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举办“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最新考古进展。其中,前两项考古成果为海上丝绸之路再添实证
南海西北陆坡
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
考古团队发现,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散落区和条形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陶瓷器、铁器等构成的堆积,长约37米,宽约11米;环形散落区、条形散落区由散落的船载物品构成,遗物较少。
二号沉船遗址位于一号沉船遗址东北约12海里处,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为大量排列整齐、码放有序的原木堆积,长约21米,最宽约8米,核心区西北部及东部各有一处由少量原木和陶瓷器散落形成的堆积;二号沉船暂未发现船体,仅在核心区原木堆积中发现一根疑似船构件的条木。
经分析,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年代为明正德年间,二号沉船遗址年代为明弘治年间。“明代中期继续执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在这种背景下,
一号沉船满载外销的陶瓷器,二号沉船装载了从海外输入的木材,
推测一号、二号沉船皆为民间私人贸易商船。”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说,
这也是在同一海域首次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
一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文物
二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文物
专家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对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文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半岛东侧圣杯屿海域,沉船遗址水深约30米,主体区域残存有木质船体和成摞摆放的船货堆积,范围约300平方米。
水下遗址影像拼接图
结合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专家推测该沉船可能是从温州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的民间贸易商船。该沉船也是目前出水龙泉窑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是元代晚期龙泉瓷器大量外销的典型代表,重现了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
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先后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主战区确认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在威海湾原北洋海军基地附近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舰。专家认为,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工作探索总结了一套实践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填补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空白。
此次通报的3项水下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现代沉舰考古的重要进展,对于推进水下考古技术研发与突破、甲午海战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及展现“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水下考古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创新理念技术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提升我国水下考古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牛伟坤,图片均自央视新闻客户端【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钱绯璠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