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体运行论》观测木星冲日实例
                           ——《天体运行论》研学心得之四
笔者系列撰文探析《天体运行论》的观测实例,提出了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并非是对《天体运行论》的作者不恭,而只是为了能理解到位。诚然,《天体运行论》讨论地球绕太阳转的常识问题,彻底否定了统治西方天文学史长达1300年的托勒密“地心说”,不能不说是西方天文学的巨大进步和贡献。更令笔者敬佩的还是作者超强的非凡人可及的观测能力!
        这个表里的数据极为重要,因为没有它,就不可能获得行星一次视差运转(会合周期)所需时间、行星年行度、行星日行度和行星年自行度等等对行星运行规律研究的数据。
      有关行星运行规律的常数如会合周期、行度等,在古代中国诸多的天文志等文献中也并不缺项,甚至西汉马王堆墓葬中还有《五星占》与《五星行度表》。《五星占》用整幅丝帛抄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经考证,《五星占》所记载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大了0.48日,误差只有万分之几;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378.09日只小了约1.09日;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只大0.54年,其精确度令人惊讶。帛书中还谈到金星的会合周期“五出,为日八岁,而复与营室晨出东方”,意即金星的5个会合周期刚好等于8年。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立翁的《大众天文学》说:“8年的周期已经算是相当准确的了,事实上金星的5个会合周期是8年减去210小时。”(《马王堆出土国宝五星占》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笔名访古湖湘))
        据说,对于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文献,国内有些学者说是封建迷信没有价值,对于《五星行度表》,国外有些学者认为不可能,因为那时没有精密观测仪器;对于这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前433年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星宿星图就完整的记载了28颗距星的名称,其北斗十字架指向的“毕心张危”四仲中星的天年代至少是距今5300年前的分至点天象,《黄帝内经》有“房昴为纬、虚张为经”的中星记载,《尧典》有“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中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的记载(有同时期考古遗址、古观象台的发现),这些都说明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二十八宿天文观测度量体系,这样的体系采取365.25圆周分度(日行1度、月行十三度有奇、与天同步)、28颗距星基准,精确到0.9856度,加上传统天文史官的日夜值守,弄清楚五星行度,何难之有?这种以距星为基准的方法,哥白尼不是也采用了吗(始终以白羊娄宿一为基准)?遗憾的是所谓十二宫30度分界除娄宿一之外再无明确的距星可用作基准度量,没有仪器能行吗?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主题,说说这个观测数据表吧!
     哥白尼根据这个表里的数据。计算出的具体行度数据附后。
     今人读起这个数据表来很是轻松,但是一旦你进入实际观测的历史场景,你觉得你有能力在879年之内,完成必须的最低次数的(57 +65+37+5+145)观测吗?
至于哥白尼是如何做到的,笔者不知,因为他在讨论行星运行的章节里,开笔就给出了这个表里的数据和基于此的计算结果(后附),至于使用什么样的观测仪器,花费了多长时间,如何观测的,都未提及;只是为了验证其行度计算结果,采取每个行星使用6个观测实例(引用托勒密3个、哥白尼亲自观测的3个)在球面上进行详细的推导。就这样,问题解决了!对于这些观测实例的探析学习,可参阅笔者的公号与微博文章。
        图说中,笔者对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述,很难搞明白:比如““4月30日之前的午夜过后的11小时””,到底是哪一天,到底是24小时计时的几点钟?这个午夜是指某日子时(0点之前还是0点之后),若是指0点之后,那“4月30日之前”又是指哪一天,是29日吗?求教于方家!
    哥白尼根据其记录的地球视差动观测资料,计算出了以下四项数据:
1行星一次视差运转(会合周期)所需时间【如土星:(59/57)x365.25=378.065789 】;若按365377.807017;若按《授时历》365.2425则为378.058026《天体》诸多实例均取365。哥白尼一次视差运转:378 5-32- 11-毫秒。
2、行星年行度【如土星:(57 X 360)/ 59 = 347.7966100】哥白尼:347032’ 2” 54’” 12””.
3行星日行度如土星347.7966100/365.2425 =57.132913 =0 0 57’ 58”
4行星年自行度 [如土星:72106’6” / 59 = 721.1016 /59 =12.2220620; 哥白尼在《天体中》采用 12012’ 4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