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许多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对没有实现的想得过于美好,对已经实现的忽视它的价值。
视频链接:
西瓜视频:
https://www.toutiao.com/a1709490292347908
本视频发布于2021年9月22日,点赞量已达5700。
精彩呈现:
人工智能有个特点,就是一旦一个技术实现了,它立刻就会被认为不属于智能。所以,“真正的人工智能”总是在前方,就像吊在我们面前的一根胡萝卜。2018年图灵奖获得者、深度学习创始人杨立昆(Yann Le Cun)在自传《科学之路》中,举了几个例子。

在20 世纪50 年代,将数学公式转化成可由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属于人工智能。但现在的学生会认出,这不就是编译器吗?现在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这些知识,所以没人认为它属于人工智能了。
又如路径搜索,在20 世纪60年代它显然属于人工智能。但如今,它已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功能之一。例如,1959 年的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与1969年哈特、尼尔森和拉斐尔(Hart,Nilsson,Raphael)的A* 算法,都可以使人们找到最短路径。路径搜索已被应用于像GPS这样的系统,不再算是技术先锋了。
这令我想起做量子计算科普的经历。2020年之前,有许多文章把量子计算夸大成无所不能,我不得不经常出来解释,量子计算只对特定的一些问题有优势,而不是所有的问题。2020年12月,中国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刷屏。一夜之间,又出来一大堆人说量子计算是骗局,因为它只能干一件事,其他的连加减乘除都做不了!我又不得不出来解释,量子计算能在一件事上超越现有的计算机就非常了不起,完全不需要它做所有的事情。
仔细想一想,许多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对没有实现的想得过于美好,对已经实现的忽视它的价值。其实不只是对科技,对感情、对人生以至于对政治、对战争,许多人不都有这样的毛病吗?

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本文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祝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