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深圳市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的公示,(以下简称坪山《规划》)。
坪山《规划》明确坪山城区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城区。
到2035年,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城区。
到2050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宜居宜业宜游全球典范城区。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梦发现,坪山《规划》提出未来常住人口规模110 万人, 管理服务人口规模130 万人。而现状是55.43万人。这意味着,坪山未来的人口将翻一番。
坪山《规划》提出坪山将构建“一核两带四区”的城区空间格局。
“一核”坪山中心,承担深圳都市圈东部区域的产业服务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两带”城市综合发展带、科技创新产业带,全区各功能中心和功能节点之间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发展主轴线。
“四区”中心城区、高新片区、碧湖片区、生态片区,结构均衡、功能差异化协同的功能片区。
坪山《规划》提出城区功能为:东部区域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未来产业试验区。
临深片区又传利好!深圳梦注意到坪山《规划》明确:提升国家铁路枢纽能级,全面提升坪山与国家重要城市群的高速铁路可达性。落实联通湾区的城际铁路网络,强化坪山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主要城市中心、重要产业节点、机场港口等重大设施的联系效率。
大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坪山站枢纽作为深圳市铁路客运主枢纽之一和东部门户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将燕子湖站、聚龙站打造为辐射临深区域的重要客运枢纽。
落实国铁、城际轨道网络3条国铁:厦深铁路、深汕高铁、深河高铁。2条城际:深大城际、大鹏支线。
坪山《规划》明确构筑坪山景观结构:立足生态空间总体格局,挖掘本土资源特色,持续强化“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整体城区风貌,构塑“三轴、六点、九片”的坪山城区景观结构。
三轴包括:坪山大道城市景观轴、坪山河生态景观轴、基本农田都市田园景观轴。
六点包括传统风貌景观节点:碧岭中心、坪山老中心、坑梓老中心;新城风貌景观节点:坪山中心、燕子湖、聚龙产业创新中心。
九片包括:碧岭沙湖片区、坪山中心片区、坪山老中心片区、综合保税区、燕子湖片区、比亚迪片区、高新北片区、聚龙山片区、高新南片区。
创新坪山 未来之城
深圳坪山2035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草案公示
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按照国家、省、市统一工作部署,坪山区组织开展了《深圳市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工作,谋划2035年坪山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为坪山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城区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规划已形成草案,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草案公示时间为2023年4月27日-2023年5月26日,共30天。社会各界可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网址:http://pnr.sz.gov.cn/)及微信公众号、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坪山管理局网站(网址:http://pnr.sz.gov.cn/ps/)查阅。相关意见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邮寄信件等方式提交。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寄地址:深圳市坪山区坪慧路6号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坪山管理局规划科
邮编:518118
(邮件标题或信封封面请注明“深圳市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深圳市坪山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
(2021-2035年)
(草案)
遇见坪山预见2035
坪山,充满潜力的年轻行政区,深圳梦想的崭新起点。
这里,是深圳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东纵之乡”。这里,从“深圳市大工业区”到“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一直肩负着深圳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重任。这里,是深圳东进战略的核心支点,是深港向粤东北辐射的桥头堡,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工业区到现代化创新城区的蝶变。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新要求,抢抓深圳市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的新机遇,高质量编制坪山区2035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前瞻描绘城区未来发展空间战略蓝图,统筹全区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这本小册子正是这张蓝图的缩影。我们希望,2035的坪山,山水是可漫游的,在马峦游山,在坪山河戏水,在田野中漫步,全域自然博物;文化是可触摸的,在美术馆看展,在大剧院听戏,在大万世居品茶,近者悦远者来。创新创业是沸腾的,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深圳制造业未来看坪山。城区是有温度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城以盛民。
坪山,让我们在这里,成创新之势,营未来之城。
这里是坪山
坪山区地处深圳东北部,西邻龙岗区、南连盐田区、东接惠州市惠阳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本规划范围为坪山区行政辖区全域。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范围166.31km²
常住人口55.43万人
建设用地67.59k
经济规模GDP 801亿元
战略引领
明确发展目标定位
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走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坪山道路,奋力谱写“创新坪山、未来之城”新篇章。
发展目标
落实深圳发展战略要求,立足市民的美好向往与期待,明确坪山城区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城区。
到2035年,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城区。
到2050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宜居宜业宜游全球典范城区。
城区职能
东部区域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综合交通枢纽
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未来产业试验区
深圳各区差异化发展,分工协作,共同支撑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城区规模
常住人口规模 110 万人
管理服务人口规模 130 万人
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联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加强产城融合,实现更加和谐的创新发展
精准配置资源,实现更有效率的集约发展
突出资源特色,实现更具魅力内涵式发展
提升安全韧性,实现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外联内优
构筑空间发展格局
构筑坪山全面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协调高效的城区发展格局,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和规划功能分区,为坪山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框架。

区域发展格局
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拓展国际市场。与港澳地区深度合作,深入对接港澳所需,加速港澳地区创新要素在坪山的流动。
积极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
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空间格局,推动与惠州、深汕等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深圳东部中心建设,推动发展要素、城市服务功能、创新和人才东进。
加强市区际合作发展
与市内各区联动发展。深入落实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各区合理推进产业协作、创新联动、城市共建和民生共享。与市内重要创新节点密切互动,加快科教资源、研发孵化、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促进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构建创新生态圈。
生态空间格局
立足区域生态安全,统筹自然资源系统保护,构建“一环、二带、三心、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环 
山水生态环
三洲田—马峦山—田头山区域绿地、马鞍岭—松子坑区域绿地,龙岗河、坪山河干支流等蓝绿空间。
二带 
蓝绿活力带
坪山河干流沿线
生态农业带
基本农田集中区
三心
聚龙山生态公园
燕子岭生态公园
碧水湖公园
多廊
三洲田水、碧岭水、汤坑水、赤坳水、田头河、石溪河、田坑水、荣田河等水廊道。
大型城市绿心
城区发展格局
持续优化城区空间结构,以整体均衡、重点突出为战略导向,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支撑,构建“一核两带四区”的城区空间格局。
一核 
坪山中心
承担深圳都市圈东部区域的产业服务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两带
城市综合发展带
科技创新产业带
全区各功能中心和功能节点之间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发展主轴线。
四区
中心城区
高新片区
碧湖片区
生态片区
结构均衡、功能差异化协同的功能片区。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按照国家要求,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72平方公里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78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红线47.41平方公里
城镇开发边界82.41平方公里
明确功能分区
按照主导功能划分二级规划分区,对城区功能的空间布局进行结构性控制。
农田保护区
永久基本农田以及为保持农田保护区完整性、便于永久基本农田管理而划入的邻近区域。
生态保护区
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生态控制区
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城镇发展区
承载城镇集中开发建设、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蓝绿为底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发挥坪山自然资源种类全,蓝绿空间格局优,生态环境品质佳的优势,乐享生态福利助力城区发展。
夯实生态本底
坪山区生态本底得天独厚,坚持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自然资源种类全:
蓝绿生态空间占全区面积约60%,山水林田湖湿地矿产地质遗迹等要素齐备。
蓝绿空间格局优
坪山区“半边山水半边城”,“南山北水中田园”,城区与生态深度融合。
“坪山蓝”“坪山绿”已是坪山区名片,森林覆盖率全市领先,空气优良率连续多年全市第一,水体实现“长制久清”。
>>森林入城
加强林地资源保护,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打造高品质森林游憩体系,增进市民生态福祉。
>>碧水串城
以河湖水系为纽带,串联山林资源、城市绿地、文化遗产等要素,塑造连续贯通、功能复合、开放共享的滨水空间。
>>耕地融城
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建设多功能复合的现代都市田园,让城市人体验农耕生活。
开展生态修复
废弃矿山治理修复
废弃矿山治理修复率达到100%
城市水生态修复
重要河流湖库水质达标率100%
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3.65%以上

内陆滩涂显地修复
修复提升面积不少于0.1平方公里
“深圳蓝”可持续行动
PM2.5年均浓度低于15微克/立方米
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修复
关键生态空间内低效建设退出率不低于50%
产城共荣
宜居宜业宜游标杆
坪山是深圳实现居、业、游均衡发展的最佳实践地,2035的坪山将树立新的城市理想,构建新的产城关系,引领新的生活范式。
强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板块
智能网联汽车
激光与增材制造
生物医药板块
高端医疗器械
生物医药
大健康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细胞与基因
现代时尚
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智能终端
新材料
优居住
落实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大住房供给规模,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引导居住空间合理布局,持续提升住房品质,实现“住有宜居”。
增总量
加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到2035年新增规划居住建筑面积不低于2070平方米。
调结构
增加商品性住房供应,多渠道加大公共住房筹集力度,完善和规范租赁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优布局
结合城区空间结构,引导居住空间合理布局,加强面向产业的公共住房和配套宿舍供应,促进职住平衡。
提品质
持续提升住房建设品质,有序推进城中村微更新,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优化市民居住体验。
惠民生
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全面友好型城区建设,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幼有善育
充分保障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学有优教
大力发展优质均衡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高标准推进高等教育建设。
病有良医
全面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
老有颐养
构建与老年人需求相匹配的多层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深化医养结合。
文有悦享
打造新时代深圳文化地标,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
体有康达
打造东部重要体育活动中心,营造活力健康的社区运动氛围。
惠民生
幼托学位数4.4万座
义务教育学位数13.2万座
高中教育学位数4.8万座
高校学位2.4万人
医疗床位数1.0万床
养老床位数0.61万床
人均养老设施用地0.1平方米/人
人均文化设施用地0.3平方米/人
人均体育设施用地0.4平方米/人
兴公园
贯彻坪山全域自然博物的理念,将自然生态资源串珠成链、织绿成网,以公园建设统筹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与修复,实现绿道网络对城市山水资源、人文节点、魅力空间的有机串联,推进多层次、多维度见缝插绿和补绿增绿,实现居民开窗见绿、推门进园的美好体验。
建成各类公园100个以上
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8平方米/人
建设绿道不少于350千米
建设碧道80千米
建成生态宜居公园城区
完善提升现状自然郊野公园5处
新建多元功能自然郊野公园6处

完善并新建城市公园28处

均衡布局社区公园若干处
打造慢行友好绿道系统
重点完善郊野体验绿道

大力发展城市和社区绿道

积极推动碧道建设

创新建设都市田园绿道

十五分钟生活圈
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居住社区统筹兼顾品质提升和特色彰显,丰富社区公共服务类型,构建儿童友好、老年友好、人才友好、残障友好等全民、全年龄无障碍友好型设施服务圈。产业社区适当增加居住和公共交往空间,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环境宜人的产业社区转型。
特色赋能
彰显多面坪山魅力
以蓝绿格局为底,慢行网络为脉,公共空间为元,营造坪山“山、水、城、田”交织共融的城区特色。
激活坪山生态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资源,打造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的东部文化新高地。
塑造“多面坪山”城区意象
突出清山碧水秀城、红色客家故里、东部创智先锋、宜居活力新都的坪山城区意象。
营造举步可达水岸、举目可见碧山的山水秀美之城。
延续客家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厚重积淀的文化魅力之城。
创造现代与创新融入生活的现代产业之城。
建造畅享宜居的和谐幸福之城。
构筑坪山景观结构
立足生态空间总体格局,挖掘本土资源特色,持续强化“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整体城区风貌,构塑“三轴、六点、九片”的坪山城区景观结构。
三轴
坪山大道城市景观轴
坪山河生态景观轴
基本农田都市田园景观轴
六点
传统风貌景观节点:
碧岭中心

坪山老中心

坑梓老中心

新城风貌景观节点:
坪山中心

燕子湖
聚龙产业创新中心
九片
碧岭沙湖片区、坪山中心片区、坪山老中心片区、综合保税区、燕子湖片区、比亚迪片区、高新北片区、聚龙山片区、高新南片区
营造活力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
构建通达的公共空间网络
构筑绿道、碧道、古驿道、森林防火道、郊野径等多道融合、覆盖全域的全境步道系统。形成空间联通、可达性强、体验丰富的高品质游憩网络系统。
提升城区中心的公共空间品质
重点提升城区中心和发展轴线的公共生活体验,营造高品质、宜交流宜生活、具有国际魅力的公共空间系统,打造坪山第三场所名片。
塑造友好的社区与街道生活
打造全民友好、气候适应、品质活力的社区与街道公共空间系统。
完善社区公园、广场功能
建设“家门口”的口袋公共空间场所
增加公共空间复合功能
加强精细化、人性化设计
打造现代与历史文化共生城区
深入挖掘坪山区在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人文共识,建构以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新遗产为空间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时代精神为灵魂的历史文化保育体系。
114处不可移动文物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4处
7处历史建筑
长田世居、南中学堂、子母炮楼、坪山镇粮食管理所粮仓、龙敦世居、颐田世居和昌记号围屋
29 公里古驿道
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坪山麒麟舞、坑梓麒麟舞、大万祭祖、客家茶果、客家黄酒
打造现代与历史文化共生城区
保育当代人文特征
保育记录坪山区发展脉络和提供多元化、低成本的生产生活空间的城中村。保育代表坪山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的工业遗存地区及低成本旧工业区。
持续迭加坪山文化立区品牌能量和影响力,擦亮坪山文化智库、城市书房、全域自然博物等文化品牌。
强化支撑
构建通达韧性城市
打造链接全国,辐射区域的东部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内外通达、高效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高标准、集约化、绿色低碳、可持续现代化的市政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城市系统安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赋能坪山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深度感知、互联共享的智慧城区。
城市运转高效畅达
提升国家铁路枢纽能级,全面提升坪山与国家重要城市群的高速铁路可达性。落实联通湾区的城际铁路网络,强化坪山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主要城市中心、重要产业节点、机场港口等重大设施的联系效率。
大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实现坪山站枢纽作为深圳市铁路客运主枢纽之一和东部门户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
将燕子湖站、聚龙站打造为辐射临深区域的重要客运枢纽。
落实国铁、城际轨道网络
3条国铁:
厦深铁路
深汕高铁
深河高铁
2条城际:
深大城际
大鹏支线
城市运转高效畅达
落实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快速路系统布局,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建设东部一体的城市道路网络。
“三横四纵”高快速路网络
三横:
机荷高速、西乡-丹梓大道、
南坪—深汕第二高速
四纵:
东部通道、龙坪盐通道
外环快速、外环高速
“六横十一纵”主干路网络
六横:
坪山大道、锦绣东路、金碧路—兰竹路、新合路—金牛路、深汕路—东纵路、锦龙路—比亚迪路
十一纵:
宝坪路、碧沙路、锦龙大道、马峦北路、龙坪路、荔景路、兰景路、翠景路、聚龙路、金联路和丹梓北路(路名为暂定名,以实际批准路名为准)
城市运行韧性安全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高标准、集约化、绿色低碳、可持续现代化的市政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和战时防空能力,保障城区系统安全。
生命线系统
高标准建设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善水、电、气、油、粮食等城市资源、能源供应,维持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
城市水系统
城市区域自来水直饮率达到100%
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9%
能源系统
不断优化全区的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利用,推进能源供给“零碳化”。
信息基础
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覆盖率达到100%
固体废弃物处理
城市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海绵城市建设
全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应急保障体系
全区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
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达到100% 
综合防灾能力
全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内涝防治重现期达到100年
城市治理聪明智慧
超前部署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推进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多类型智慧平台。
创新城市智慧化治理模式
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以数据融合驱动智慧坪山建设,在政府治理领域实现创新示范应用。
智慧赋能产业发展
引导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建设智慧园区,实现企业生命周期“一站式”和全链条精准服务。
科技助力民生服务
积极推动远程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数字文化重点领域服务新模式快速发展。
技术促进绿色发展
提高物联网+环境感知能力,促进水质改善、环境优化和生态防护。


建立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
深圳市将建立覆盖深圳全域、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及时汇交、整合叠加坪山区各级各类已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支撑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以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为重点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进行长期动态监测,规范空间开发秩序,调控空间开发强度。建立及时预警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发现违反规划的行为并预警。
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审批、修改规划和审计、执法、督察的重要参考。
建立配套政策与机制创新
生态文明优先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体系
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和确权登记制度。
自然资源资产考核与审计制度,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等制度。
自然保护地、基本农田、森林与湿地资源等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
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政策体系
促进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法规政策体系。
改善市场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激励科技创新的产业用地用房供应政策。
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供应政策,满足多层次人群需要、有利于吸引稳定人才的公共住房政策。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便利港澳居民在坪山工作生活的政策体系。
跨市域生态协同保护、科技创新协作和利益共享、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近期六大行动计划
绿水青山行动
安全韧性行动
幸福家园行动
安全韧性行动
产业聚能行动
交通通达行动
幸福家园行动
空间增效行动
(内容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