级时区分“双重重要性”,即不仅评估公司的财务重要性,同时考虑影响重要性,以提供更全面的评价,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全面的投资决策。此外,数据商和指数公司应致力于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和一致性,确保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并支持市场对ESG投资的整合和应用。总体而言,第三方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增长的ESG投资需求。
注:
[1]资料来源:《全球ESG披露体系与企业实践探析——ESG报告编制指南》,兴业研究[EB/OL],2023/11/02[2023/11/10]
[2]资料来源:戚悦、李梓源、陈慧,基于ESG理念建立以社会价值为目标的中央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国资报告杂志,2023年第8期
[3]资料来源:《中金ESG基金研究(4):ESG主题投资图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影响力投资》,中金公司,2023/10/07[2023/11/17]
[4]资料来源:Index Industry Association 2023 ESG survey, Index Industry Association[EB/OL], 2023/06/27[2023/11/17], https://www.indexindustry.org/?s=2023+esg+survey
[5]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规则正在抓紧制定》,中国证券报[EB/OL],2023/9/27[2023/11/10],https://mp.weixin.qq.com/s/s9J57BHlnvaVS2K0WnfbYQ
[6]资料来源:《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报告2022》,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B/OL], 2022/12[2023/11/10],https://www.capco.org.cn/xhdt/xhyw/202212/20221219/j_2022121916414600016758484343006982.html
[7]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白皮书》,财新智库(ESG30)[EB/OL], 2023/3[2023/11/10], https://promote.caixin.com/upload/esg30whitepaper2022/esg30whitepaper2022.html
[8]资料来源:《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央财绿金[EB/OL],2023/7[2023/11/10], 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4/7437.htm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