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我们一起航行
十三邀》S07E06 许知远×徐京坤
制片人手记
《十三邀》这期不仅是在讲徐京坤船长,还在讲更多的人;它与其说是在讲一个人的冒险故事,不如说是在讲一个人出发之前,他遇到的那些人和事。
当徐京坤从山东平度的小山村只身一人来到青岛,想要实现航海梦的时候,最开始住在医院注射室,餐馆老板高军收留了他。
当徐京坤实在找不到船,眼看希望就要破灭,是高军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找到了一条报废的破船,才有了后来的故事。找船这件事,高军从来没有跟徐京坤说过。
徐京坤的发小猴子,在老家种葡萄,徐京坤修船需要帮忙的时候,他总是放下农活,来帮他,船修好了,猴子送他出海,哭着大喊“京坤加油”。
修船的时候,没有地方住,船厂附近村子有位大爷,腾出了自家一间屋子给他,房租随意,让徐京坤有了落脚之处。
二十年后,我们找到了大爷,他从家里挂钟拿出两张珍藏的剪报,一张是报道杨利伟航天成功,一张是报道徐京坤环中国海成功。
这些人和事,让我做片子的时候,时不时想起自己刚步入社会的那个夏天。
所以,这篇文章,讲的不是这期节目,我想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2003年8月,差不多20年前,我大三暑假,从陕西关中一个小镇来北京实习,第一次到一个这么巨大的城市。
还好不是举目无亲,在京的堂哥一家帮了大忙,实习的地方是中国最大的媒体机构,是堂哥爱人的前同事帮忙联系的,给了一个暑假,三个月的实习期。
但刚到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坏掉了,取不出来钱,那里面有下一年的学费4000块,也是我在北京可以预支的生活费,那时候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钱只有银行卡可以放。
北京的房租好贵啊,一个单间一个月500块,现在看觉得好便宜,当时可将近一个三线城市的10倍了。房租只交了一个月,下个月怎么办?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小,不求助,也不愿意再问家里再要钱。
最尴尬的一次,是跟编导出去拍摄,很远,人家开自己的车,拍完特别晚,编导说“要不你自己坐公交回去吧”。可是我没有两块钱车费,我死撑着说:“不行,我不认识路,你得送我回单位。”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还好,交通解决了。还是我堂哥,借了我一辆自行车,很破旧,后来这辆车被偷了。我现在都记得,车钥匙上挂的是一只黄绿色丝线编织的小乌龟,那只小乌龟陪了我很久。
然后我发现,实习的单位管饭,一天三顿,早中晚都有。假如每天都让自己忙活起来,是有理由三顿都蹭的。于是我开始什么活都干,谁的忙都帮,没多久,就得了一个外号“移动小秘书”。
忙起来果然好,8月底,开始做国庆节目策划,我骑着小自行车,在北京城穿来穿去,联系选题。有一天回来赶上下雨,淋得湿漉漉的,跟制片人汇报,完了他突然叫住我说:“我会给你开实习证明,以后一个月给你发500块实习费。”
我就“嗯”了一声,摁住激动,转身就跑,过半天,抹了抹额头雨水,才回过神,是因为头发淋湿了么?我看到他眼神里的感动。
房租解决了!
不止房租,那可是中国最大的媒体机构,一个实习证明,可能就代表着一份工作,那个时候,一个组差不多有十个实习生,都没有钱和实习证明可拿,都是奔着学习来的,而我竟然成了“名利双收”的那一个。
好事接连而来。8月15 中秋节,秘书张敏珍送我一盒月饼,还有一笔额外过节费,150块。这150块很有用的,作为一个创作型机构,记者导演们都是中午下午才来,偶尔早来一位,在食堂碰见蹭早饭的我,都会奇怪的问一句:“你怎么来这么早啊?”为了那小小的自尊,我也需要偶尔自己买早饭,故意到得晚一点呢。
业务学习也开始了,那时候,盗版碟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卖碟的来了,大家都会去挑,我就只看。有一次挑选的时候,一位导演随手扔两张碟给我说:“这两张送给你,是经典,好好看。”其中一张是《美国往事》。
我的确好好看了,三个小时的电影,每个镜头几秒,中景,近景,怎么接的,都在一个小本本上记下来,琢磨。开始慢慢有了故事、镜头、场景、段落的概念,这是我导演入门的开始。
帮我最大忙的是一位杨姓导演,我们都叫她杨姐姐,一位幽默至极的人儿。因为当时播出的节目都要整理文稿,原本她是可以安排我做的,“移动小秘书”嘛。她问我:“一共多少期要做”?我数了下,“12期”,她掏出钱包,刷刷刷,数了12张递过来:“你来帮我做吧,我付钱。”
她又神神秘秘的说:“你以后不许叫我杨姐姐啊。”“啊!为啥?”“你得叫我姐姐,这样我就和其她的姐姐不一样了,才会更亲,嘿嘿嘿。”
我有钱买更多的碟学习了。
那时候采访需要做场记,秘书负责找速记公司,有时候对方接不过来,我问秘书没人的时候我来做,速记费给我行不行?就这样,我偶尔能接到活,等晚上下班后,一个人在办公室做,我不想再动用我的4000块了。
就在其中一次,碰到了我一生的恩师,当时的主编,他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回来了,看到我在那里埋头苦记。我被发现很不好意思,他看着我的眼睛说:“你记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想来这里,你随时都能来。”
写到这里,我流泪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在中国最大的传媒机构获得了一个更长的实习期,甚至工作的机会。
11月到了,我去单位对面的军人服务社买了一床棉被,冬天要来了。
看看,那短短的一个夏天,我都得到了什么。
介绍我实习的人叫鹿敏,鹿敏姐,将近退休,还在拍片。
解决我房租的制片人叫陈真,请他原谅,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懂,转头就跑,谢谢都不会说。
送我碟的是傅健老师,已经退休了,到老也可爱的老头儿。
姐姐,豪掷一千二给我,后来还教我做菜的人叫杨云苏,纪录片导演,作家,微博名叫“故园风雨前”,去看看,她好玩极了。
跟我说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回来的人叫李伦,他是《十三邀》的创办人。我不需要回来,因为从来没有离开。
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一路狂奔的我,今天早上6点钟开始敲下这些回忆,随着那些瞬间一个个浮起,我一会扬起嘴角,一会又抹抹眼泪。那个夏天,那些温暖的,小小的善意,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推着我走到了今天,唯有感谢。
我想我们在开始自己人生的时候,那个梦想的起点,总有一些普通又平凡的朋友,在帮助我们前行。仔细想想,一定有,很希望能听听你的故事。也请相信,即便身处黑暗无垠的大海,前方一定有陆地。
这一季的《十三邀》,在保留原有色彩的同时,还想能带来一些温暖与力量。这是我们的一些期待,希望你能够喜欢。
——《十三邀》第七季制片人徐婵娟
指南针是古时航海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评论区分享你和你的朋友们,我们将选出一位,送出辨识方向的工具指南针。
版权声明:《十三邀》为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