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08,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这不是一个和平年代,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记者丨 陶凤
10月16日,雷军一句“别着急,这次产品很很很强”登上微博热搜。
16日上午,高通官宣2023骁龙峰会将于10月25日-26日举办。按照以往惯例,小米14大概率会在高通发布会之前开启预热,于是有了以上的回复,“米粉”们马不停蹄找雷军催更。毕竟小米这次要“开大”了,除了小米14系列,即将发布的自研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也备受关注。
不过,也有网友对小米近年来的品牌定位和产品质量存疑。他们认为小米如今是低价的代表,性价比不如从前,且产品质量一般,与雷军曾多次承诺的产品质量保证相悖。
过去三年,高端战略一直是小米发展的重中之重。所谓高端,内部看是转型之战,外部看是生死之战。中国手机厂商在经历各种各样的被迫成长,这样的成长是小米这几年最痛苦、最艰难甚至最不被看好的成长。
2023年6月,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被指控非法向国外转移资金、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印度执法局曾扣押小米555.1亿卢比资金,约合人民币48.2亿元,这几乎相当于小米2022年经调整净利润的56.7%。
从2022年开始,小米在印度市场就开始走“下坡路”。一方面,小米自2014年进军印度后,在2017年便成为印度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另一方面,近年来小米在印度的地位有所下滑,加上当下来自政策层面的风险,小米出海战略逐渐陷入僵局。
不过,从小米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中似显示,小米似乎已经走过了至暗时刻。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674亿元,环比增长13%,经调整净利润51亿元,同比大增147%,为2021年Q4以来单季度最高利润表现,远超市场预期。截至2023年上半年,小米经调整净利润84亿元,已接近2022年全年经调整净利润水平。
据Canalys数据,二季度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连续12个季度稳居前三,市占率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达12.9%,整体出货量为3290万台,业务收入环比提升4.6%至人民币366亿元,毛利率为13.3%创历史新高,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据Canalys数据,在国际市场中,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全球51个市场排名前三,在61个市场排名前五, Q2小米在欧洲和中东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均提升至第二,继续保持国际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1
1
六家国有大行中,不良率最低的银行是邮储银行。
记者丨 宋亦桐
A股上市银行2023年三季报披露季收官,国有大行“成绩单”悉数亮相。随着10月30日中国银行披露业绩情况,六家国有行三季报出齐,从盈利指标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实现归母净利合计1.05万亿元,日赚38.5亿元,经营业绩整体向好,不良率齐齐下降,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受LPR下调、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六家国有大行前三季度净息差均有所下降,面临不小挑战。
净利增长、营收分化
国有大行前三季度“成绩单”亮相。10月30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家国有大行三季报出齐,从盈利能力来看,前三季度,六家国有大行实现归母净利合计1.05万亿元,日赚38.5亿元。
六家国有大行中,归母净利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实现归母净利2686.73亿元、2554.54亿元、2073.56亿元、1748.58亿元、756.55亿元、691.66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速方面,农业银行排名首位,该行归母净利相较上年同期增长4.97%,建设银行位居第二,具体来看,该行归母净利相较上年同期增长3.11%。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归母净利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45%、1.88%、1.56%、0.79%。
整体来看,六家国有大行经营业绩整体向好,盈利能力保持稳健增长。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营收的分化不一。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别实现营收6512.68 亿元、5884.4亿元、5333.58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55%、1.27%、0.54%。
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则分别实现营收4706.26亿元、2601.22亿元、1988.89亿元,增速分别同比增长7.05%、1.24%、1.66%。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看来,前三季度,部分国有大行营收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和市场波动,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影响,但整体看,在目前复杂经营环境下,银行保持盈利,资产质量平稳,足以反映国内银行经营韧性与稳健性。
多因素影响净息差下行
近年来,监管引导银行降低融资成本,让利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银行净息差(即“净利息收益率”)收窄态势明显,今年三季度,国有大行净息差仍面临不小压力。
截至三季度末,建设银行利息净收入4684.2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05%。净利息收益率为 1.75%,净利差为1.55%,较上年同期均下降30个基点,该行称,主要受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以及市场利率低位运行的影响。
截至三季度末,交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30%,同比下降20个基点。谈及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下降的缘由,交通银行称,一是资产端,受LPR下调后重定价周期持续、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面临一定增长压力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较多。二是负债端,企业资金活化不足,叠加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零售客户储蓄倾向提升,人民币存款整体延续定期化趋势,同时受境外加息影响,外币负债成本上行,带动整体负债成本率同比上升。 
农业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净息差也均出现下滑,具体来看,截至三季度末,上述三家大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1.62%、1.67%、2.05%、1.64%,分别同比减少34个基点、31个基点、18个基点、13个基点。
在业绩说明会上,也有银行高管对息差走势进行了展望。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该行2023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在LPR下调、存量按揭利率下调以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今年银行的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预计明年降幅趋缓。随着各类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经济稳中向好,预计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率均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边际改善。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来延缓息差缩窄压力、稳定收益水平,在当前仍有必要性。
不良率齐降、资产质量稳健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风控线”,在加快推进智能风控建设、加大核销的处置力度下,六家国有大行不良率均出现下降,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六家国有大行中,不良率最低的银行是邮储银行,在持续完善“全面、全程、全员”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智能风控建设的背景下,截至三季度末,该行不良率为0.81%,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不良率为1.3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截至三季度末不良率分别为1.27%、1.32%、1.35%、1.36%,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0.02个百分点、0.02个百分点。
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国有大行持续增厚拨备。截至三季度末,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304.12%,比上年末上升1.52个百分点;建设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43.31%,较上年末上升1.78个百分点。
同样,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也选择增厚拨备严防风险。交通银行拨备覆盖率198.91%,较上年末上升18.23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95.18%,较上年末上升6.45个百分点。
银行经营状况与实体经济表现相关性强。周茂华进一步指出,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宏观政策支持,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银行整体将保持盈利,加之国内银行不断提升经营效率,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银行资产质量将继续保持稳健。

编辑丨杨博  
图片丨壹图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