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国家,养不好狗太正常了。
我一直在养猫,如果月入不足1000的话,它很有可能在每个沮丧的日子里,难捱的日子里,成为率先被舍弃的「负担」。
绝对的爱心与道德在人的生存权之前恐怕是经不起推敲的,就连指责都是慷自己之慨。
「狗事」是中国网络上的「月经贴」了,打我二十年前上天涯社区就开始吵得一塌糊涂。
有共识吗?有进步吗?有标准吗?
妹有啊!
恐怕只留下了立法与公共,这两尚能理性讨论的区域。一个是行为标准,一个社会成本。
全部没有推进。
说明什么?
「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国家,「狗事」的优先级实在不够。
搞笑的是,大家线上夹枪带棒,执法部门线下真刀实干,一轮互动下来,一个月够了。
与其说治理「狗事」,不如说是给热搜降温。
有时候看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奇奇怪怪的法律,譬如「动物平权」,就会感慨——对社会肌理的关注已经到这个程度了吗?
有些看上去极端的环保、动保人士在他们那显得特别合理,在我们这就显得——你是不是很闲?
我们这对「狗事」的讨论,大抵出发点是基于自我的生活认知,养过狗、被狗咬过,月入5000、月入不足1000,观点完全不同,岂能有共识?
缺乏的是,超脱生活经验,从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和动物伦理界别等角度,进行有质地、有分量的发声,并且能够影响到公共决策。
可每每「狗事」降临,就沦为人的互相攻讦,而不是成为推动公共政策出台的契机。大概就是如上面所说的,基于讨论的碎片化及时效性,分散且热闹,只不过是「民间的嘈杂」。
我发现,当熊孩子被热议时,高铁会推出「静音车厢」,会让列车员做到提醒义务,这是对网络热搜的「良性回应」。
可你有没有想过,能坐高铁的已然是少数人了,是被筛选出来的人,他们面临的困扰很容易被倾听,被解决。坐绿皮车的,那就各安天命吧。我们这里非常擅长如何服务相对少数的群体。
「狗事」就不同了,无差别发生在各种人群中,一万块的杜宾和路边捡的土狗,都有可能冲向你,撕咬你,这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那就甭指望彻底解决了,只能多花点钱。有人说,恶狗背后都是坏主人,那就多让自己处在文明的生活环境中,洋溢在身边的都是高素质人群。
难道要等社会进步吗?且等着吧。可行的办法就是多挣钱嘛,你看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解法是不是大多如此?
反观用户平均收入相对不足的虎扑社区,对狗喊打喊杀的声音最大,甚至不少扬言要去线下扑杀的,因为他们面对社会问题只剩逞强好勇的口水了。
思考题:你是哪派的?
你还可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