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旅行的当下,反而有了对旅行包的渴望。
奇怪的是,当我拿到这只爱马仕 Haut à courroies 的时候,却没有立刻想到旅行。因为实物拥有更直接的触感,那些拉链和皮革、布料的衔接,让我想到几年前在爱马仕巴黎左岸店看到的那些正在出售中的工具。
我曾经记录过那一段巴黎的秋季旅行,你可以点击这里阅读
拍摄于爱马仕巴黎左岸店
这次我不是来给你种草包袋的,实际上有一个包袋背后的问题一直吸引着我:人们知道爱马仕的产品有多难得,社交网络中人们不遗余力地讨论那些迷人的包包,似乎每个人都知道爱马仕“一包袋,一工匠”的传统——却未必说得清这些包袋背后的故事。
在高度且精细的工业化时代,机器承担下了绝大多数的“制造”。生活中很多东西,我们都不清楚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看似“掌握”了高科技的现代人,或许连最基本的“工艺常识”都不再具备。
当其他品牌都在努力向你展示成品有多精美时,只有爱马仕还想让你知道,这些奢侈品到底是如何通过工匠的双手、和那些坚不可摧的工具制作出来的
爱马仕以工匠为主角,以制包工艺为贯穿的线索,为内部员工们制作了一本全新的电子书——HERMÈS LE CUIR(爱马仕皮革)。想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这本电子书里,找不到一张包袋的图片,只有爱马仕镜头下的制包工具与配件,散发着和奢侈品们同样诱人的光泽。
他们甚至为这些工具和配件拍摄了堪比任何一本时尚杂志九月刊的大片!
© Coppi Barbieri
每一道工序都被骄傲展示:

© Chris Payne
带着对爱马仕工匠工作台的想象,以及对那些昂贵又优雅的工具们的好奇,我们应该仔仔细细地研读这本电子书。

下面的内容或许有些长,但是绝对值得你收藏、记录——
我将尝试以手中这只 Haut a courroies 为例,以“爱马仕工匠们在制包时到底都用得上什么物件”为线索,为你解构爱马仕的制包工艺——当然啦,这完全不意味着阅读完以下 9 道工序,你就能做出一只爱马仕的包了。
而是说,回归物品的手工“制造”,探究有关手工“制造”的物件与过程,关注还在坚持手工“制造”的人、品牌与故事,是如今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去做的一件事。退一万步讲,你不能只知道什么样的包值钱,却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值钱吧!
除此之外,也请你不要错过这些工序之后的内容:有关工匠和工具的一切,可能会让你像我一样,突然想拥有一套爱马仕的工具。
总之,就算“工业化”不可逆转,但珍贵的“手工制造”永远值得尊敬。
工匠制皮包,皮革当然是所有用到的物件中不可撼动的主角,它也是爱马仕的核心。
爱马仕拥有十分庞大的皮革库,每个系列将会用到大概 40 种不同的皮革材质。工匠必须熟练掌握处理不同皮革材质技巧之间最细微的差异,才能适应设计师从一系列制作工艺中挑选出的最适宜的创作方式。
点击插画,听皮革摩擦
爱马仕皮革的一大特点是“全粒面”,也就是说皮革的表层状态是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它天然携带的褶皱、纹理与细孔并没有被人为处理掉。但这些绝非瑕疵,而是皮革的生命迹象。

对自然状态进行极致呈现,才能确保皮革随时间流逝会更具魅力。爱马仕明白,皮革是一种不会停止生长的材质,只有充分保留皮革的天性,它才能生长出独一无二的质感。
这种对皮革本身自然特质的尊重,是爱马仕不变的传统。1837 年在巴黎诞生之初的爱马仕是个马具制造商,不大的门店里工匠们不紧不慢地做着马具,钻研着皮革的个性。出品速度的确比其他店慢了些,但它更加舒适、安全与精良的特质令爱马仕逐渐收获了人们的信任。
20 世纪初汽车和海外旅行兴起,爱马仕开始涉足皮革制品领域。第一款 Haut à courroies 手袋,也就是开箱中的这一款,在当时是为马术骑手们设计的——它又大又硬朗,功能上正好装得下靴子和马鞍,外形上也很讨骑手们的欢心。
生皮从高品质农场到制革厂后,会经过一轮轮严格且细致的筛选,再被送到制革师手上,由他们最终去达成美学与功能的完美平衡。
点击插画,听颜料搅拌
皮革准备就绪后,该用染料给它们上色了。在这道工序里,丰富多彩的染料让我们看到,这个快要 200 岁的品牌一直有着前卫、大胆而热情的另一面
说到爱马仕,你首先会想到 logo 和包装盒上的橙色,但它并非是爱马仕最初的标志颜色。二战后由于资源紧缺,原先使用的仿猪皮的米白色卡纸难以获得,于是爱马仕大胆启用了当时大众接受度并不高的橙色卡纸,却意外确立了沿用至今的标志色。
1925 年,爱马仕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推出了经典颜色 rouge H,并成为首个为皮革染制丰富色彩的品牌。创立以来,爱马仕已经推出了近 2000 多种色彩,每一季还在坚持推出新色,绝不让人感到无聊。
更妙的是,皮革与色彩的结合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化学反应。有些颜色宛如“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与光线之下,会带来多样的观感。比如名声在外的“鸽灰色”和“大象灰”,完全做到了“一色如多色”,时而呈现出粉灰色观感,有时则更偏向珠光色。
但是在工作坊里,为皮革染色远比想象中困难。爱马仕有专门负责调色的工匠,他们会根据爱马仕的色彩盘,结合皮革的质地,调配出最适合每款皮革种类的独特色调和专属光泽。
在印染时,独家工艺让爱马仕的皮革从里到外染色均匀。染料中也常会添加一些植物原料,而因植物的生长环境、水分和气候都有变化,所以很多特殊颜色一经生产即为限量,无法再进行复刻了。
当工作台上摞起了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皮革,工匠们便知道是时候挑选
大小最合适的模具
进行切割了。

慢着!在那之前,还有一道“隐形”工序更为重要,那就是——审阅。
在强射光之下,工匠们把皮革平摊在工作台上,花上大把时间“解读皮革”。反复抚摸纹理,是为了找出大理石花纹与褶皱;不断拉抻皮革,用卡尺和铅笔圈出需要在切割时规避的地方;也要多次进行比对,将不同的皮革进行配对。一天下来,手指有血迹也是常事。
一些容易被理解的规则包括:切割位置应该居中,因为那里是皮革最为坚固的部分;边角料也不能浪费,可以被用作强化型内衬。
而这过程中最复杂也最核心的“内功”,是工匠们必须具备的 3D 立体视角。每一块皮革都是不同的,审阅的眼光也相异。而他们要在大脑内为每件皮革挑选它的最佳位置,有时只是看一眼,便知道它最终是能用在包的前面、背面还是翻盖等。
听起来有点“靠直觉”,但这其实是经过扎实训练和不断实际操作后所达到的纯熟自然的专业状态。
就像一位工匠所言:“我进行判断的标准可能很难和外人去解释,他们也会觉得我很厉害;其实不是,只因为这是我的专业。”
而进入切割环节,工匠们不仅要熟练使用各种各样的模具,还需具备极高的精准度。在一整块皮革上进行切割,就如同音乐领域的作曲一样——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否则就无法达成最终的和谐感。
切割之后,对皮革边缘的打磨最费工时,最依赖细节,也会用上最多的工具
点击插画,听刮刀打磨
首先会用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刮刀和钳子,让边缘的表面也平整光滑;然后是补色,工匠们需要用小刷子和调色盘将边缘染上和皮革一样的颜色,补色的层数由皮革的厚度和类型决定,少则两层,多时要补上十几遍。
接下来,要先用弯头热铁修饰染色后的边缘线条,顺便剔除多余的凝固染料;后用温度更高的平头热铁使边缘更平整,同时也加固颜色。再用砂纸轻轻打磨,并用蜜蜡加封。
但这还不是最后一步。工匠们通常还习惯在收尾时闭眼反复抚摸边缘,感受可能存在粗糙的部位,确保边缘最终如真丝般柔滑
一整套工序下来,看的人都要头晕了,但工匠们却时常乐在其中。因为能够打磨出“不像边缘的边缘”,考验的不仅是工匠的手艺,更是他们的耐心——如何达成他们心中对“完美品质”的标准,全在这一条条可能我们不常会注意的皮革边缘上。
对于所有包袋几乎都是手工缝制的爱马仕来说,独特的鞍形缝合工艺(saddle stitching)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要用到的物件也很有特色。
首先,要用手缝木夹将需要缝合的皮革固定住。手缝木夹从个头上来看是个大家伙,工匠们通常在缝线时用双腿将其固定。日积月累,手缝木夹会被磨合成与工匠形体最为契合的状态。
法国纺织的亚麻缝线要先上一层蜂蜡涂层,浸染芳香的同时更能固定缝线并延长寿命,再将线的两头都穿上直或弯形圆头针
缝合时,工匠需要先挑选好型号合适的锥子准确刺穿皮革留下孔位,再用其中一端的针头穿过孔眼,另一端也必须快速跟上穿过同一个孔眼。最后双手同时发力将线拉紧,再不断重复之前的步骤。
所有的缝制完成后,工匠还会用锤子轻轻敲打表面,使线与皮革更加贴合,也让表面更加平整光滑。
鞍形缝合是自爱马仕初期在制作马具时就开始使用的缝制方式,由创始人蒂埃利·爱马仕(Thierry Hermès)发明,沿用了快两百年。能够经受住马术运动中的剧烈磨损的鞍形缝合,厉害之处在于哪怕缝线中的一处断裂,也不会造成接线处的分离。
它让每一针之间的距离均等,更让整个走线干净、稳固且有力。而这样一种工序复杂、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缝合手艺,却是爱马仕工匠们的基本功
他们的手在缝制时上上下下,如灵活的小鸟极速盘旋,我的眼睛都要跟不上他们摆动的速度了。
每一个加入爱马仕的工匠,最先学会的两种制包工艺中,一个是切割,另一个就是拼装。
拼装最考究工匠对包袋的整体把握。如何驯服皮革材质、转变其形态,都需要长期训练来获得技巧。用 Kelly 手袋举例,工匠经过 15 到 20 个小时的缝合之后,需要粘合并组装 36 块皮革和各类所需的金属配件。从筛选、染色、审阅、切割、打磨再到缝合,之前的每一个环节相互关联,并最终决定了“拼装”这一步是否会成功。
将原本分散、平面化的各个部位变成一件独立、完整、立体的包,需要工匠对包袋的构造有深入的了解,甚至是独特的理解。
将已经缝制好的手袋进行内外层翻转也是一项棘手的任务,手部动作必须灵巧,否则会在皮革表层留下痕迹。
包袋手柄的固定和曲线弧度的雕刻也很有难度,少一点细致,就会错失包袋的平衡之美。
爱马仕艺术总监 Pierre Alexis Dumas 说过这样一句话:“皮革是与现实的对抗。”在拼装的过程中,虽然要借助不同的工具,但工匠的手则是最为关键的指挥者——手要去驯服皮革,让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的皮革和谐共处。
如果皮革是制包工艺中当之无愧的主角,那么五金件就是戏份毫不逊色的配角。因为爱马仕的银器匠们,是揣着做珠宝的态度,来制作包袋上所需的五金扣件的。
为了能将金属最终变为美丽的饰物,工匠们戴着双层放大镜,手里变换着只有他们自己能看出型号区别的工具。对着金属进行反复敲打、精雕细刻、拉长延伸、加热烘培又浸入冷水,最后加以磨光——像对待初恋那般无微不至,直至成果满意为止
无论是 Birkin、Kelly 还是开箱的这款 Haut à courroies,都保留了经典的银挂锁搭配旋转扣——在爱马仕最早制作行李袋时,出于对旅行期间的包袋安全考量,挂锁是必不可少的部件。
如今,没多少人会真的将包袋上锁,质感满级的挂锁就成为了爱马仕品质的经典象征。而让挂锁成为装饰物的,正是爱马仕自己革命性的对拉链的使用。
点击插画,听扣件滑动
Verrou 手袋独有的银制扣件是以马厩门闩为灵感设计出来的,由 25 个配件巧妙组装而成。轻轻滑动,便可听到一声轻柔的“咔哒”。
印象深刻的是在纪录片《匠心》(Hearts and Craft)中,一位受访的银器匠是聋哑人。他从 16 岁开始做珠宝,最终成为了一名爱马仕的工匠。
“如果一个实习生来见我,我会对他说我是个聋子,而你年轻又看得见,但我依然想教你,这是真正的交流、真正的喜悦。”
点击插画,听铁锤敲打
在每一个爱马仕工作坊,铁锤与皮革相撞所发出的深沉音律总是此起彼伏——这大概率是制包流程进入末期,工匠们开始打磨和塑造包袋的廓形了。
就算你分不清皮革的种类,叫不上颜色的名字,你也总对包的廓形有所喜好。
爱马仕的设计师在图纸上将天马行空的妙想与以功能为本的慎思结合起来,才诞生出那些经典、优雅、耐看到似乎永不会过时的包袋设计。
但是,如果没有工匠们的巧手将其塑造成“皮革的现实”,也就全部都没有意义。
每一道压痕,每一处凹痕,都不仅简单体现着“手艺”。工匠们将自己对包袋设计、时尚风格、甚至是品牌文化的理解,践行到手与皮革的较量之中。换句话说,工匠在其中不知不觉融入了自己的审美
因此,即使将数个相同款型的手袋并排放置,它们也不尽相同。工匠们可以一眼认出自己的作品,仿佛认出老朋友那样简单——几十个小时的彼此磨合,他们早与包袋建立了最亲密的关系。
塑造廓形的过程,同样也是工匠测试成品耐受极限的过程,因为一些不能被轻易察觉的细微偏差和最小失误可能会颠覆一切。
一旦廓形形成,之前所有使用过的技术痕迹则会完全消失。你不再能感受到切割、剪裁、缝合与拼装,而是直接与一个完整的工艺品产生交集——廓形赋予包袋灵魂,工匠就是塑造灵魂的那些人。
工匠们在工作满一年后,获得属于自己的印记——一枚个性化印章,这是他们工作台上一个最特别、也最令人骄傲的存在。
在从头到尾做完一个包袋之后,工匠会在包袋的某个角落加盖上自己的印章——宛如一个签名。
首先,这个签名代表工匠承诺为自己的作品负责。如果包袋需要修补维护,理论上品牌可以帮你找到制作它的工匠来维修它。
更多的,它是一种连结。对于工匠来说,制作一个包袋便是创造一个故事。工匠们会想象着在这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即将有一个人会拥有这个包袋。
如同一位工匠在纪录片里所说——“(它)蕴含着我们的缝制,还有我们的灵魂。” 通过一个个包袋,工匠们奉上的不仅是他们的手艺,还是时间流淌之下所积累的爱之感性。
因为这个徽标的存在,这个包袋在属于使用者的同时,也会永远“属于”制作了它的那个工匠——这是一份共享的幸福。
除了最近刚刚制成的这本电子书,爱马仕对于工匠与工具的偏爱无处不在。随便翻一翻奢侈品牌们的社交网络账号,就能看出爱马仕的骄傲与珍视
在爱马仕的 IG 账号中,除了当季时尚大片、新品硬照、秀场瞬间等其他品牌都会有的内容,工匠和工具的出镜率高得惊人。
看一看爱马仕工匠们的工作台,你梦中的包袋就在这里诞生:
不请代言人的爱马仕,可能是把偏爱都给了它的工匠:
碰上了不太想露脸的工匠?没关系,我们有的是办法:
要体现工匠们的技艺有多精湛,手部特写绝不能少:
把各个型号的工具摆在一起,真的非常强迫症友好:
还会特意为工具们拍摄“时尚大片”,如今哪个品牌会这样做?
为了制作可爱小动画,还专门捏出了迷你版工作台:
2011 年,爱马仕专门拍摄了纪录片《匠心》(Hearts and Craft),采访了不同岗位的工匠们,呈现他们工作的日常:
工匠们也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工匠们常说“我们的工作很美好”“处理皮革就像作曲”“要像对待初恋一样对待制包”这样浪漫的话。虽然心知肚明这是品牌自己去做的纪录片,但还是被工匠们对这份工作的爱意感染到了。
本以为工匠的工作内容是枯燥的,但这其实是外行人的一种无根据的揣测——真正的匠人,会享受每一刻的“创造乐趣”
如今,在爱马仕所聘用的 15,000 多名员工之中,工匠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这个数字本身就能看出工匠之于爱马仕的意义与重量。
爱马仕在法国一共设立了 55 个工坊,并直接拥有其中的 43 家。工匠们拥有自然采光充足的工作间,具有最佳工效学的工作台和花园般的休息区。在明亮、开阔且舒适惬意的环境中,践行着工匠的本职——就算外面的工厂流水线一天比一天快,这里的“慢工出细活”仍然有它不可被取代的价值
这些工坊还有另一层重要含义,即推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本地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同时发扬地域独有的手工传统,最终建立动态、互通的区域工坊群组。
通过将“手工制作”与“在地生产”连接在一起,爱马仕用一种区域可持续的“生态思维”去应对当下时尚产业的危机。归根结底,遵循着“工业化思维”而得来的“可持续成果”,并不值得我们为它的成效感到过分乐观。
爱马仕在弗朗什孔泰大区开设的第三家工坊,
旗下已囊括 560 名工匠
2019 年 6 月落成的 Fitilieu 工坊,
致力于设立培训残疾人士试点计划
这些工坊同时还是皮具学校。学校采取辅导制模式,每一位实习工匠都被分配了专属导师。教法上充分调动五感——要仔细观察工具的形态和使用姿势,要听懂压珠锥敲击金属板的韵律,要摸透珍珠式镶嵌的触感......而真正的技术与机密,基本都由口头传授的
实操后,工匠们要从学习制作大名鼎鼎的 Kelly 手袋开始。不是因为它最好学,恰恰相反,制作一只 Kelly 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量是最多的。如果可以掌握它的制作工艺,那么其他包款也就基本不在话下了。
在 2010 年创立的 petit h 部门,是爱马仕对于工匠魅力的进一步探索,让工坊里制包时产生的边角料成为了主角
工匠们和艺术家合作,充分发挥创意与想象力,制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值得被称为“作品”的手工成果。
另一个更加年轻的项目是 Manufacto 体验营。2016 年,爱马仕企业基金会、法国工匠协会(Compagnons du Devoir)及卡蒙多学院(École Camondo)联合创立了 Manufacto 体验营,以小学生及中学生为对象,让孩子们去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了解它的价值。
亲手制作出一件完整物件的感觉,会比预料中还要令人兴奋。这也是一种更直接的了解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将近 200 年的坚持,还是正在发生的创新,抑或是一定会延续到未来的工艺与匠心......对工匠与工具的珍爱,仿佛是爱马仕不会改变的一件事。
也正因为在这件事上做到了极致,爱马仕才会成为一种无法被取代也无法被超越的存在。☁️
撰文、编辑:玛鲨  插画:tt
爱马仕 Haut à courroies 摄影:Andy
设计:Andy  监制:乌云
 THONET S32 悬臂椅和 GUBI 甲壳虫椅均来自 Cabana 家具店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很高兴认识你,以下都是我喜欢的
如果你也感兴趣,试试关注乌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