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
这里是第59期
重庆发布·晚安重庆
这个夜晚
让我们治愈你的耳朵
我起身
重新在过路黄的花朵中
辨认那些轻盈而美妙的光线
——摘自李元胜《借得此身无归意》
李元胜在卧龙潭考察。受访者供图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著名诗人李元胜
坚持田野考察20余年
他的博物旅行笔记系列新书
《借得此身无归意》
便是由他在金佛山、四姑娘山
缙云山、四面山的几篇考察笔记构成
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系列新书《借得此身无归意》。受访者供图
亲历和实景写作的方式
容纳了更多现场细节
动植物奇妙的故事
和景象充满了美感和生命听力量

今晚,我们跟着李元胜
一起阅读缙云山、认识黛湖
感受自然之美
清晨的黛湖。李元胜 摄
《借得此身无归意》
——徒步缙云山(节选)
作者/李元胜
阅读缙云山,或者说以物种考察为目的的缙云山徒步,我是从黛湖区域开始的。
这是此山一个相对来说水系完整的溪谷,雨水被树林及落叶层吸收后,慢慢渗进岩层,这个过程经过近乎完美的自然过滤,再从不同岩层的接触面往外涌,形成众多的泉眼。
20世纪30年代,这个溪谷被筑坝截流,才有了黛湖。黛湖的下游,还有两个湖体。三个湖共同组成了一个波光滟滟的生态系统。
围绕着黛湖,从2000年开始,我有十多次不同时代段落里的徒步,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7年的4次黛湖区域徒步,算是一个阅读缙云山、认识黛湖的递进过程。最初的两次,是想溯溪而上,记录500米左右落差环境中的物种变化。但湖边小道有时很快就拐进了松林,有时又进了寺院,线路越走越糊涂,来回走了好多回头路。好在环境好、蜻蜓多,体验感还是挺好。
长裳帛蚁蛉。李元胜 摄
2006年秋天,完整地走了一次黛湖区域,是从绍龙观往上,经翠月湖再到黛湖,终点是翠月湖的上游水源。
那是记忆中最完美的黛湖了,湖水如黛玉,浅水处有水草蹿出水面,深水处浮着蓝天和白云,我竟然看得中断了记录纷飞的蜻蜓,坐在湖边发了好久的呆。感觉这湖虽小,却有灵性,一如缙云山之眼,和我们一样,也看蓝天,也看白云,有时,还隔着水草眯着眼睛看蜻蜓飞舞。
大卫绢蛱碟。李元胜 摄
由于有黛湖的关照,蜻蜓也显得比其他地方自在,并不怎么怕人。我毫不费劲地观察到好几种蜻蜓:锥腹蜻、黄翅蜻、红蜻、白尾灰蜻、异色灰蜻、玉带蜻和华斜痣蜻。其中的玉带蜻是这个区域最显眼最稳定的存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每到黛湖必能看见。雄性的玉带蜻,黑色腹部的第二节至第四节为白色。所以,只要看见一只蜻蜓拖着白点在空中穿梭,那就是它了。体型稍大的华斜痣蜻还是有些警惕,我是第二次在野外碰到,特别想拍。它飞两圈,停一次,很有规律,可惜从不落在离我近的地方。
那次徒步的最后段落,在过膝的草丛里,还见到了难得的景象:足足有20多只苎麻珍蝶,在很小的范围内起起落落,享受着秋天的阳光,像一些忽然有了呼吸的金箔,耀眼而灵动。
苎麻珍蝶。李元胜 摄
李元胜
诗人,博物旅行家,曾获鲁迅文学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诗集《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广受读者喜爱。
2000年开始,他以自然物种为重点进行独立田野考察,足迹遍及全国。已出版《昆虫之美》(博物随笔系列,已出3册)、《旷野的诗意》等(博物旅行笔记系列,已出3册)、《与万物同行》《亲爱的虫虫》等。
黄尖襟粉蝶。李元胜 摄
李元胜说
“对我而言,这是最好的生活
以自己的脚步丈量未知,
享受和奇异物种的相遇”
趁着暑假
带着小朋友一起去

感受奇妙自然、旷美山野吧

END
小布丁温馨提醒

7月9日起
去缙云山景区看日出要预约了!
请大家合理安排出游、错峰出行
视频:布·视觉/龚浩月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晚安,好梦
大家都在看

源:重庆发布
本期策划:许琳珮 李聪冲
主播:蔡凌涛(实习)
编辑:许琳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