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系列专栏#100种育儿观 的第3期文章。上一期,我们采访了90后妈妈力力如果当初我妈不“鸡”我,也许我能早点赚到人生第一桶金)。这一期的受访者是来自内蒙古包头的95后阿蕉
在父母的安排下,阿蕉从小被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填满。现在回头看当初那些课外班真的有必要吗?作为“鸡娃”亲历者,他又如何看待社会上的“鸡娃”现象?
“我妈没料到,我能坚持下来”
Q:你小时候周围“鸡娃”现象普遍吗?
我小的时候鸡娃已经很普遍了,但还不像现在这么有目的性。
当年的鸡娃都比较糊涂,家长就是觉得孩子一定得有个课外班上,不能闲着。
我学前班就开始学美术;小学上过两种英语班:朗文和新概念;数学班从小一直上到高中。
所有课外班里,主动坚持下来的是围棋。
当时我妈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一个围棋班,她觉得围棋是一个培养思维的好途径,就带我去试学。
可能因为我对围棋的预期很低,也可能当时的围棋老师特别好,我试学后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就去学了。
其实我四年级去学围棋,在班上已经算大龄孩子了。
班里有一个“师兄”,拜师比我早好几年,但其实比我小两个年级,已经是业余三段了。
那时候每周有两次课,要先静坐静心,然后两两对弈,再复盘....每次上课都要两个小时。
👆《棋魂》截图
回来还有一些简单的作业,做围棋练习册。练习册会有一些填空题、图形题,需要在点位里画圈落子,填上怎么做眼做活。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些题几乎没有难度,我不仅能很快做完,而且都能做对。但对于班上一些年龄小的同学,就有些难度。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在我那个年龄,已经可以很好理解题目的意图了,而太小的孩子理解不了。
Q:父母让你学围棋,有什么想要达到的目标吗?
我妈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

因为我之前还报过很多兴趣班,后来都停了,我妈其实没有料到,围棋这件事我居然能坚持那么久。
那时候打段位的比赛主要集中在五六年级假期。
我每次都能打到很前面的名次,而且胜场很多,我妈每次都还挺意外的。
👆《棋魂》截图
在我印象里,考级是能交到朋友,检验自己,培养自信的。
特别是当时我参加的大部分考段比赛都是在包头、呼市这样大城市举办的,周边地区的小朋友就会过来考。
每次都能认识新朋友:最早是用一个电话薄,记录下对方电话,后来就进化到加QQ。
这些朋友可能赛场认识后,一年都不联系了,但下次考级又碰上了,还是很开心,一起玩,甚至还会对弈两盘。
👆《棋魂》截图
现在回想,长大后应该再没有那么开心的场合了。
Q:在学围棋的过程中,有什么印象很深刻的事吗?
有年内蒙围棋协会举办了一场中韩交流赛,可以选些孩子去韩国打比赛,但得交钱,类似现在的研学。
我也报名参加了,因为当时年龄已经不小了,所以我是自己去的,别的年龄小的队员还父母跟着去。
到了韩国后,我们都住在釜山寺里,韩国小朋友也住在那里。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靠英语单词可以勉强交流。
除了下棋比赛,还有各种活动,比如徒步、做手工等,中韩双方老师会对弈,彼此解读。
👆《请回答1988》截图
最后,我们还见了一个韩国职业棋手。
十几个孩子都围着他坐,每人前面一个棋盘,他一个人同时和我们每一个人下,并指点一些建议。
去韩国比赛这件事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时能走出内蒙,去国外和韩国孩子比赛还是很自豪的。而且我当时的年龄很合适,自立能力也有了提高,在那边还照顾了比我小的学员。
“同样是补课,
化学几乎满分,物理只考二十”
Q:除了围棋,你还上过别的课外班吗?
围棋学到初中我妈就给停了,理由是花时间太多,会影响我学习。
初中学习压力上来,我自己也有了紧迫感。虽然没了兴趣班,但补课班一直都在。
除了生物和地理,其他所有科目我全都上课外班:语文上过一段时间;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属于一直上;政治还上过一个带大家背诵的的班。
Q:你当时补课的效果如何?
同样是补课,高考化学几乎满分,物理只考了20分。
回想起来,课外班有用的一个前提是孩子得自己对学的东西感兴趣
👆《银河补习班》截图
比如初中时,我物理、化学一直学得不行。但初三我们突然换了一个化学老师,讲课特有意思,配合课外班,一年之内化学成绩就提上去了。
高中刚分班的时候,我化学成绩又不行了,但高二突然对化学又有了兴趣。当时我们高考二卷,可以自己选修有机化学还是结构化学。
老师力荐大家选修结构,这样只要背诵就可以拿分,但我太喜欢有机化学了,所以还是选修了有机化学。
虽然确实很难,但通过自学加课外班老师融会贯通地讲,很快就入门了。最后高考化学这门几乎拿了满分。
没有兴趣的就不行。
我上过一个政治补习班,带着背诵,其实上课的时候我都在摸鱼一段时间后,我妈发现完全没用,就只能退掉了。
👆《中国合伙人》截图
物理、数学补课也没能达到目的。
因为当时的高中物理老师刚毕业,不太有经验,所以我课上就没听明白,课下补也没什么用。补课只有周末能补,但平时在学校上课、做作业、问问题的时间,才占据学习的主体。
如果一个人在学校都没搞明白,光靠补课肯定是不行的。
数学也类似,我初高中衔接没做好,高中时解析几何难度一上来,学起来就特别吃力。
如果上课听不懂,课内基础太差,补课是补不回来的。
现在回过头复盘,当时怎么做可以让数学、物理成绩上去——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去抓基础,而不是去外面盲目补课。
应该先学课本,对学校上的课有概念。比如物理有实验题,应该先自己把这些掌握了,这些分就很容易拿到。拿到基础分再去精进。
高三我学到后来的时候,已经明白这点了,可惜还是太晚了。别人都高考冲刺了,我才开始钻研怎做物理实验。
数学也是同样道理,临近高考突然学明白了,想着再给我半年时间,我就能补上来了,可惜领悟太晚了。
“感觉身后有狼追着”
Q:你认为你父母达到“鸡娃”结果了吗?
说起来很遗憾,从小到大,我妈“鸡”我,投入时间和金钱最多的就是数学,可惜方向错了,没得到想要的结果。
但中学最后的领悟还是有意义的。
大学我报的专业叫“信息与计算科学”,以为是学计算机的,大学报到后发现是在“统计与数学学院”下面。
这次就明白该怎么学习了,虽然也很难,但没有一门挂科。
所以学习,肯定要找到对的方向使力才行。
👆图虫创意
Q:你怎么看待现在家长的鸡娃?
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鸡娃在所难免,因为资源的争夺太激烈了。
我大学刚毕业回过母校,当时的感觉就是“身后有狼追着”。
因为新的那批学生太强了!
他们学业分数更高,掌握了更多技能才艺,感觉我必须特别努力,才能不被他们超过。
鸡娃,我觉得是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和自愿的前提下,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
既然大环境如此,大家都卷,那我们也只能在自己接受的范围内,尽量做到最大努力。
你/你的孩子上过课外班吗?
你认为哪些课外班对你们有很大帮助?

在留言区聊聊吧~
受访者丨阿蕉
编辑丨
菠萝

题图丨《中国合伙人》电影截图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