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大学的门槛后,我一直憧憬着能够独立地进行专题研究,学习了大量的课程以后,头脑中的知识越积越多,但是量的增加并不能自动地引起质的飞跃,学得越多反而感到更难驾驭,至于如何进行专题研究,依旧是茫然的。授给我打开专题研究之门钥匙的是宿白先生,当时我已经读了三年大学,开始写学年论文,我所在的小组一共三个人,由宿先生指导。

图一 1956年作者(左一)与宿白先生在龙门石窟

开始宿先生征询我们自己对选题的意见,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选,于是他就按他的想法给我们分别指定了题目。宿先生让我准备的选题是分析高句丽的壁画石墓,他当时向我指出,选择自己的论文题目,原则主要有三条。
第一是所选的题目要有一定的重要性,还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些题目很容易写来不疼不痒,不能解决学术问题,因此没有选择的价值,写出来也让人笑话。
第二是所选的题目要有完成的可能,资料比较完备,虽有难度,但经努力可以克服。
第三是所选的题目以后有继续扩展的可能,不是一个孤立的特殊事物,所收集的资料和进行的研究,可以作为将来范围更广的研究的基础。
有关高句丽壁画石墓的研究是合于上述三项原则的。首先,高句丽壁画石墓的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阶段考古研究是重要的,同时对于古代朝鲜和日本的研究也是重要的。而且在那之前已有一些日本学者进行过研究,因此要想超出前人的成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次,分布于吉林省集安县的高句丽墓,主要是积石墓和有封土的壁画石墓两类。对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前发现的墓葬,当时发表过一些报告,对于积石墓还难以分析,但对壁画石墓的资料加以综合整理,还是有进行分析的条件。第三,对集安的高句丽壁画石墓的分析工作,可以为今后对中原地区两晋南北朝壁画墓的分析做准备。但是宿先生一再跟我指出,选这一题目后,不准偷懒,不要企图找捷径,要认真踏实地去做。
题目选定以后,宿先生又仔细地教给我们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他让我们做两种卡片,一种是文献资料卡片,另一种是墓葬卡片。墓葬卡片以壁画为主,又分为整壁壁画和壁画细部两类,都要绘出形象准确的图像。然后整理成以墓为单位的资料,包括各壁壁画的内容和完整的图像。再以墓为单位,综列成包括形制及壁画内容的大型图表,经过分析排比,分好型、式之后,选出典型,集成《高句丽壁画石墓的形制及壁画内容变化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文献等资料,定出文章提纲,最后写成《高句丽壁画石墓》一文。
图二 1983年作者(左)与宿白先生在一起

在整个过程中,宿先生随时进行检查,他不但对文章内容以及引用文献详加指点,甚至对卡片都加以检查,对所记内容或图像描绘的细部上的粗略处都不放过。每当看到我有畏难情绪时他就说,只有在学校里老师肯这样教你,如果你不想学,将来工作时再明白可就晚了。于是我只有认真对待,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对于一些只有局部照片的资料,我也尽量拼接成较全面的形象。例如有座墓的藻井只有四面的局部照片,后来还是根据它们复原出整个藻井,因此得以与其他墓的藻井画进行综合排比,使结论更准确些。
那篇论文经由宿先生审定后,他让我送给《文物参考资料》编辑部,发表于1958年第4期。文章刊出后,当时曾引起日本和朝鲜学者的重视。离开学校到考古所工作后,我按照宿先生教的方法摸索着自己写论文,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是写成了《邓县画像砖墓的时代和研究》,得以发表于《考古》1959年第5期(署名“柳涵”)。至今距《高句丽壁画石墓》一文的发表,已经过去28年了,回想起来,它虽然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考古学论文,但那篇文章逐段逐句都渗透着老师的心血。正是那次宿先生严格的基本训练,给予我以后进行考古研究的资本,至今享用不尽,时间过得越久,越体会到当年先生对学生培育的恩情之重。
宿先生对学生的缺点从不放过。记得在《高句丽壁画石墓》发表后,我感到自己的文字写得还可以,不免有些沾沾自喜。一天,宿先生忽然问我平常看不看小说,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说,你就是看小说也一定只看故事,从不学学人家文章是如何写的,你写的文字太晦涩,简直让人没法读,自己真得好好下些功夫,写出东西不让人家读懂有什么用。后来我也从别的方面听到对我文字晦涩的批评,特别是后来我从事考古书刊的编辑工作,更是感到这是必须弥补的缺欠,所以设法加深文字素养。现在我凡写论文时,除了学科的要求外,总是尽力注意其可读性,那是因为一提起笔来就经常想起宿先生的话的缘故。
(节选自《杨泓文集·考古文物小品》中的《引导我走上考古研究道路三位老师》,文字略有改动。)
《杨泓文集》(五卷六册)
作者:杨泓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1240元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