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谦颐 
编辑/杜都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咖啡的画风越来越抽象了。
贵州人喝茅台拿铁,四川人品辣椒咖啡。
老儿百儿京儿人儿,已经推出了豆汁冰美式;
那这杯老陈醋美式,就和山西人共饮了。
长沙不仅有茶颜悦色,还有臭豆腐拿铁。
看起来很像炸组家人的灵机一动的,吃起来“臭豆腐“酸奶冰激凌味……这很难评。
还有人壮着胆子尝试了一下章鱼拿铁,虽说san值狂掉,克意满满,但口感意外地很弹牙,“就像拿铁加了珍珠。”
大概有了先例,生蚝爱好者闻讯连夜赶制生蚝拿铁,咖妃,你在中国的生活真的“蚝苦”……
= 小红书@咖啡锅炉工
反正都是豆子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咖啡,已经褪去了高端形象,变成了一种“洋豆浆”。
毕竟鲁迅曾经说过:“一见到咖妃,立刻想到加椰奶,立刻想到加碧螺春,立刻想到八宝粥。中国人的想像在这一层,竟如此跃进。”

不能加椰果的咖啡不是好奶茶

除了奇葩口味整活以外,今年的咖啡,愈发好喝,口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中式了。
最火的“自制橙C美式”已经出炉,“NFC橙汁加咖啡液,可以完美复刻橙C美式”已经像接头暗号一样悄然传开。
与之相比,库迪的柚见气泡冰萃口味显然更大众化。
气泡和冰块为40度高温下的打工人一次性提供了两件最宝贵的东西——清凉和清醒。
就在春天,咖啡届网红还是周销447万杯的碧螺知春拿铁。
虽然夏天一到很快被抛弃了,但好在品牌们都已经学到了“茶咖”的精髓。
茶颜悦色推出“鸳央咖啡”品牌,喊出口号“西学东渐,咖啡中式”,桂花乌龙、栀子毛峰、茉莉花茶统统往往里搁,毫无心理负担。
= 小红书@杆大王
美国的星巴克、加拿大的Tims、英国的Costa,纷纷开始“中式乱炖”。
从西瓜抓马、青梅气泡,到暴打柠檬,哪怕是隔壁的芭乐佛手柑,也能统统借来一用。
意大利人看到披萨上加菠萝,已经很崩溃了,没想到中国人往披萨上加小龙虾和麻婆豆腐。
咖啡原教旨主义者鄙视星巴克,喝浓缩一口闷,连牛奶都不加,而中国人竟然往咖啡里加橙汁和葡萄果肉。
遥想1999年,星巴克刚进入中国,在北京首都机场开设了第一家店。
那时候的大陆咖啡市场,星巴克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兼卖煲仔饭的台湾品牌上岛咖啡。
星巴克是星爸爸,被看不上的则是瑞幸——
2017年,瑞幸咖啡靠烧钱补贴起家,因为“中国几千年来是喝茶的文明”被大家轻视,网友吐槽“瑞幸味道像刷锅水”
那时候的瑞幸和星巴克,都停留在“意式+水=美式,意式+牛奶=拿铁”的老路子上,唯一区别是你喝星巴克好意思发朋友圈。
然而到2023年的今天,上岛咖啡已经像个历史产物,而瑞幸已打败星巴克成为中国第一大连锁咖啡品牌。
很多网友说“是生椰拿铁救了瑞幸”,这个一经上市便让椰子脱销,让咖啡和椰树牌椰汁抢椰农,环绕地球多少多少圈的咖啡混搭,算得上是中式咖啡狂飙路上的转折点。
所以,既强调高端定位,又希望建立一个与中国顾客高度关联品牌”星巴克紧随其后。
上新了几款冰萃浓缩,新口味可选柑橘、番茄或啤酒。表示要“打破搭配框架,重塑咖啡想象”。
是挺重塑的,毕竟星巴克官网的美国菜单,撒一把澳洲坚果已是极限了……
总的来说,日常喝奶咖,春天喝茶咖,夏天喝果咖。
如果说之前是咖啡奶茶化,现在,大家已经走在了咖啡果茶化的路上。
用舌头投票的中国人,正在玩一种很新的咖啡。

咖啡店的中国式运营

很多人已经发现了,现在的咖啡从里到外,都越来越“中国化”了。
如果说勾兑中国传统口味、加茶、加水果只是口味变化。
那现在,大多数的咖啡店都在用一种更适合中国360个月大宝宝体质的方式,在生产咖啡。
曾几何时,咖啡店和花店、书店一样,是小资生活的代名词,骨子里就带着“慢”字。
上午起床,围起棕色围裙,练习咖啡拉花,店里的客人不是在低声对谈,就是在拿纸质书品读。一杯咖啡,岁月静好。
而今天,瑞幸库迪们,已经彻底颠覆了这一切,主打一个“快”字。
咖啡店里装有监控,一切摸鱼发呆无所遁形;
系统已能够计算出制作每一杯咖啡的平均时间,然后对于无法在两三分钟内完成的咖啡师,会予以超时警告;
系统还能够监测咖啡出杯量、各个配方的定量添加是否到位,能够通过监控检查员工洗手是否达到30秒;
小小店面就装有三个摄像头,位于操作台、客区和仓库,以方便经理的每周抽查,客人也可以在点单页面看到咖啡的制作情况。
瑞幸店里不收现金,也没有收银台,只支持扫码点单,在需要和朋友坐下来吃饭的场合。
看似这种“中式点单”莫名其妙,值得吐槽,但实则非常巧妙。
早8打工人,上了地铁就能决定自己今晨“瑞”哪杯。
爆单的瑞幸员工也不需要因服务客人分神,更能一门心思地做好没有感情的按键机器。
瑞幸爆单,小红书@喵喵
业内人士称,瑞幸的成功靠的不是价格,更不是味道,而是一整套成功的“互联网咖啡”系统。
于是瑞幸仅用5年时间,就开出1万家门店;库迪仅用7个月就突破 2500 家门店,平均每天开12家新店——
要知道蜜雪冰城从创立开始再到突破1万家,可是花了整整23年的时间。
而至于星巴克,曾在去年立下“2025愿景”,称未来三年内要新开3000家门店,在上一个季度中却仅新增153家门店。
毕竟在它一杯美式还在30左右的时候,其他人已经摸透了中国式咖啡的命门,就是价格接地气。
卷,一起卷。
5月,瑞幸咖啡前董事长陆正耀,在库迪咖啡打响了今夏低价咖啡大战的第一枪,9块9,一线城市白领一天的通勤费用,能够买一杯潘帕斯蓝生酪茉莉拿铁。
很快,6月5日,瑞幸见状也推出9.9店庆活动,一周只能喝一次,但8月1日,拿到了二季度财报的瑞幸表示,“决定此次活动将至少持续两年”
即使Tims的CFO早就说瑞幸和库迪卖的太便宜,应该在15块左右,因为“如果咖啡的定价在10元左右,消费者会觉得你不专业或品质不高”。
但是如今Tims的咖啡配贝果套餐,也悄悄降到了20块钱,相当于一顿普通的外卖,洋豆浆搭配洋油条。
毕竟,还有5块钱一杯美式的幸运咖呢,它的大门为所有人敞开。
喝一种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咖啡
据“有意思报告”的调查,咖啡党甚至有超过奶茶党的趋势了:
有41.52%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自己喝喜茶、奈雪的频率降低了,而近2/3受访者表示,近一年来自己更多地喝咖啡,理由是便宜和感觉更健康。
也许很多年后,我们对中国咖啡市场的拓荒、发展与繁荣才会拥有全局视角,但纵观全球各国咖啡消费,有一个事实是很明显的:
因为咖啡因的成瘾性,一个国家的普通消费者,总会因为接触咖啡,变得越来越爱喝咖啡。
咖啡不像脆皮五花肉、阿芮烤鸡爪等网红食品,在一个季度成为潮流风向后很快销声匿迹。
就像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Coco等奶茶品牌的产品,大体上分为奶茶和果茶一样,咖啡也将逐渐分为奶咖和果咖。
也许等入了冬,连锁咖啡品牌还会推出红糖薏仁拿铁、生姜可乐咖啡。
各地的独立咖啡厅,会根据地域差异推出特色产品,毕竟北京已经有老北京豆汁儿咖啡了,期待广州新出凉茶鸳鸯拿铁。
无论如何,咖啡满足了中国人的多重生理和心理需求。
对糖有本能喜爱的,中式咖啡花样翻新的小甜水满足你;对夏季消暑有需求的,瑞幸永不融化的冰块又让人安稳。
与纯茶被老大爷的保温杯牢牢占据心智的茶饮不同,“纯咖”成为了年轻人从普通打工人晋级为精英打工人的社会象征。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裹着黑羽绒服在暴雪中赶路的韩国人手中拿着的大杯冰美式。内卷的东亚,同一杯冰美式,真是环球同此凉热。
所以,与其说是咖啡文化不远万里来找中国人,不如说是勤劳的中国人,找到了咖啡因这一续命稻草。
不是喝不喝的问题,而是不得不喝的问题。
与其在意咖啡文化,不如在意晚上9点加班靠什么续命、大小休的打工人如何调节心情、以及吃了太多碳水的下午怎么扫除困倦。
或许,我们正在创造的不是“中式咖啡文化”,而是“中式咖啡因文化”。
毕竟绝大多数人的咖啡启蒙,还真不是星巴克、上岛咖啡,而是高中下午第一节课上,同桌递来的一条雀巢三合一速溶。
而至于品鉴咖啡豆的好坏,交给周内不上班、坐在东四环独立咖啡厅里、聊着S级项目谈笑风生的影视圈逮劳吧。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