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近两年来,阅读市场十分火热,在教育领域,阅读的变革正在发生,对于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也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但是,阅读是否真正发生了?孩子是否能成为高品质的阅读者?其实在教育孩子阅读中,我们一直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阅读策略。而正是阅读策略,能促使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那什么是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有什么不同?又该怎么实现?下文中,上海三林东校郑钢老师将从几个方面为我们分析这些问题。

 

文丨郑钢    编辑丨李臻


你发现了吗?近两年来,童书市场热火,亲子阅读类书籍几乎成为出版社的“香饽饽”和“绩优股”,除此之外,任何一个关于阅读的项目总是能受到风投者的热捧,就连诸多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将阅读项目作为教育机构整治规范后时代的发力领域。


这些现象都在表明,如今,阅读正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教育领域,阅读的变革好像也正在发生,以阅读为中心的语文课程形态渐趋明朗,对于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阅读任务群、非连续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思辨阅读等新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


但是,阅读是否真正发生了?童年时的阅读和校园的阅读是否为孩子成年后的阅读打开的大门?孩子是否能成为终身的、高品质的阅读者?阅读是否将伴随他们的一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阅读教的是“阅读”

而不是阅读者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朱传世曾坦言:当前“解剖式阅读仍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师生阅读的过程类似‘解题、介绍作者、阅读导读语、正音正字、读课文、标段落、分层、概括层意、提炼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贴教育标签”。


如此程序或者套路,对于学生来说是轻车熟路,驾轻就熟,但是这一切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关,与他们的情意发展无关,与终身阅读的培养无关。


因为他们要做的是应付考试中的阅读题目,倾向于肢解文本的阅读解剖方式,考点对考点;阅读过程简化为纯粹的做题过程、讲题过程。



其实,问题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阅读定位和目标发生了偏差。阅读,关注的是内容,而不是阅读者本身;教的是阅读,而不是阅读者,要让孩子将阅读等同于生活,重要的是兴趣,习惯,还有大量的阅读,更重要的是阅读策略。


说到阅读教学策略,在以前古人的读书中也出现过,零星地出现过。


华师大黄志军老师是如此分析朱熹读书法里的阅读策略:


“熟读静思”要求读者不断地对自我阅读的状态进行监控;在“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将文本内容和自身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进行联结,同样涉及阅读策略的调用;


“以意逆志”是读者用自己的观点、情感去揣摩文本,这与联结策略的应用有关;“知人论世”牵涉到背景知识的激活;“圈点批注”则是多种阅读策略(自我提问、决定重点、文本结构等)的综合应用。


不过,这些策略绝不是阅读教学的主流,也从来出现中国语境下本土化和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或者从理性的角度来提炼、推广和实践这些策略。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读书时强调意蕴,审美、涵咏、心灵滋养等等,以感性思维的形态去审视阅读行为,偏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等等,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功利化思想的制约,阅读紧紧围绕考试阅读转,很大程度上是阅读是在解题、猜题、提分上。


策略是培养终身阅读者的关键


教学策略是什么?是思维的行为,是对”思维的思考”,(thinking for thinking)。策略与方法会有所不同,方法往往是具象的、固定的、程序化的,而策略则是抽象的、灵活的、动态的,普适的。


高德地图上的路线查找能较为清晰地地区别方法与策略的不同。当一个人输入想要去的地方后,高德地图立马会跳出线路,并按照“时间最少”、“红绿灯最少”、“距离最短”的方式提供不同的线路。这三种方式就是策略,而不是具体的驾车路线。



当驾驶员完全按照提示行驶,他的行为变成了具体的方法。有的人会完全按照某一个线路驾驶,那就是单一策略应用的方法;


也有的人会组合不同的策略,不同地方会有不同,这一路段是红绿灯少,下一个路段距离近,还有个路段是车辆少,这样就形成不一样的行驶路线,成为自己独特的方法。


驾驶员在行驶前会考虑和综合需求来决定路线,甚至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不同路况时会及时调整线路,这个过程中策略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使得他们能够安全、及时能够达到目的地。


如果一个读者在阅读时,看到标题时会想象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会将标题与以前类似的书籍联系起来,到阅读时会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发生了困难并采取了行动,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策略意识的阅读者,也就是阅读高手。


心理学家们在对阅读高手和普通读者做了一番比较研究后发现,阅读高手除了拥有更多的背景知识外,还能灵活、有效地使用各类阅读策略。几乎所有关于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的研究都证实了在提升学生标准化阅读成绩方面的有效性。


如今阅读涌现了五花八门的阅读方式,如批注式阅读、批判性阅读、亲子阅读、快乐阅读、共享阅读等,还有众多复杂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无论是方式还是方法,常常聚焦阅读行为,却唯独缺少对于阅读思维和阅读策略的关注和研究。



策略教学是近几年国际教育研究的热门领域,是诸多课程改革的又一突破口。新修订的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将知识分成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策略性知识,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以及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


阅读视域下中的元认知就是学生有效监控阅读的认知过程,对自身的阅读过车的自觉审理,对自身阅读行为的自我管理,对错误阅读行为的自我纠正;会依据文本的不同体裁和难度,选择适合的阅读策略;在学生遇到阅读障碍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和修补,如猜测词义、调整阅读速度等,并积极与文本开展对话。


抓住阅读的核心策略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18年是如此定义阅读素养的: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挥潜能与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而对文本进行理解、运用、评估、反思的能力以及阅读活动的参与。


阅读素养的定义蕴藏着丰富的策略培养的指向,看得出阅读素养不只是有关阅读的知识储备,更不是朗读能力,而是学生对于文本理解、运用、评估和反思的多种多样的认知与语言能力,包括评估文本质量、反思性运用阅读材料等高阶能力,还有运用适当的策略来处理文本的元认知能力。(辛涛李刚),但这些策略往往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被忽略。


时至今日,阅读策略教学已经被写进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母语课程标准,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科书、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儿童阅读书籍、阅读培养工作工作坊中频频可以见到策略的字眼。


例如英国2013年9月颁布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要求一年级学生“通过归纳、自检、讨论、推断、预测等阅读策略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力,二年级学生则又加入了自我提问阅读策略,三、四年级要求学生‘区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每个年级会逐渐递增上去。


阅读大国美国也不例外,他们的阅读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独立阅读力、思考力的终身学习者。这背后是阅读策略教学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认为阅读策略的应用应该渗透在包括阅读前和阅读后在内的整个阅读过程,除了元认知策略外,还有丰富多样的阅读策略,具体表现有着近二十种,如理解主要观点、确定重要细节、组织细节、生成序列、预览、识别主题句、确定写作意图、确定起因与结果等等。


不过最主要的是六种阅读精加工策略,阅读者通过对于来自文本和先验知识之间的链接建构意义。


☆ 联 想


阅读时读者能联想到什么?优秀的读者会注意文本里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提醒他们三类信息:自我的生活、经验、以前的知识;相关书籍、文章、电影、歌曲或者语句;事件、人们或话题。


☆ 可视化


优秀的读者阅读时会在脑海里想象读到的内容,当阅读时,阅读者能够在想象的地方标上记号或者有助理解文本的句子;


或者使用感官,将文本里的人物、事件和想法连接起来,阐述或描述脑海里的图片,当阅读者读到这些单词时能“看到”了什么?在脑海里的这些图像使阅读变得更加有趣吗?为什么?脑海里的图像来自哪儿?文本中哪些词汇帮助形成图像?如何帮助阅读者的?


如果在这一章节或者这一段阅读者想象什么正在发生,那么你能预测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当在阅读时阅读者脑海里的图像发生变化吗?哪些词汇丰富了脑海里的图像?是的,一个图像常常会产生连锁反应,衍生更多的图像。这些图像是如何帮助阅读者理解文本?



☆ 提 问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阅读也是如此。优秀的读者总会在读前、读中和读后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和文本内容。


在阅读时阅读者是如此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这份材料传递了何种信息?还知道关于这个主题的其他内容吗?认为能从文本中学习到什么?等等。


☆ 推 理


许多研究表明,推理是整个阅读理解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可以定义为读者为获取书面文章的隐含之意所经历的认知过程,运用推理能力补充文章中隐含之意形成连贯的理解再现出来。优秀的阅读者如何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读出弦外之意??会基于背景知识和文本线索得出结论。


☆ 确定重点


优秀的读者会寻找或确定帮助他们提炼中心思想的材料。阅读者选择题目和标题;粗体字;图片;说明文字;图表和图形;章节目标和问题等以下文本特征有助于学生确定中心思想:


☆ 综 合


阅读者如何利用所阅读的文本生成属于自己的观点?他们会从阅读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想法或者理解。


综合是在多种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生成独特的理解,比较和对比所读的与他所知道的,或者比较他所读的与其他文本;考虑如何将收获生成新的结果;能否将整个文本里建立联系,生成新的观点或者看法。


以策略培养目标的阅读


阅读策略的提出,使得提炼、分析、质疑、审思、重组、延伸等高层次思维的发生有了可能。这是当今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中关注的核心。


阅读者在阅读中会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去解读文本并建构意义。当阅读者自觉、主动应用了阅读策略后,他的阅读之旅成为了积极主动的探索之旅,比如:


  • 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在书里找到答案

  • 主动把书里的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以加深理解;

  • 主动质疑作者观点,进行批判性吸收。等等。


在阅读策略理论主导下,一种以阅读策略培养的阅读教学模式应然而生。


在美国,尤其是在小学生和低龄者的阅读教学中,普遍会有阅读策略教学课或活动。阅读策略培养课并不是在常规的阅读课之外额外需要的,而是融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选择合适的文本,将阅读策略的教学嵌入其中,课堂目标既有文本内容的梳理,如人物、中心思想和主题等,也有培养学生如何在真实的语言材料中应用这些策略,促进学生阅读高阶思维的养成。



阅读策略很多,但是他们的应用常常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学的需要或者学生年龄的特征开展。


有些课堂上策略仅仅聚焦在一个上,也有的会聚焦多个,很多研究者开发了阅读策略的整合教学模式,这样在一节课上就能将诸多的教学策略整合起来。


确实,真实生活中的阅读里策略并不是壁垒森严,各自为政,而是水乳交融,自然润泽的。


所以,如果我们的阅读理解不引导学生去应用阅读策略理解所读的内容,并更有效地确定如情节、人物、突出,就会错过最关键的节点。


在阅读研究界也有“马太效应”,一个优秀的阅读者阅读策略的学习上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终身阅读的道路上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反之,无论他读了很多书,缺乏思考,缺乏思辨能力,也无阅读策略的介入,那再多的书,只是数量而已,却无法成就一个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终身阅读者。


   在小学当图书馆管理员的博士妈妈:不会正确提问就培养不出阅读能力

    唯独这件事,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一段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如何教会我们阅读?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000+篇优质文章



耶鲁Emily老师主讲

《批判性阅读前的必修课》

1元即可体验!


藤校导师帮你告别低效阅读!

让孩子下笔如有神助!


限时优惠

点击下方海报

1元体验原价99元的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