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何能
全文5700余字,读完约需12分钟

 编者按 :2023年8月18日,我们在小宇宙APP上线了透镜LENSWAVE的第一期播客节目:《从指挥棒到服务器:高考改革应该如何改?》。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院长,围绕高考改革,聊到了“多元评价”“双向选择”“招考分离”等话题,并基于此,尝试去探讨教育的意义。本文整理自这一期节目的部分内容。
收听完整播客请点击下方图片:
▌以多元评价为核心的高考改革
透镜LENSWAVE:高考一直是被认为是教育的指挥棒,通常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高考不考的,比如所谓的副课经常是会被占用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不重要,高考是不会考的。
这个考试其实有一点像企业和官僚层级中间的KPI,一个考核的指标,并不在乎真正的目的,很多时候就会造成动作的变形。我们最近已经从很多企业和官僚层级中间看到了,它不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而是以KPI为导向的。如果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有这种“以考核为导向”的行为习惯,延续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间,可能会影响“以目的为导向”的工作。
您曾经提出过我们不应该拘泥于高考的单一评价,而是多元评价,您方便介绍一下您提出的多元评价吗?
熊丙奇:你刚才讲到高考是一个指挥棒,一直以来基础教育的学校围绕着高考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也就围绕着高考来进行学习,因此就存在着“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问题,随之就会出现“不考,就不教,就不学”。因此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就存在应试化和功利化的倾向。纳入高考的,他就非常重视,同时采取应试的方式对待;而不纳入高考的,可能就被边缘,不重视。

一直以来,我们说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五育并举”,关注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我们就发现是“唯分数”“唯升学”,出现了“智育至上”,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之外学生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就觉得这个(情况)是“高考的指挥棒”。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很多人就提到,我们要改革调整高考的评价体系,让“指挥棒”发挥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

但其实我们也要明白“高考是指挥棒”,这种定位本身就有问题。如果“指挥棒”一直存在着,就会产生“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问题。真正的高考改革,不是说高考的考试进行改革调整,而是高考的功能进行调整。
高考不应该成为指挥棒,高考应该成为一个服务器,它应该服务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以及服务于大学的招生。“作为服务”什么意思?就是“你教什么我就考什么”,我是来服务于你的教学评价。要实现高考功能的调整,就要从现在的“选拔考试”的功能改为“评价考试”的功能。

现在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大学用高考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来录取学生。而作为评价的高考,它不是就用这一个标准来录取学生,而是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标准。这就是我们提的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简单来讲,高考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比如美国大学招生时,也会看学生的统一考试成绩,比如SAT成绩,但是很多美国大学评价学生的指标可能会达到10项,甚至16项之多。

除了统一考试,它还包括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还有整个高中的课堂表现,以及你所在地区的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多元的评价体系。由此,就使得高考发挥的是评价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要实现高考的评价功能,就需要改变现在的考试招生体系。

从招生角度来说,尤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如果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高考成为一个“评价考”,而不是一个“选拔考”,最主要的转变就是从完全按照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录取,变为大学自主招生,实行考试招生分离。

比如说考试之后,学生有了考试成绩,这个考试成绩提交给大学,大学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的指标,由此来实现考试功能的转变,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
我们经常说当前是“唯分数”“唯升学”,对于整个基础教育来说,是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我们要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大家是欢迎的。但是具体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要进行大学自主招生,大家就不欢迎了。这其实是当前一个很大的困境。
在谈到当前的高考制度时,我们说它促成了应试的教育倾向,只关注考试的分数。但是,我们真正要突破“唯分数”,推进高考改革时,尤其是谈到要推进大学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时,大家就觉得此路不通。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家担心大学拥有了自主权之后,这种自主权会被滥用。甚至很多人认为高考是统一考试,它是所有学生在一张试卷上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觉得这是公平的。

如果在高考成绩之外,引入了其他的评价因素,比如说关注学生的中学课程学习成绩,关注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中学的特长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有人为的因素,可能会带来弄虚作假,大家就不相信这样的评价体系。

随之在谈到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实行多元评价的时候,大家就觉得这样的体系在中国是实行不了的,这也是过去二十年来高考改革一直面临的困境。我们知道应试教育的严重问题,知道“高考指挥棒”出了问题,但是真正要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改革的时候,也束手无策。

每次谈到高考改革的时候,都说核心问题是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要打破“一考定终身”,但是每一轮推进高考改革时,我们还是坚持按总分、按学生的名次来录取学生。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个方面,基本是举步维艰,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当前高考改革的现实问题。
▌高考改革与社会公平
透镜LENSWAVE:不可否认,中国的高考在某种意义是科举制的延续。通过高考,很多人会被选拔,会有阶层上升的机会(当然近几年来阶层上升已经越来越不明显),这个时候它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作用。比如,乡村学校教学和城市学校教学差很多,这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学生可能都会进入同一所学校。
但是,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时,其实他们的学习情况差距是很大的。这个时候如果(高等教育)“宽进严出”做淘汰,那么很可能乡村学校的学生会更容易被淘汰,这个时候似乎就不是一个促进社会公平的事情。
熊丙奇:今天的高考和40年前的高考已经不一样了,今天的高等教育跟40年前的高等教育也不一样了。我们今天谈到高考时,往往还用1977年或者1978年的高考来谈今天的高考,而那个时候是高考制度恢复,升大学的学生还相当少,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阶段。因此那个时候大家说“高考改变命运”,还有它的现实合理性。
但是现在高考的录取率超过90%,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实现普及化了。在普及化的背景下,再谈“高考改变命运”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也就是说现在几乎所有同龄人都可以上大学,高等教育变成了所有学生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分层的工具。我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了,但是我们对教育、对高考的判断还停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由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适应症状。
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有一种精英就业观。其实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是社会的普通劳动者,因为所有同龄人都是大学毕业生了。大学毕业生再认为自己有精英身份,请问谁来做那些普通劳动者要从事的工作?我们(的观念)必须要转变,包括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舆论。

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很多问题,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都是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但思路还停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没有进行调整。

其次,我们推进大学人才的从严培养,不会说对农村孩子不公平。这里面牵扯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们就认为农村孩子接受的教育很薄弱,他们进入了大学,随后我们认为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就比城市孩子低,这是不对的。

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学生的素质?这个很关键。今天我们可能用分数来评价,分数的评价恰恰会导致对农村孩子的不公平。分数评价是结果公平,什么叫结果公平?用同一张考卷评价所有学生。但是,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跟城市孩子一样吗?不一样。

不一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农村孩子貌似获得了公平的机会,但是如果去看考试的成绩,农村孩子的高考分数平均比城市孩子要低40分。结果公平其实是实质不公平,我们要强调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
我们现在推进了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给农村生贫困生更多的机会进入重点大学。推进计划之后,有人说农村孩子以更低的分数进入名校是逆向歧视,又带来新的不公平。这实际上是对公平观的错误理解。

举个例子,美国两个学生去申请加州大学,一个学生的SAT分数是1600(满分1600),一个学生的SAT分数只有1200,结果大学两个都录取了,为什么?加州大学评价这个1200分的学生时,考虑的是,这个学生家庭很贫困,父母文化程度比较低,高中课余时间,在社区从事志愿者服务,还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花这样少的时间获得这样的成绩,已经足够优秀了。这就是过程性评价,这就是综合评价。

其次,我们不同地区的孩子进入大学,大学要实行一样的培养标准,这个不会对哪个群体的孩子不公平。美国最近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例如为了多元招生,可能会对某些种族的学生进行倾斜,但是不管怎么倾斜,所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是一样的标准,一定要达到相应的学分,才能够毕业。

我们说大学实行严格的淘汰,不是说你都要达到A才能够获得大学的学位,而是至少要达到学校规定的GPA,或者达到规定的学分数才能毕业。而这个要求对所有学生来说,只要努力学习,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进入大学后,不管是从哪个渠道招来的,学校对学生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是一视同仁的,这不牵涉到特殊身份问题。那些人认为从严要求之后,可能会对农村孩子不公平,这恰恰是以农村孩子作为借口,它并不是真正保护农村孩子。

我们今天谈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时,一定要理性,并且要结合实际,而不是想当然。
▌双向选择与招考分离
透镜LENSWAVE:每次提出高考要改革的时候,大家主要的争议点在于,如果我们不是仅以高考分数来评价,在引入多元标准后,可能会掺杂更多的人为干预,进而导致新的不公平。
熊丙奇:我认为这是对高考改革的误解。一谈到高考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有人就会提到不要高考了,随后就说是推荐招生了,是靠身份招生了,这都是对高考改革的妖魔化。

我们说高考改革不是说不要考试,也不是说不要分数,而是要转变高考的功能。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分数公布之后,学生去填志愿,然后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结合志愿的投档来录取。一个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之就会存在“唯分数”这样的问题。
高考改革提出的一个设想是什么?分数公布之后,大学可以自主提出申请学校的分数,继而结合学生的分数来进行综合评价。

举个例子,北大、清华、复旦在某一个地区招生,比如说在广东省,随后北大、清华、复旦各自提出申请的分数要求。北大的分数线是690分,清华的分数线是685分,复旦的分数线是680分。一个达到695分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北大、清华、复旦。随后,这几所学校结合学生的高考分数、中学的综合素养、课程学习表现等,来进行综合评价录取。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这三所大学,而且同时可以拿到三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学生再选择其中一所大学,这样的一个招生怎么可能会制造不公平?
学生基于分数去申请多所大学,可以拿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后再自主选择一所大学入学。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对大学专业的满意度,而不像现在有的学生由于填志愿的问题,可能会录取到自己不喜欢的大学和专业。大学发出一张录取通知书,并不是一个学生就必须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

随着大学被选择,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大学就必须提高办学质量,以办学特色来吸引学生。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将促进大学更多关注到学生的诉求。
在这样一个制度下,我们很多人担心的公平问题就不存在了。第一,分数保证了基本的公平。第二,学生选择大学,就迫使大学公开透明,如果大学搞了一些弄虚作假,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学生就可能不选择这个大学,从而实现对大学办学的督促。所以,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带有竞争性的机制,会让大学的招生更加公开透明。
很多人一谈到高考改革,就担心可能会带来人情交易,是因为不了解具体的制度设计,随之还是捍卫单一的分数公平。高考改革不是说要取消高考,而是转变高考的功能。高考改革实际上不是让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而是让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权,通过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来促进高考的竞争。

当前很多的社会舆论或者社会公众根本就没有了解制度设计,然后对高考改革发难:一方面抱怨现在的高考制度导致应试教育和内卷的问题,另一方面真正在推进高考改革时,在不了解改革设计的情况下拒绝改革。

所以原有问题依旧存在,改革也变得寸步难行。因此现在在推进高考改革时,一定要有一种理性的认知,知道当前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同时也应该围绕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然后形成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高考录取机制,才能够有效地推进高考改革。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的高考改革中,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努力。比如说现在的“强基计划”招生,它实际上实行的就是基于高考成绩的综合评价录取,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的依据,然后大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录取。
还有一些省份推进了“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的依据,随后根据高考成绩和大学的面试考察来进行综合评价录取。有的地方实行的是“631”的评价体系,高考成绩60%,大学面试占30%,中学综合素质占10%,也叫“三位一体”的招生。

其目的都是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但是不管是“强基计划”,还是“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都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建立起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即一个学生只能申请一所大学,或者只能投档到一所大学,大学才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因此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证书,而不能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再选择大学。

因此我们建议的深化高考改革,是基于统一高考基础上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简单来讲就是以高考成绩作为申请的依据,一个学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大学,可以参加若干所大学的招生评价,然后一个学生可以拿到若干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根据大学专业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由此建立起一个双向选择机制。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地方也在推进这样的改革,就是上海。上海在春季高考中就实行了招考分离模式,一个学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然后可以到两所大学去参加学校的校测,最终可以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证书,从中选择其中一所学校。这实际上就是目前我们已经推进的“招考分离”模式,而且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

但问题在于,这一模式目前只在上海地方实施,参与的学校只有25所高校。如果有更多的大学参加,而且一个学生可以申请更多的大学,可以拿到更多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这样的改革它就可能会具有更大的意义,而且可以推广到全国其他省市。
*题图为纪录片《高考》剧照
点击关注南都观察的关联号“南都观察+”↓↓↓
*欢迎给南都观察投稿,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随机赠书一本。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