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国际事务战略无外乎三种:
1、跟随/搭车
2、对抗/超越
3、游离/孤立
所谓“跟随/搭车”,即整体上认可接受当前的国际秩序,哪怕受些委屈也暂时忍耐下来,尽可能广泛的参与当前国际体系建设,管控与主要霸权国家的矛盾。
所谓“对抗/超越”,即以改变当前国际秩序为主要目标,或自身主动出击,或暗中支持其他更加不满当前体系的国家出击。
所谓“游离/孤立”,最典型的例子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独守北美大陆,尽量不掺和欧洲和亚洲的地缘角力。
不难体会,建国初期中国的策略大致属于“对抗/超越”——五十年代强调超越,比如最典型的“超英赶美”口号,六十年代则转向对抗。
八十年代之后,中国逐渐调整为“跟随/搭车”策略。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
1978年里,74岁的邓小平相继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七个周边国家。
他十分惊讶的发现,竟然没有多少邻国信任中国——长期输出革命的政策让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怀疑,对华政策大都处于紧绷状态。
小平同志敏锐的意识到,中国在六七十年代的安全困境不完全是“外部势力”所致,还与中国自身同外界的互动方式密切相关。
回国后,小平同志在内部讲话时开始强调“自我克制”,不要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争夺主导权,也不要勉强承担中国无法担负的国际责任,外交层面要让邻国放心,对内才会有宽松的发展环境。
1978年12月13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讲话(注:事实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首次提出“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的讲法,预示着对外战略的调整。
邓小平亲自拟定的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讲话提纲手稿,这份提纲手稿用铅笔写在16开白纸上,共3页,约500字。提纲拟定后,再由秘书班子根据其精神予以补充。
自七十年代末以来,国内国外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最根本的全球战略格局其实变动并不大,而中国的历次重大外交决策也是有规律和脉络可循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