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齐然
文科只能去做服务业吗?服务业就是“跪舔”别人的行业吗?最近网上争论纷纭,卷进很多意见和相互攻击。其中的很多,其实不过意气之争。
不过,它倒是反映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围绕着“工作”这件事情,我们如今社会上的争议和不同意见已经非常多了,焦虑感也在与日俱增。
其实我们这些还在写字为生的文科生,不妨想想自己从事的工作算是什么行业。
比如我一位朋友大学本科学新闻,就业后找了一家游戏媒体工作。有次和他聊天,他抱怨说他和同事们的工作就像机器,每天处理几千字上万字的为各种平台准备的不同定位的文案,东凑凑西改改,眼前就像是过流水线上的螺丝一样没有感情,久而久之人就麻木了。
《新闻女王》剧照
要我说,他的工作虽然整体上划归第三产业也就是广义的服务业,但实际的工作状态,难道不是更类似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吗?
而我认识的很多所谓自由职业作者,或自由撰稿人朋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往往要自己管理一个“订单”列表——哪家甲方(可能是媒体编辑,也可能是商业公司)需要约一篇稿子,找到他们,然后给出交稿时间,谈妥价格——往往要和稿件的流量挂钩。这边领到任务,赶紧下手处理,查阅资料,做采访,写稿子……这种接单、做单的工作模式,和街上的骑手们、快递员们,和挂靠网上平台上门维修的师傅们,真的有本质区别吗?
更不用说,这种工作模式下还要自己买社保。这部分朋友的工作,基本上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了。
还有很多朋友在教育行业和学校任职。这里面又分化了:有些人有编制岗或终身教职,有些人要不停发论文、评职称,签“三年不升职就滚蛋”的合同。熬出头拿到终身岗的可以多做些自己喜欢的研究,还没熬出头的要咬牙拼写作。这部分的工作,又确实类似于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了。
《老师·好》剧照
我的感受是,其实不管是文科生理科生还是工科生,最终就业的模式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要么是去工厂或“大厂”做卷得不得了的产线式职工;要么是加入新就业模式,变成某个行业里的“外卖骑手”;又或者可以追求稳定,去加入广义的“考公”队伍。
这样的分类里面当然少了很多职业的位置。比如科学家、研发者、创业者和企业家。但有这样心性的人才,其实放在哪里都会脱颖而出。
对他们而言,本科或研究生的专业和自己未来会在什么领域大放光彩之间,其实未必有那么大的关联。当然这确实和时代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有着莫大关联:社会发展整体狂飙突进的时代里,更多普通人也能冒险体会这种转换轨道和“跨界升级”的人生。
但到了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这种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而中途创业、转行更多从机遇变为了风险。
这才是为什么大家如今会如此纠结于一开始读书的时候要选择什么专业。放到1990年代或者2000年代的记忆里,太执着于专业选择的人甚至是会被嘲讽的,因为反正“大家的工作最后都和专业没什么关系”。这种话,今天大概率是说不出来了。
《老师·好》剧照
但要说通过选择了正确的专业和岗位就一路飞黄腾达功成名就,在今天的时代恐怕也没那么容易了。
选对专业比较好的结果是能够不缺就业,有不错的收入,过上小康生活。但今天这个时代,就业风险也越来越大了:什么专业是未来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呢?我过年回老家县城,陪表姐去接孩子放学,她就纠结说:下一代未来还可以选择什么职业生涯道路?“感觉人工智能太吓人了”。
说实话,如今ChatGPT写的文章,恐怕都比很多接受过完整文科本科教育的人要强多了也快多了。以这个发展速度下去,就算是一开始选对了专业选择了衣食无忧的路径,也没法保证未来的工作不会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重新调整呀。
说到人工智能,未来倒是可能因为它的升级和大规模应用,让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看起来都像是“服务业”。因为至少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比较难以替代的工作恰恰与人和人沟通交流接触互动的需求有关——比如旅游观光业,比如医疗健康养老,比如家居水电维修保养,又比如街上的外卖骑手和灵活接单的自由撰稿人/设计师/咨询师/程序工程师。
在今年年初,围绕着人工智能的种种讨论报告里,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工种会不会被取代,和工作本身需要的学历高低没什么关系,反而和工作本身需不需要人和人打交道关系最大。
也就是说,在未来,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也许都要或多或少变成服务业从业者——毕竟在未来世界,服务业的岗位看来要远远多于其他岗位。
当然我们可以畅想自己是那个百里挑一的精英,可以不用从事与人面对面,伺候甲方的工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这样的工作才是最大可能性。
这次我们在网上争论什么是服务业什么不是服务业,要不要做服务业的时候,讨论很多的是服务业是不是要“跪舔”。说到底,这里想象的服务业很大程度上是坐办公室的职业。
广义来说,越来越多的工种都要对内对外摆出一副很低的姿态了。柜员对顾客是如此,销售对客户是如此,科层制里的下级对上级,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是余欢水》剧照
当我们说不要学文科,因为学文科要“做服务业”,而服务业都是在“舔”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寻找一条“不舔”的工作道路。换成大白话说,就是工作本身可以辛苦,可以累,但是最好能够“站着把钱挣了”,要有点起码的尊严。
又不挣钱,又没有尊严的工作,换了谁会愿意做?但想要“站着”现在看起来是越来越难了。有不少朋友毕业后这些年长期在打工和不工作之间徘徊,他们所顾忌的理由之一,就是工作中太容易被领导,太容易被顾客呼来唤去了,仿佛自己就是个没意义的工具人。
所以,不要去选择“舔”的工作,这种心态其实没错,只是大家都不是笨蛋,谁不想逃离那些缺乏尊严的工作岗位呢?大家都聪明,都想逃离,自然又在其他地方挤兑了,一挤兑就形成了买方市场,于是本来有尊严的工作也随时因为劳动力饱和而变得没尊严了。
再加上,我们很可能要在未来面对一个服务类工作和传统工作比例颇为不均衡的就业环境。那时候人们为了能够坐上“不舔”的岗位,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非常手段了。那样的大环境想来还真有点儿可怕。
在这次的争论中,我看到过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选择职业不能太“功利”。说直白点就是不要斤斤计较,要有远大理想,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等等。但这种说法和“千万不要选文科”本质上不还是异曲同工吗?前一种是把工作和个人一生的追求高度绑定;后一种是把择业看成人一辈子是否能够幸福生活的敲门砖。
我是余欢水剧照
但说到底,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不在这两者之列——普通人选择的余地有多大呢?我们更可能经历的人生,就是又没法成为在工作中实现理想的“三好学生”,又没法成为选对道路省力又赚钱的“聪明人”和“醒目仔”。
个体选择和竞争总会有赢家,也就同时会有输家。从小到大我们都考试、拼输赢。到了职场上,很多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和同事比试一把,甚至很多人常常去习惯性地在办公室斗狠,怕输,一定要分个高下,压人一头。但工作中真的一定要和同事竞争得你死我活吗?
“舔”的文化和循环,不就是一定要分出“舔”的人和“被舔”的人,不就是我们在职场和工作上过度讲究权力关系和不平等,格外强调输赢和个人成就的产物吗?
对普通人来说,既然大概率要夹在一份少不了“舔”和服务工作的职业里,市侩的“功利主义”和高远的“理想主义”也许都会被我们所注意到,我们却也都不可能全心拥抱其中的任何一边,那么要我说,与其争论什么工作要“舔”,什么工作不要“舔”,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更需要在意的是:为什么我做普通的工作也意味着要在一个不断出卖自己尊严的循环里面恶性竞争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这种焦虑心态呢?
这些年火起来的“00后整顿职场”,看起来是个好主意,年轻人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强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像之前人那样零和博弈玩命加班。这种“倒逼”不可谓不好,也理应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但这终究也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许多人真正焦虑的是:一旦没有好的工作,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就可能快速下降,或是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正义的算法》剧照
也即是说,工作心态和“舔不舔”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支持不充分,个人生活在不均衡和不安全感之下的问题。
这样一来,要实现个人幸福,就只能用一种颇为丛林法则的斗争劲儿去打拼。这时候叉着腰指责这样的劲头,这样的算计是“市侩”,是“功利”,确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只见个体而不见丛林了。也只有丛林的环境整体改善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能够更有尊严了,我们才有机会停止在“理想主义择业”和“现实主义择业”之间持续非此即彼的唇枪舌剑的争论。
只是,我们能够把每次这样争论带出的流量和注意力,引向如何建设这样的环境的公共讨论上吗?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编辑 | 向由

排版 | 风间澈
点击图片 即刻秒杀
南风窗年轻态演讲节目
 《后日谈》 
生活不ending,人生后日谈。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与李雪琴一起,以浪漫的幽默解构生活
2023中国社会价值年度榜  倒计时4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