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丁肇中博士一起探索宇宙
丁肇中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由于发现了 J 粒子,丁教授与伯顿·里希特 (Burton Richter) 共享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教授是我们莱克星屯的居民。(小编们表示从小就听说丁肇中博士的鼎鼎大名,没想到有幸成为邻居。)
目前,丁教授正领导着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探寻反物质的存在、暗物质的起源和宇宙射线的特性。
让我们11月30号晚上在zoom上相聚,聆听丁教授的科学发现, 探讨宇宙的构成和起源。
丁肇中教授是第一位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用中文演讲的华裔。我们正面向社区征集中文问题,将代表华人社区在丁肇中教授的2021年11月30日的科学沙龙和他进行探讨。
提交中文问题截止日期:11月20日周六晚上截止。
扫码进入
中文问题
提交网页
或者复制拷贝以下链接,提交您的中文问题:
https://caal-stem-youth.github.io/tingtalk.html
收集到大家的问题后,在下一期公众号里,我们会请社区投票选出最有意思的两个问题。
丁肇中教授简介
丁肇中教授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Ann Arbor, Michigan。祖籍中国山东日照。丁肇中教授出生后两个月,他的父母带着襁褓中的他,回国参加抗日。 
1949年,他随父母去台湾。从那时起,丁肇中教授才开始得到稳定的学习环境。1956年,20岁的丁肇中,仅带着100美元,进入密歇根大学。三年后丁肇中教授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双学位。1962年丁肇中教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丁肇中教授先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5年春天到美国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在哥伦比亚的时候,当时一个重要实验是发现电子是有体积的,这并不符合理论预测。
丁肇中教授想用自己的方法重新测量。1966年丁肇中教授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到德国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DESY),用他的方法测量了电子的体积,证明过去的实验结果并不正确,电子是没有体积的。丁肇中教授后来总结的时候说,不要迷信专家的结论。
1969年丁肇中教授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系。当时,绝大部分物理学家认为三种夸克已经能够解释所有的现象了。但是丁肇中教授根据他的观察,认为用更加精确地测量方法将会有新的发现。
丁教授把他的实验比喻成:下雨时每秒有100亿个雨滴,我要从中找到一个红色的雨滴出来。
1972年,丁教授终于得到Brookhaven 国家实验室的支持。他的交替梯度同步加速器达到了百亿分之一的精度。两年后,也就是1974年秋天,丁肇中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J粒子。无独有偶。这枚神奇粒子几乎同时被美国科学家里希特找到,取名ψ粒子。两位科学家的结果在当年11月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推翻粒子物理“3个夸克”理论,国际物理学界称“11月革命”,丁肇中和里希特同站在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领奖台。
丁肇中教授是首位用中文在颁奖典礼发表演讲的科学家。这个发现意味着第四种夸克的存在。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第五种,第六种夸克。
谈到寻找J粒子需达到一百亿分之一的分辨率时,丁肇中说:“在我做寻找新粒子的实验尚未成功之时,人们说我是傻子,因为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当我找到新粒子的时候,人们又说我是天才——其实,傻子与天才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要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同时,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总之,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断地追求,再加勤奋地工作。”
德国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
Brookhaven 
国家实验室的交替梯度同步加速器
扫描二维码或者复制链接,注册丁肇中教授的线上讲座。
https://carylibrary.assabetinteractive.com/calendar/hold-for-science-cafe-5/
想知道丁肇中教授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又有哪些研究成果吗?请关注我们下一期关于科学沙龙:与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博士一起探索宇宙的公众号。
文字:
龚一方,Jeannie Lu,黄嘉
校订:Yan-Ling, 辰妈
中文问题征集网站:
Lexington Youth STEM Team 
丁肇中博士科学沙龙问题征集项目组
成员包括 David Zhao (策划), Neil Lin (表格设计与实现),Audi Lin (页面与表格设计), Jaden Leung (页面设计与图像编辑)
编辑:吴璇璇
总策划:丁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