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珍惜这一过程中取得的宝责经验将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中国发展进步的步伐。
——2023年9月13日同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举行会谈时的讲话
本文是圆方的第661篇原创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参观?这个似乎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今天的确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
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大部分国家的大学极少是封闭的。一方面,这个跟大学的课程体系,选课体系,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国外的部分大学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很多校区都在都市区,和城市水乳交融,技术上无法封闭。比如疫情刚开始最严重的时候,例如哈佛,MIT这样的学校,也只能是决定关闭校园(教学楼),让学生搬出,启用线上课程,也做不到封闭校园。
反观国内的大学,因为基本上从一开始都是有规划设计建设的,可以做到处于封闭状态,有不对外开放的能力。
即便如此,疫情之前,除了一些军校,绝大部分大学是没有什么参访限制的。清华、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无一例外,都是开放办学,和所在城市融为一体,普通百姓可以随时进校园参观、游玩、吃饭,之前也没有谁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疫情之后,所有的高校都“不约而同”封闭管理,这也正常,毕竟师生的健康更重要(一票否决的问责也很重要)。
但是疫情放开快一年了,各种管制措施都取消了,所有公共场所都开放了,(在这个流感肆虐本来应该戴口罩的时候,人们出行连口罩都可以不带了)但是高校依然大门紧闭,延续着较为严格的封闭管理,想要参访都很难,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从大学校园的封闭,看“安全”是如何变成“按权”的
今天,在中国许多的大学门口,你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国内一些名校的大门聚集了众多想入校园而不得,满脸焦急的群众,很多其实就是想带着孩子来受受熏陶,却进不了校园。而在焦急等待的同时,而旁边还时不时有“黄牛”过来拉客,说能带人进校园。
事实上,在封闭政策实施四年之后,进校园这个本来应该是再普通不过,再稀松平常的事情,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链。
今年7月,北京警方就有通报,7月20日,一名校外人员就使用了伪造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介绍信,想带4名游客入校参观,结果被保安及时发现并且报警,最后这5人被中关村派出所依法拘留14天。
而北京大学也有类似的事情。北京大学保卫部7月7日就发布了一则违规情况通报:7月5日,工作发现,一支名为“狼爸部落”的校外研学团队,通过联系校内人员、借用账号在树洞平台发布预约求助信息等方式拆分预约,由多名校内师生预约入校。后相关人员被处分,权限被冻结。
同样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北京,上海也是一样。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名为“入校参观资格门票”的商品能搜到不少。
而媒体报道关于封闭,一般理由是这么说的:
为保障校园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这个说法对么?我们先做个小调研:
做完调研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支持开放的和反对开放的一定都有自己的理由,这都很正常。
这其实是一个不太能讨论出结果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观察社会问题的一个好切口。
反对开放的小伙伴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大学在疫情之前,很多大学校园没有封闭,而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可以保障,而疫情之后,封闭之后,却担心保障不了,从而而不能放开呢?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其实如果我们带入到一个资源和利益的视角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了:
校园参观,原本是一个自由的“公共资源”,谁都可以获得这个资源。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谁会反对开放,因为要把校园封闭起来,其实是要付出不少人力和物资保障资源的。而支持封闭这件事,劳心劳力,又没有利益,所以没人愿意主动去做这件事。
而当疫情三年,已经投入很多人力物力把校园封闭起来之后,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不少人通过“掌握”进出校园“资格”这件事,获得了利益(不管是人情还是金钱)。所以,当讨论要不要放开的时候,这些利益既得群体会想出来很多理由论证,为什么学校不能放开,因为安全等等理由……
而这个过程中,校园增加了成本,那些人防物防,技防的成本,人民群众丧失了随时可以参观校园的权力。看起来是一个双输的状态,不过有人赢了。
谁赢了?那些把原本公共资源圈进成部门资源的人赢了。他们通过拥有颁发“许可”的资格,在这个事情中获得了权力。
可能大学普通人进不去,大家没有什么“损失感”,但是越来越多的审批,越来越多的规定越来越多的问责,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手持相关规定(他们自己制定)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去“批准”,“许可”,甚至去“处罚”。
这里建设“监管”机制的成本,这里为等待“监管”而排队的机会和时间成本,这里为了突破“监管”花的隐形成本,最终会推高全社会的成本。
而最终受损的,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