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常爸去表姐家串门。她暑假刚带7岁的女儿圆圆去景德镇玩了一圈,还下手做了一堆瓶瓶罐罐,我去正赶上快递到家。


“快来看看,我觉得自己做的特别好!”我姐赶忙招呼我开箱。哎呦,这瓶子上的山水画很传神啊,我很惊讶,表姐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情况下,画的居然还不错!!

中间花瓶是表姐作品,三片叶子和兔子是孩子作品


我们就很自然地先围着山水瓶转了几圈,议论了几句。聊着聊着,扭头一看,只见圆圆表情很是难看,一个人钻到角落闷闷不乐。


我意识到孩子有情绪了,走过去问她:“你不开心吗?”


她点点头:“你们都夸妈妈的,不夸我的,一定嫌我做的花瓶和兔子不好看。”


看来,圆圆这是嫉妒妈妈呢。


这时表姐把我拉到一旁:你不是做教育的么,正好你替我说说圆圆,她现在问题很严重,不能当着她面儿夸别人。类似事好几回了,自己拿奖就到处嘚瑟,看见别人拿奖却很不开心。游泳课看见老师夸奖先下水的,自己立刻跳下去游,结果呛了一口水。这嫉妒心啊!以后走向社会可怎么办啊……


如果圆圆四五岁,我可以推荐表姐用小马君两年前写的一个方法,就是顺着她,尽量避免当着Ta的面说别的孩子好话,而换用其他策略来影响Ta的行为,具体参见《听不得家长夸别家娃?孩子的“玻璃心”怎么破?》


但圆圆现在长大了,她需要知道“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世界不是只有真善美的声音”这个道理。但该以何种方式呈现给他们,需要技巧。所以常爸再次邀请小马君,共同完成了这篇文章。


对他人的嫉妒,是怎么来的?


孩子是在和周围人互动、比较中认识自己,当比较中自己的物质、社会地位处于劣势,意味着有些社会秩序没有通过,就会有沮丧、挫败、怨恨、愤怒等等复杂情绪,综合起来就是嫉妒。


嫉妒常常源自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妈妈亲了弟弟而没有亲自己,朋友有一辆新自行车而自己没有,同学考了第一名而自己没上90,甚至,父母关系太好,孩子也会嫉妒。

嫉妒的原因很多,对孩子来说,最常见的主要是因为这两点:


 孩子了解真相的机会太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虚幻”的判断,认为荣誉/表扬本应该属于自己。


 孩子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符合预期的关注,觉得不公平。

嫉妒本身不可怕,但对自己的错误认知或积压在身上的不公平感更会让人困惑。明确了这两点,其实我们就知道应该在未来的生活中应该给孩子强调什么了。先说第一点。


小马君在宾大学学前教育时,教授分享过这样一句话:真正好的学前教育并不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如童话般美好的世界,而是让孩子更早地看见真相,让他们感知到世界是美好的也是复杂的。


但现实中,与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有多少大人愿意“不让”着孩子,让他们承受输的痛苦?哥哥不愿意给弟弟分享玩具时,有多少人会告诉弟弟,哥哥的玩具不给弟弟也是对的,这是他的权利?如果我们一味为了保护孩子,让他玩游戏就赢,想要玩具就能得到,那么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虚幻“的判断,认为“努力就该被关注”,“考试名次本该属于自己”,而对他人心生嫉妒。

所以我决定这么做:


第1步
告诉圆圆真相,并说明理由


我跟圆圆讲:“圆圆,你才7岁,能捏出一个立体的兔子,画出一个三片叶子的花瓶,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你还小,手不如妈妈的灵活也是事实。大人画画熟练,她做的工艺品比你的好看也是正常的。”


说完这些,孩子情绪并没有缓和。我知道,她心里“不公平”的感觉还没有消失。因为从圆圆的视角来看,真相往往并不容易被接受,况且她也不认为妈妈为这件作品付出了和她一样的努力,但是妈妈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大家对她付出的努力视而不见。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符合预期的关注,这不公平。


第2步
用孩子视角肯定她的付出,并且引导她换个视角看问题


我又说:“当时你在做这只兔子的时候,一定非常用心认真。我们换个角度看这只兔子。它虽然丑却能各种角度翻跟斗,可以当手机支架,屁股可以插花,非常有趣。这个创意独一无二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宁可丑的万里挑一,也不美的千篇一律’嘛,这点妈妈的花瓶就比不上你的了。”

能趴能躺能倒立的丑兔子


这下孩子的眉头舒展多了,也开始有了笑脸。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但是,想到她刚才缩到角落的样子,我觉得应该再做点什么。


第3步
觉得“不公平“,要大胆说出来


“圆圆,如果刚才我直接说你做的兔子丑,你会怎么办呢?


圆圆有些犹豫:我走开,不听你的话,兔子也不给你看。


“可是这样你依旧不开心呀。所以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的兔子,我很用心才做成它。我最喜欢它的——(故意留白让圆圆填充)


圆圆秒懂,“我的兔子屁股有大洞,别看丑,是我专门留的,防止烧的时候爆炸。我还给大洞里也涂上了釉呢。”然后圆圆开始自豪地笑个不停。

屁股上有个大洞的兔子


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为自己心爱的东西付出了多少努力,这也不怪他们。如果觉得不公平,千万别憋着。你看你不说,我还不知道捏瓷兔子需要这么多专业知识呢,真是小看你了。”


“还有,你有没有发现,提到捏兔子你激动地讲了很多知识,这才是你喜欢兔子的原因。我们做事情,是因为喜欢事物本身,而不是为了获得表扬才做,我们管不了别人怎么说,但可以决定自己怎么想。”


圆圆灿烂地笑了。


这件小事中,真正解除圆圆心结的,是她自己。敢于面对技不如人的真相,敢于为自己的“不公平”发声,这是心理一个小小的突破,自信心小小的提升。


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孩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赞美中,而是在“不如人”“被误会”时铸造的。培养自信心,才是根治嫉妒心的方法。


作为父母,我也反思,平时有没有给孩子营造很多虚假的“美好“?致使孩子拿赞美当动力,不被赞美就受伤?感谢孩子们的嫉妒和玻璃心,这强迫我们学会不停地换角度看待问题,我们才得以成长。教孩子的过程也在教自己,这就是养育的意义。


联合作者/小马君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


拓展阅读


听不得家长夸别家娃?孩子的“玻璃心”怎么破?


参考资料:

https://parenting.firstcry.com/articles/jealousy-in-children-causes-and-tips-to-deal-with-it/

http://www.cyh.com/HealthTopics/HealthTopicDetailsKids.aspx?p=335&np=287&id=2599

Peter Salovey and Judith Rodin(1988). Coping with Envy and Jealous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Psychology: Vol. 7, No. 1, pp. 15-33.

http://ei.yale.edu/wp-content/uploads/2014/06/pub88_copingwithenvyandjealousy.pdf


1

END

1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优质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