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公开讲述《小枇杷》的故事......


《小枇杷》不但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棒的。


2016年11月18日,波士顿美国外语教师协会(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会议现场,我正在合作方的讲座中向来自全美不同公立、私立学校的中文教师介绍《小枇杷》,“这是北美唯一一本为学习中文的海外孩子专门设计和出版的儿童杂志,也许在世界上也罕有其类。”在我想来,这一定对他们是本完全陌生的、与主流教材教辅截然不同的杂志,会不会觉得我在瞎吹牛呢,一位台下的老师喊了一声,“《小枇杷》你是最棒的!”

我们,不再是那个没人听说过的《小枇杷》了。


一周时间,七八个国家,近40个团购群,汹涌而至的善意让我们受宠若惊,也手忙脚乱。


《小枇杷》诞生于2013年。在出版的第一年里,发行了四期,免费赠阅在网上注册的个人订户和周末中文学校。有些学校很欢喜,说早就盼着这样的杂志,来年一定全校订阅;有些学校收下后发了下去,学生并不清楚哪里来的免费期刊;有些学校拒绝接受赠送,说,“谁知道你们什么来路?我们不做这些乱七八糟的推广。”


2014年,《小枇杷》开始正式征订,主要针对中文学校做集体订阅宣传。但是最终全校订阅的一所也无;最多的学校大约订阅了70份,以每份$10一年六期的价格。


2015年到2016年,在经历了与中文学校接触的种种挫折以后(此处略去一整篇文章),我们开始将重点转到个人订户。我们尝试过很多手段:在超市提供免费杂志;联系最大几所高校的校友会(有些为我们做了邮件宣传,也有些拒绝了);做网络广告(几乎没有带来流量);联系图书馆(多数样本杂志寄去便石沉大海);在中文学校定点征订(消耗志愿者巨大的人力)。如此种种,所有的方式里,微信和团购是最高效的。前者没太多财务成本,只需要维护公众号;后者主要依靠志愿者。那两年里,愿意组织团购的志愿者从3-5个发展到10多个。最早的团购志愿者之一熊妈为了宣传《小枇杷》,与孩子去playground也带着杂志,碰见年龄合适的孩子家长就上去主动介绍,然后请人留下地址,再将收集的地址汇总,由我们邮寄杂志样本。过了一段时间,她问我们当地是否多了一些订阅;那时候并看不出来。可是一年、两年后,她所在的德州地区成为了订阅我们杂志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志愿者的这份执着与付出,每每让我感动又无以为报。


2016年11月13日由于海外用户的不断询问,我们在并没有强大物流支持的基础上,匆匆发起海外团购,很快就成立了欧洲团(又分为德国团、西班牙团、英国团等)、加拿大团、澳洲团、中国团;等不及我们出台美国本地团购细则,热心的志愿者已经纷纷来询问如何在本地建团,截止11月20日,已经有26个美国不同地区的团组团成功(即超过团购要求的20人),另有10多个团在建设中。事情的进展之快,让我们深受鼓舞,志愿者的热情主动也让我们受宠若惊,但同时,这么多不同地区团的建立,流程、各类问题、网站支持、物流、宣传等等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时间手忙脚乱。


而就在这个时候,我需要到波士顿参加前面提到的会议。出发前只睡了两个小时,第二天还要开长途。微信上不停闪现仿佛永远也回答不完的问题,但不少人问完都补充一句,“你先休息,不急。” “问清楚了我们多做一点,你们就可以少点麻烦。”这是我最忙碌的一天,也是我最温暖的一天。我开了一个团长群,以方便统一回答各地团长的问题。看着这个群的人数慢慢增加,心里充满了喜悦、感激,也有一些如释重负。我们这支单薄的队伍曲折地走了这么久,终于遇见你们,真好。


做一本像Highlights一样的杂志,专门陪伴华人后代成长。


2012年,潘递给我一本杂志,正是我喜欢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杂志Highlights。她说,“你跟我一起来做吧,做一本像Highlights一样的杂志,专门陪伴华人后代成长。”


作为两个幼小的美国华裔的母亲,这句话很打动我。潘计划成立一个非营利组织专门来做这件事,她个人愿意每年捐赠10万,支持五年时间。五年以后,她希望杂志可以在经济上独立。


于是我们就这样懵懵懂懂开始了这番“公益事业”。编辑、排版、印刷、物流、宣传、募捐,一切从无到有,现在想起来,当初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记得周年庆时,为了让编排的一个小品更加生动,我在中间唱了几首歌。在我呆过的所有集体里,都没有比我更跑调的人了,当时想,为了《小枇杷》我连当众唱歌这么可怕的事都做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真的,自从创办这份杂志,我就一直在comfort zone外面呆着,再没机会回去过。



2014.6一周年庆,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合影,那时候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站在我的对立面?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四年多里,我学会了太多的教训。比如:10万一年连编辑出版的人工费用都不够;没有经济刺激,想要单纯依靠志愿者的激情来提供高质量、定期出版的产品和后续服务,完全不可能;捐款人捐赠除了组织的cause是否能打动他,也要看你这个组织的声誉和名望是否能给他带来利益(光环、社交圈等等);免费的东西大家未必会珍惜……而这中间最重要,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一课是,北美华人这个市场根本不足于支持一份中文儿童杂志生存。


首先,这个市场太小(华人也许不那么少,但是有多少是认真想要孩子学中文的?);其次,这个市场分化很大,并不是所谓的Niche Market(华裔儿童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从只认识200-300字到能够独立阅读,很难靠一本读物满足这个巨大的区间);再次,杂志定价不可能太高(目前$32.94加运费的订价已经在杂志市场上略高);另外,根本没有一个现成的“华人儿童杂志”流通的渠道(北美的中文书店影响有限,且不愿意售卖我们这样两个月邮寄一次、价格又比书本低廉的杂志;Amazon等网上主流书店对中文书的顾客吸引有限,抽成又高);最后,华人似乎普遍并不乐意为“非功利”的教育目的花钱,也就是说,交三十多刀上一节钢琴课可以,可是买一本杂志,就要问,“我的孩子能全读下来吗?”


每当被这样问,我就会分裂出两个自己,一个苦口婆心地解释,我们是一份亲子阅读刊物,家长可以先读给孩子听,或陪伴阅读,只有让孩子了解、喜爱中国文化,他才有动力去学习这门语言;另一个自己却在想,如果家长认为一本书要丢给孩子自己读才值得买,那除了识字卡片,也许根本没有任何中文读物能满足这些长期停留在识字阶段的华裔孩子。


这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我的工作。你不愿意陪孩子读中文书?你觉得孩子学不学中文无所谓?我完全理解并尊重各个家庭自己的选择。我又何必逆市场而行,顶着个非营利的名头,做出苦大仇深的样子来推广这份不被大众接受的杂志?


潘和我的想法一样,但她承受了更多的压力。编辑们想的是,我们的稿费能不能开高一点,制作能不能再精良一点,宣传能不能多做一点,服务能不能更快更好更丰富;读者们想的是,你们怎么以前免费现在收费,怎么不打广告,怎么不联系某某社团/学校,怎么不将不同的难度分开出成几本?而她对这一切的回答,只能是将个人的积蓄一笔接一笔地打到账上。捐赠自然是有去无回,而更可怕的是,这仿佛成了一个无底洞。参与其中做事的人,认为自己的付出远超过回报,对捐赠并不感激;订阅杂志的读者,认为自己付费订阅,不但没有享受福利,相反是在支持公益。那么谁是受益者?创办人自己吗?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她说,“所有的人都站在我的对立面。”我当时不理解,觉得自己完全跟她一个阵营;后来我懂了,在她坚持了两年半,完成了50万的捐赠退出之后。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都指向了我,而我不可能再用50万来回答。


为了维持杂志运行,为了第二年杂志还能出版,我把团队的运营成本压到最低、把时薪改成义务劳动、甚至厚着脸皮去问相熟的作者和画家可不可以降价……我觉得我真是世界上最讨厌的主编,我让所有的人都不开心,还要就跟付了大价钱一样严格监管人家的工作质量,这到底为了什么?



“嘉树致力于出版高质量的中英文读物,提倡亲子阅读,以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改善华裔家庭两代间沟通交流、提高华裔儿童自信为宗旨。”——这是我们组织的宗旨。我很清楚我们不是救危救贫的组织,不认为我们在做多么伟大的慈善或公益,我只是,在确认自己已经尽到所有努力,确认此路不通之前,不想放弃。


如果我非常非常的努力,你总会注意到我吧?

成立嘉树出版社、出版《小枇杷》的四年多来,我们的团队做出了各种努力和尝试。2013年的杂志,图画精美,文化气息浓郁,每期杂志有五个难度分级和其他阅读辅助、主题鲜明,但是读者反馈,难度偏高;2014年,调整了难度,开始使用字库严格分级,开设新栏目,更加注重趣味性;2015年,增加双语栏目;2016年,增加双语导读和双语目录。


除了杂志,我们举办讲座、举办或协办募捐拍卖活动、发起各种儿童才艺比赛。2013年开通小枇杷公众号,不断推出各种中美教育相关的专栏;2014年开办小枇杷电台,由志愿者以专业的水准讲读《小枇杷》里的内容,到了2015,整本杂志都有有声版;2014在kickstarter上众募双语有声电子书《花木兰》取得成功,2015年在apple store和google play发布;2015年创办“小枇杷家庭中文读书会”,很快带动全美各地成立了多家分会或其他中文读书会。


2014年年底的最后一期杂志,我们夹了一页募捐信,其中提到,如果每位读者捐$100,基本就可以负担《小枇杷》一年大部分的费用;结果我们收到一个$100,两个$50,和几个小于$50的捐赠。算下来,差不多够付这批募捐信的打印费用;如果一本本夹页的人工也算进去,那还不够。从此再不敢做这种夹页。


2015年三周年庆,在微信“小枇杷后援会群”举行。那一周里我们举办了三场讲座和许多次定时拍卖。朋友们说这个活动真不错,很热闹。却不知这几天的热闹,团队在前后紧张地忙碌了一个多月——定制拍卖品、请人带到美国、拍照、编目、介绍、拍卖、收款、确认、邮寄……最后筹得$1000多,再扣除成本……想想在那一周里经常脸都不洗就倒在床上困着的自己,真觉得不如去洗盘子养杂志。


2015年年底,给几百家中文学校发信,邀请小朋友参加创意写作大赛,只有一两所学校回复,一个投稿都没收到。


团队里有个编辑问我,“怎么做教育的,做一个火一个,到了《小枇杷》就这么难?”


我想无非是,我们不做应试或爬藤教育;不售卖鸡汤;没有政府、机构、社团作为后台;没有名人、专家挂帅、吆喝……这样看来,《小枇杷》真的有很多“先天不足”。报社不愿意宣传我们,因为“你们也是媒体”;汉办和孔子学院不帮助我们,“我们针对外国人,不包括华裔”;领事馆的领导一面说“好、好、好”,一面慢慢撤退,生怕我缠上去介绍;美国华裔最集中地区之一的图书馆馆长说,“你别送杂志给我,给我我也没时间看。”……但这些原因不足于让我放弃,我总在想,如果我(《小枇杷》)非常非常努力,你总会注意到我吧?


朋友说,别人不撞南墙不回头,你是撞了都不回头。董事说,就是要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这事才有希望。


我真的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么倔犟,但如果你是我,四年多的时间,拉着团队、拉着捐款人、拉着志愿者、拉着作者画家老师,拉着读者,甚至拉着亲人好友,无数的心血花费进去,我想你也会我和一样,除了继续前进,无路可走。


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由于这次团购的小小热潮。


由于那几天应接不暇的各种状况和一位群友(也是一位地区团长)的好心批评,我做杂志几年来,第一次公开吐了苦水。我说,大家觉得团购的设计不够方便志愿者,因此他们的时间没有被尊重;那是谁不尊重大家呢?《小枇杷》吗?作为主编,我也不明白,到底我该全权代表《小枇杷》为此道歉,还是也可以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被尊重?(我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是,每次搞活动,我顾不上孩子,吃不好饭,只能睡三四个钟头,却不能给我的家庭带来什么利益。)我只能请求大家,把《小枇杷》看作我们华人父母自己的公益事业,去支持她、爱护她,而不要把她当作一个成熟的商业机构提供的产品去要求,因为这个市场真的支持不了这样的营利性机构。如果《小枇杷》走不下去,也很难再有其他《小葫芦》、《小鸭梨》了……


没想到我这段憋不住的苦水在后援群引起了不小反响,来自不同国家的群友纷纷对我们表示理解、支持,说了很多暖心的话,还有人这时候站出来联系我,表示愿意在本地组团,或做其他方面的义工。我很感动,也依旧无以回报。


我们的团购方式不算十分简便,可这已经是我们经过两年的改进最简省的做法。后续退款时的工作量,完全由杂志社承担了。为什么不能像一些群友建议的提供一次性的coupon code给参团的人呢?这涉及几方面的技术难题。举个更简单的例子,今年修改网站,其中支持同一读者多地址这个功能,需要$500,我想了想最后没有加上这个功能,宁可出现这种问题人工改动。很多人会说,不就是网站吗,找个懂技术的来改改不就好了?——大概四五位懂技术的志愿者帮忙看过我们网站了,除了有一次搞得严重瘫痪,没有谁最后真正做了修改。有些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见得特别难;问题是,那个轻松把事情搞定的人在哪里?


过去,我们团购的方式还要更复杂过。最早参加组织团购的志愿者需要收集信息,一个个收钱、自己做表格填写,再发给我们。当时也觉得这种笨办法根本没法坚持,可就是这种笨办法,比任何一种旁观者建议的聪明办法都管用。这四年的摸索告诉我,《小枇杷》就不是一个常规的“商品”,量小利薄,注定她只能靠坚持和口碑获得生机。更好的办法一定有,但是先活下来,活下去,路总会越走越容易。


海外团做得就更不容易。德国有妈妈能解决物流,但是不同地区的家庭要得到杂志仍然要在境内邮寄或自取;而法国、瑞士这些周边国家,运费就更高了;没想到更远的英国、西班牙也有妈妈感兴趣。大家问起邮费,我们都不好意思说--简直比杂志本身还要贵呀。而且即使同一国家,不同城市怎么拼团呢?我们的宣传也难做到在欧洲帮助大伙组团呀。然而我们在这边踌躇不前,欧洲的读者已经在那边自己组好了团,付了款。《小枇杷》的每件事都做得很累,说到底是因为杂志对大多数人可有可无;而当读者发现了这个需要,事情简直简单得不可思议。


在我们的团长群里,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志愿者因为对《小枇杷》的支持和需要走到一起,很快熟了,也会开始吐槽。一个话题是,自从公布了群二维码,群里进了很多僵尸机器人,到了发作的时候,会同时在各群贴各种恶心的广告刷屏,而且这种机器人不一定好识别,还会互相邀请,总也踢不干净。这事儿很小,但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很常见--你努力想做一件好事,却总有不那么好的事缠上你。每次为杂志做筹款,我都会被传销或类似老鼠会的组织盯上,麻烦倒也罢了,有时候还不能第一时间识别,白白浪费时间。更狗血的时候,别人介绍跟某豪吃饭,说可以让他捐钱,结果饭后人家就要拉你**。我常常觉得,做《小枇杷》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充满丑陋和复杂,可你看见后,还是要相信它的美好和纯净,因为从另一个角度讲,世界也确实是这样的。你要做事,就会遇到事,自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好的事情带给你的负面情绪,你可以抱怨、可以沮丧,甚至可以大声哭泣,但最终,如果你还想做事,就要把这些情绪踩在脚下往前走。


这篇文章,本来是想在感恩节前写出来,献给我们亲爱的团长,和其他志愿者们。《小枇杷》的志愿者是个相对松散的组织,我们曾经做过登记、分类,但是后来发现不是很现实,只能粗略归为以下几类:

  • 宣传。最大的工作主要是微信号的内容和排版。我们公号开得比较早,但一开始并没有足够重视,直到今年7月,我和几位最坚定的志愿者开始玩命地写稿(玩命的意思是,大家本来都是有工作和孩子的中年人,本来就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再加上志愿者帮忙排版,才见起色。

  • 销售。主要是组织团购和联系中文学校、图书馆。这个数字每年都有变化,今年大约会在50人以上。

  • 截至2017.12.14,《小枇杷》在全美各地成团情况深深感谢这些团长的付出!如您所在的地区不在其中,愿意在当地组团,请联系我们(添加微信;pipamagazine)!
  • CA 圣地亚哥

    CA 洛杉矶 & CA 洛杉矶LA-la Canada

    CA 湾区

    CA 南湾

    CT 康华中文学校

    FL 中部

    GA 亚特兰大

    IA 爱城

    IL Chicago

    IL 香槟

    IN 印第安纳波利斯

    KY Lexington

    MA Boston

    MD 豪郡

    MI 大底特律

    NJ 中部

    NJ 北部

    NJ 北部Bergen

    NY Forest Hills

    NY Westerchester

    NY 华夏大纽约中文学校

    NY 长岛Greak Neck

    NY 长岛石溪

    OH 辛城

    OR Portland

    PA 大费城

    TX Austin

    TX Houston

    TX 达拉斯

    VA Richmond

    WA 西雅图

    WA 西雅图2

    注:表格中红色标注的团已经截团,绿色标注的团尚可加入


  • 电台。长期给小枇杷电台录音的志愿者大约有30位,其中包括几位小朋友。但是由于事务繁忙、催稿难,一直坚持做电台的编辑(亦是作为志愿者在做)也无法坚持,因此这个电台已经中断了好几个月,希望能找到志愿者,重新上马。

  • 编辑(校对)、作者。每期《小枇杷》除了要经过3-4位编辑的来回10次左右的校对,还有一次志愿者校对。志愿者校对群有40余名志愿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文教师和专业编辑。还有一些作者、插画师尽管稿件的质量很高,却是从来不收稿费的。

  • 读书会。每家读书会有1-5名志愿者,“小枇杷中文家庭读书会”在全美不同地区有9家,成立时与小枇杷联系过,学习经验和讨论问题的还有更多。有的读书会一直定期举办,有的读书会受场地或志愿者的变动,不时中断。

  • 其他:包括翻译、组织活动、搬运杂志、募捐、联系各种机构、网站、客服等各类工作,都有志愿者参与过。

(插播一句,对以上工作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或加微信pipamagazine为好友)


粗略算起来,帮助过《小枇杷》的志愿者应该在150人以上。这其中,还要包括我们不但出力还要出钱的前任和现任董事,经常义务劳动的工作人员和编辑。


有人问我,做《小枇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经历。后来想想,做任何事都会得到一番经历,就具体这件事来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认识了这样一群乐于去付出、去相信的人;在困难和不可能面前,在无数次冷遇和失望之下,还愿意与你同甘共苦,不问收获只讲耕耘的人。每当一些不那么好的情绪冒出来,再一想到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我就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一切付出都很值得;而我们华裔的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和长辈,必定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小枇杷》愿与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



《小枇杷》的故事还有很多,接下来有时间,我还想再写写办刊的理念以及如何阅读、使用这本杂志。您对《小枇杷》的哪些事儿感兴趣呢?欢迎留言告诉我。

了解杂志内容,点这里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read more",了解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