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是那无数有着相同抱负的人。
每一个人的曾经辛酸,皆是新征程的前奏,
有梦之人,请忍耐这竹笋钻土时的痛苦。
--笔者寄语
      2018年夏,济南。一个刚从警校毕业的少年拖着行李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少年也不知未来等待他的是如何。和绝大多数警校研究生不同,他没有选择联考回家,而是选择来到这座省会城市,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说选择,当初觉得理所应当,现在看来,已是难得之资格,有的权利是母校给的,是客观环境给的,但终归是曾经的努力给的。
       放到现在,可能多数研究生会觉得,公安院校硕士毕业能成为一名本科院校的高校教师已经是很不错。但在当年,很多警察类和政法类院校还是很缺公安技术、公安学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的,所以,只要不是特别挑剔,毕业去院校的机会还是不少的。
       来到单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上课。短短两个月,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既突然又惊喜,从课桌到讲台,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那一刻,少年知道,再也没有敬爱的导师挡在前面为自己遮风挡雨,也没有师兄弟们在旁边给予最大的精神支持,万事靠自己,这就是工作,是现实。
       所幸教授的课程,在校期间学过。所以,备课倒没那么困难。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讲授的内容往往不足以支撑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于是我绞尽脑汁,放慢语速、增加互动、讲讲案例,和这些年龄相差不大的追梦人们,慢慢打成一片。这半年,是菜鸟迅速成长的半年。
       第二年,以为会松一口气,接到的是另外两门新课,压力随之而来。为此,初出茅庐的我学会了查阅文献、引经据典、请教前辈,压力越大,进步越快。随着暑假的到来,少年有惊无险地承担完两门新课的教授和阅卷任务。期间,还参加了高考咨询会,借此对各个学院和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望这一整个学年,蜕变让人欢喜,独当一面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2019年夏,当以为可以好好享受近两个月的假期时。任务来了,接到了单位的实习带队通知。无奈,只得收拾行李,带领学生踏上征途。所幸,实习单位的领导对老师和学生们非常热情和宽容,带队工作收获颇丰。
       带队归来,回想一年前的青涩和尴尬,看如今,少年已是万事驾轻就熟,夸夸其谈,俨然越来越“像”高校教师了。忘记说了,我虽是教师岗位,但仍承担坐班的任务,担任中队长一职。
      2020年夏,随着教过的学生陆续毕业,有人考取选调生,有人考取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有人考进体制内,也有学生追逐我的脚步,和两年前的我一样,成为一名警校研究生,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师弟。那个夏天,少年是高兴的,像是看到自己播种的庄稼成熟了,但喜悦之余,忽地感觉自己和学生之间又有何差距呢?学生毕业后,也是硕士研究生,水平自然不比自己差。当初,来高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教书育人固然是一名教师最自豪的事情,可是除去教课,其他的诸如科研,职称呢?想到这,联系高校对学历的要求,毅然决定继续求学。
      考博对很多人来说,很遥远,但是对现在的师弟师妹来说,又势在必行。怀着当初对警校的渴望,公安大学成为了我的不二选择。说干就干,请教同学师哥师姐,积极备考。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我和学校内备考的大三学生无异,一起坐在广场的座椅上,大声背诵专业课知识。深夜里,那个少年挑灯夜战,仔细研究着博导们的每篇论文,这一年,是身份在教师、学生之间反复切换的一年,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一年。
       2021年5月,不知不觉,博士招生考试时间到了,战战兢兢来到北京,心里异常紧张。不怕大家笑话,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首都,就连当年考研复试,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三场考试, 全是奋笔疾书,走出考场那一刻,觉得好像扒了一层皮。真的太累了,不知是否还有勇气再来一年。
     在焦急的等待中,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复试,成为了一名公安大学准博士。说实话,我也不敢相信这一切,出结果那天,比我更激动的,是少年的父母。父母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能考上博士,这在老家来说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何况还是在这小小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博士。从小把我抚养长大的姥姥也非常兴奋,但我并不是她带大的第一个博士。早在五六年前,姥姥的大孙子就已经硕博连读毕业了,从上大学到考研再到考博,表哥一直是少年的领路人。
      2021年夏。暂时告别了工作了三年的学校,回想这三年,虽然嘴上唠叨着一些不如意,但对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仍心怀感激。在这里,我学会了讲课,学会了和同学交朋友,学会了做人做事,这所学校给我带来的远不止这些,也许几年后读完博后还会回到这里,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这三年,对少年来说,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读博好吗?好。读博苦吗?真的苦。但是,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不会,一定不会。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正在考研、考博、考公、考证的人。当你对现状不满时,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回首往昔,你一定不会抱怨苦难,因为痛苦之时,永远是因处生长之时。
2022年,夏,济南。
图片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官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