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7月,生活书店在上海成立。彼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书店正是在这般异常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生活书店为读者服务,为中国人民革命服务。从白手起家,到确定经营方略,再到不断发展、壮大,生活书店从创立之初所遵循的宗旨,一脉相承,一直延续至今……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上期“生活史话”栏目和大家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后的《生活》周刊
今天,想和大家讲讲生活书店的诞生背景、书店宗旨和内部结构以及书店的经营方略

生活书店诞生于抗战时期,可以说是在战火中逆势而起,这段传奇佳话就让韬奋先生来和大家慢慢道来~

生活书店的创建
一、时代背景
生活书店是在《生活》周刊社书报代办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于1932年7月在当时代表全国出版中心的上海成立。
30年代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年代,正如毛泽东诗词描写的那样,“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来源:www.meipian.cn)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而蒋介石统治集团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对外妥协求和,对内加紧法西斯独裁统治。在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进行文化“围剿”,残酷地迫害进步的新闻出版事业,白色恐怖笼罩着国民党统治区。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抗日反蒋,并在东北沦陷区组织武装抗日,在苏区开展反“围剿”活动,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那套“左”的指导思想,斗争艰苦曲折。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工作本来就很困难,“左”倾盲动的结果,使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工作难上加难。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一批共产党员在历经磨难后,突破宗派主义、关门主义的樊笼,团结广大爱国者,发展进步力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扩大党的影响,造就了大批新的战士。
▲  1932年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的中国共产党
(来源:www.sohu.com)

生活书店就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着的异常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就其当时的直接原因来说,是出于维护《生活》周刊这一重要舆论阵地,从发展来说,起到了促进新文化出版事业、开展宣传教育、鼓舞人民的斗志、配合军事斗争、为实现改造社会开创未来事业而奋斗的良好作用。
成立生活书店,变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以斗争求生存和发展,是邹韬奋等人的奋进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发展。生活书店同人满怀政治热情和信心,按照胡愈之的设计,办刊物,又出书(《生活》周刊社已有《小言论》、《读者信箱》集等文章结集问世),搞出版,又搞发行(《生活》周刊社设书报代办部有年),经共同努力奋斗,取得突破性进展,引出彪炳史册的一番事业来,这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知识分子的一项重大成就。
1932年……韬奋先生,今年是咱们生活书店创办90周年啊!

1932年到2022年,九十载春秋,不变的是生活书店的宗旨和信念,真想看看今天的生活书店是什么样子的呀
我给您找找照片……
这铜像,有够帅气的!这不是我自己嘛(自恋.jpg)

哈哈哈,有机会让生活书店的同事们给您拍条vlog,看看现在的生活书店和单位工作环境(编辑老师不要打我)

二、书店的宗旨和内部结构
生活书店的宗旨和《生活》周刊是一脉相承的。非为私人谋利,而是致力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置身于国家民族的大局之中,为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向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做贡献。用邹韬奋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为社会服务,竭诚谋读者便利”,后来又宣告“本店以促进文化、服务社会”为主旨。在30年代的国民党统治区,为适应所处的环境,提出上述口号,实质是为传播革命文化去影响读者,唤起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归根到底,是为中国人民革命服务。
我来问一问读者朋友们,现在生活书店的宗旨是什么呢?(提示:七个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生活书店对内为生活出版合作社组织,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书店的主人。由胡愈之起草的合作社章程中有三项原则规定:即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
邹韬奋说生活书店空手起家,这是历史事实。它是靠《生活》周刊社结存下来的2000元钱,连同一些库存书刊和办公用具等,按1933年7月计算,折合成全部资产为38690元(不包括刊物预收订金)。按在职的工作人员(生活书店成立时有职工20余人),以过去所得工资总额多少为比例,分配给全体职工作为入社的股金,以后新进职工在一定金额内,扣除月薪1/10入股,股金超过2000元时,超过部分不计股息。事实上,只有书店成立的第一年分过股息。这种组织形式在当时是创举,非常适用于这个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进步文化事业。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不能超脱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二是资金来源,全靠自我积累。好在有精明的长于经营管理的徐伯昕这样的好管家,设法吸收刊物预订金和读者邮购结存余款作为社会资金,才得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生活书店对内是合作社,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对外称生活书店,1933年在向国民党政府实业部营业注册时,额定资金为5万元,1937年2月申报增加10万元。用股份公司名义,推徐伯昕为法人代表。故徐伯昕有“徐老板”之称。
徐老板,这是我和愈之起草的方案,你看看可行吗
是不是网络不太好啊,还没传过来……

哎呀,你瞧我,又传给愈之了!我再发一份给你……

管理民主化,设理事会、人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三个领导机构,成员由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实质上是民主集中制的运用。193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社员大会,根据邹韬奋的建议,选出邹韬奋、徐伯昕、王志莘、毕云程、杜重远为理事,并互选邹韬奋为经理,徐伯昕为副经理。孙明心、陈锡麟、孙梦旦为人事委员会委员。艾寒松、严长衍为监事,毕云程为常务理事。胡愈之社会工作多,没有参加合作社,他没有必要可以不出面。
▲  徐伯昕报告最近书店营业经济状况
(临时委员会临时会议记录,1938年6月24日)
(来源:www.sohu.com)

三、确定经营方略
30年代,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进步文化出版工作,除了政治上受压制,还有一个经济困难问题。生活书店成立前,党与党外左翼文化工作者,曾经办过不少进步书店出版进步书刊,甚至有不少进步的作家、进步的出版工作者为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由于以上所说的两方面的原因,进步的出版事业往往不能持久地办下去,其艰难困苦的情形,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生活书店面对现实,邹韬奋在与富有斗争经验的胡愈之共同策划之后,采取以下的经营方略:
1.把《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对外分开
《生活》周刊的政治态度不变,坚持团结抗日的主张,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眼中钉,此时已遭禁止邮寄,迟早会有被查封的一天到来。为避免殃及生活书店,生活书店对外独立门户。另觅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为办公地点,业务发展了迁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桃源坊,1934年再迁到福州路384弄复兴里,靠街的一幢楼房的二楼和三楼为营业地点,自行加筑四楼为栈房,在二楼开设门市,续后又在五楼建房做编辑部。
▲  民国时期的上海霞飞路
(来源:www.kdslife.com)

2.稳扎稳打做长远打算
首先要使生活书店能长期存在,然后才能谈到发展。即鲁迅先生所谓的“一求生存,二求发展”。从长远目标着想,必须稳扎稳打。主要构想是:它既是一个传播进步文化的机构,又须在经济上自力更生站稳脚跟,获得逐步的发展;既要在出版方针上保持独立的地位,又须在经营上采取灵活而有效的办法以求得合法的生存,从实际出发,适应客观环境。
按照胡愈之的意见,围绕着生活书店,以各种别的名义出版书刊,如被打掉一个可再建一个,以与反动派周旋,而不使生活书店受到大的损害。
韬奋,咱们出版的书刊要做长远打算,以其他名义出版些书刊,反动派打掉咱们就再建一个!

愈之说得对,如果书店都无法生存了,何谈发展,又如何壮大才是,我也与大家商量商量

3.出版与发行并举
出版与发行并举,使生活书店既是出版单位,又是发行单位,利用《生活》周刊已有的发行渠道,发挥生活书店的优势。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本版书刊的发行工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的是免受或少受书商的控制。胡愈之说过:“从前进步书店没有钱,没有钱就办皮包书店(出版社),出的书不一定坏,但是卖不出去,因为卖书要通过别人的书店,别人的书店有充分理由不卖你的书,你就没办法。钱一下子周转不过来,就有很多书店办不下去,出了几本书就关门了,不是被国民党封掉的,因为没钱办不下去了。”(见胡愈之的《我的回忆》一书中的《关于出版工作》,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当时一般的书商都是小本生意,作为谋生的手段,在白色恐怖下,查抄进步书刊使他们裹足不前,此即胡愈之所说的“有充分理由不卖你的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层意思,从生活书店自身具有的条件和营业的需要来说,除了发行本版书刊,有经售、代办各种书、报、刊的优良传统,拓展发行业务,有利于和读者保持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同时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从开拓新文化全局的角度来看,有不少新型的规模不大的兄弟出版社,也寄希望于借助生活书店代为发行。由此开端,使进步书刊有了社会化的具独创性的流通渠道。
随后,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相继成立,最初的出版物大都是由生活书店总经销的。新知书店创办时资金短缺,徐雪寒经胡愈之、钱俊瑞介绍找到邹韬奋,得到生活书店的赞助,拨出1000元“相濡以沫”,占新知书店最初的资金的一半。这几家兄弟书店目标一致,一开始就有密切联系,互相策应,共同发展。
▲  梅城新知书店旧址
(来源:m.thepaper.cn)

在阅读了生活书店的创建故事后,读者朋友们应该对生活书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下面,我想给大家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大家可以在思考后点开问题下方空白处,获取答案~
01
生活书店于哪年,在何地成立?

1932年,上海

02
生活书店“徐老板”是何许人?

徐伯昕
生活书店最初推徐伯昕为法人代表
故称其为“徐老板”
03
生活书店最初的经营方略有哪三条?

把《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对外分开
稳扎稳打做长远打算
出版与发行并举
通过本期“生活史话”,我想读者朋友们对生活书店应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那个年代出版社和出版人的思考和改变

本期“生活史话”就到这里~下一期,生活书店将会迎来一系列艰难险阻……我被迫流亡海外,《生活》周刊被封,“新生事件”掀起风波……至暗时刻,我与生活书店依然坚守!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生活书店史稿》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期排版:龚秋豪
本期编辑:赵庆明
相关阅读推荐
《生活书店史稿》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  编
ISBN:9787807680017  定价: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生活书店诞生于30年代民族危难之时,面临的是国土沦丧、民生凋敝的局面,呼吁抗战,挽救危亡已是全民族的要求。作为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代表人民的舆论喉舌和广大群众呼声、站在斗争前列的邹韬奋,在他创办的刊物和生活书店的事业中,百折不挠,始终高扬着爱国救亡的大旗,并与国民党反动派作着不懈的斗争。生活书店正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叙述地历史,可从中看到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个侧面。
本书的撰稿人都是在生活书店创办时或以后各个时期参加书店工作的,因为撰写人身历其境,史实的真实性是无可怀疑的。所运用的资料,有的来自韬奋和书店另一创办人徐伯昕的著作,有的来自书店当年内部编印的《店务通讯》,更多的史料则是从业人员的回忆实录。全书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讨论并核实材料。由于生活书店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摧残,人员颠沛流离,许多资料和档案已散失殆尽,现在已难以弥补了,因此有些事未能详尽叙述。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韬奋著文丛
邹韬奋 著/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生活书店致敬邹韬奋先生,推出韬奋著译文丛:《萍踪寄语初集、二》《萍踪寄语三集》《萍踪忆语》《经历  患难余生记》《抗战以来》《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  生活史话》《读者信箱》《韬奋时事论文集》《韬奋译述爱情小说三种》。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生活史话】往期回顾
—END—
欢迎点击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点击图片阅读

书单丨生活书店2022年3月新书推荐
▲  点击图片阅读

书单 | 2022年生活书店正在赶来的新书
【往期精彩文章】
阳春召我以烟景,李白研究专著荣获文津图书奖
读书无尽 | 陈胜前: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书单 | 四月春膳,知味人间
“4.23世界读书日”丨生活书店这些书值得入手!
书单丨 谁能解开幸福的方程式
读者短评 | 《小镇喧嚣》豆瓣评分9.0,在这本书里看懂中国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生活书店史稿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