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立到现在,C计划也已走过五年多的时间。在五周年时,三位主创一同进行了一场直播,分享了一些与C计划的创立、和批判性思维有关的话题。适逢2021年即将结束,我们将其中的一些内容整理和精简成了下面这篇文章,分享给各位。
👇完整音频回放👇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们是怎么认识的?
兆凡:在创立C计划之前,我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个国内比较大的教育智库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我策划LIFE教育创新峰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全国各个教育改革项目,看到不同的教育方式能给孩子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个峰会的专题,是讨论教育怎么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我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这方面的老师还是比较少。
我曾去美国参加过批判性思维的培训,又是一个特别喜欢思考的人,所以我就萌生了想要自己创业,做批判性思维推广的想法。
/ NYT /
我在做LIFE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发现真正在教育这块沉下来做内容的其实不是很多。我特别钦佩有些沉淀了十几年、做出来很好内容的团队,觉得真正扎下来做内容、做产品可能是我自己想做的一个事情
后来,很多朋友都知道了我想做批判性思维的推广,一个我和蓝方共同的朋友就介绍了我们认识。我记得当时是在我家里碰的面,当天我们就决定:我们可以一起创业来做这件事情。
蓝方:我之前一直是在财经和财新杂志做公共政策方面的记者,负责教育、劳工、社保、慈善、公民社会这方面的新闻。当我做记者时,有非常近距离的去观察过很多群体性的事件,包括一些公民如何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讨论当中。我当时就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种参与更有效、讨论能够更有质量呢?
我在留学深造的过程中有过一个去菲律宾游学三四个月的机会,当时是在当地一家民主与公共教育机构里访学,从他们那边带回来了很多参考资料。15年的冬天放寒假,我的朋友说她有个很靠谱的朋友想做批判性思维这方面的事,就这样和兆凡见面了。见面后我们都拿了一堆资料,坐在一起讨论,在中国如果要做批判性思维,可以从什么角度做,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做?

/ BC-LEARNING-BOOKS-SCREENS-ART-NYTSF  /
我在菲律宾访问的机构,主要做的是现在很火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概念,用的是美国的一套叫project的教材。这个机构的目标是帮助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去关注他们身边的公共问题,提出在公共层政策层面上的解决方案。但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如果孩子没有一个深入的、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性质的思考,他们提出来的政策、做出的所谓PBL的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的、质量比较低的。孩子们在课上和老师一起玩的很开心,但并不会得到什么提高或是有意义的价值。
所以我跟兆凡讨论后,觉得其实批判性思维还是最底层最关键的一环。我们也就是在那时确定的,要从这个角度切入教育。
明欣:其实我们三个人是我和蓝方最早认识的,在2011年时,蓝方是做公共议题的记者,我当时是公益律师,一直在做一些法律援助,我们在一个关于职业病的研讨会上遇到了。那时就在讨论,我们以后可不可以一起做些什么,比如有没有可能一起给我们关注的群体提供一些培训?
/ NYT /
我们当时讨论的是关于职业病与工伤,还有一些被欠薪的人,他们要去讨要自己的工资和医疗赔偿款,在跟进和访谈他们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他们还需要很多帮助:他们是否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是否有这样的思维体系,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研究、倡导和教育工作人员在帮助他们?
很多事的进展是否顺利,其实都会归结于当事人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比如我有了皮皮之后,我就会思考,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成长中更需要怎样的教育?是记下很多的知识、内容,或是不断内卷在题海战术里,还是在有钱就是成功的主流价值观中不断竞争、信奉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还是他们可以过不同于其他人的人生、有反思认识自我的能力、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并且能去参与到让社会变得更好?在我看来这是对孩子更理想的发展路径。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之一,就是帮助大家反思自我、去不懈质疑在大多数人眼中已经成为规范的东西、去包容更多元的观点、去理性的思考自己更好的人生、以及如何为社会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因此在我们能遇到彼此,能成立C计划这个机构,能遇到现在一起志同道合的同事、家长、孩子、学员,是非常感恩的。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兆凡: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型思维,它与人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应该要做什么有关。不管是你在接收信息或是输出信息,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做什么?批判性思维就是这样一种能帮助我们更好判断的思维模式。
如何判断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强不强呢?有三点我认为是重要的。第一是要具有质疑的意识。这种质疑不仅是对自己或是他人,更主要的是去质疑从小到大一直坚信不疑的一些观念观点:我们相信它,是因为我们经过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还是仅仅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听别人这样说所以就觉得它一定是对的?
/ GIPHY /
这种思维观念,其实与我们常说的那种刺儿头还不一样。有的人经常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从语言中发现一个纰漏或是问题,然后就把对方完全否定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质疑。质疑不是希望你去做一个杠精,而是思考的起点,你从质疑出发,去搜集信息、做研究、最后形成你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这是质疑的意义。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的人,应该是习惯性带有质疑意识的人。
第二是公正。我在求学的时候学到了一个概念叫智力上的利己与公正。一个人在智力上优于他人,或许可以轻松地把问题分析的头头是道,但他的分析是为了自己、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但这不是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们更多的强调是公正的思考,不将自己放在中心,要能够同时考虑别人的观点,不同的意见或许也有道理,等等。蓝方曾写过一篇《为什么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谈的就是这件事,大家可以看一看。
/ ILLUSTRATION:MANNY FRANCISCO /
第三是理性的复杂思考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是极端、简化的思维,因为这更容易:要么是纵容孩子,要么是用压迫和权力去控制孩子。但是如何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比如如何避免刻板印象,需要的是一种复杂的理性思考,能够从问题中看到深藏的问题,然后从中抽丝剥茧,运用理性的能力做出一个更好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在中国超前吗?
我们需要这种思维吗?
明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我们说的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复杂思考能力,会不会在中国有点太超前了?你们做了有五年了,有感觉到更多的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了吗?批判性思维是不是比较小众、比较非主流的学科或是知识?其实批判性思维已经进入到了主流教育界的视野当中,在教育政策方面,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等品质其实在高考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官方文件中反复出现和强调很多。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修改后,紧接着就是眼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改。不仅仅强调一考定终身,更重要的是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的学习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具备批判性思维。
你会看到,政策决定者在这方面的决心是很大的,以后不是靠死记硬背了,而是发展思考的能力,它其实会体现在各个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乃至地理这样的理科科目,需要你去推理、归纳、论证,文科一点的语文,是需要你去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文学作品的,英语也是一样。
/ Source:Sam Rowe for NPR /
这种大的趋势其实已经在高考中体现出来了,比如语文的作文,题目是如果女儿在高速公路上举报违章的爸爸,你是支持还是不支持。这个文章你靠死记硬背名人名言是帮不上忙的,因为他是非常典型的论证文,去体现你的批判性思维的素养和论证能力。
所以政策层面上,这种发展和变化是一直在持续的,而且会越来越明显。
兆凡:个人层面也特别的重要,而且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会涉及到的。特别是在我们给孩子培训的过程中,家长的思维能力对孩子的影响也会很大:家长愿不愿意培养孩子、是否把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作为优先级中较高的,是很重要的。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谈论内卷,讨论大环境对个人的压力,包括这些议题在内的主流价值观,因为比较强势,因此很多小众、多元的文化和观念获得的空间就会小一些。
我之前做金融行业,所以周围的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相对相似的观念,后来我转行做了公益和教育,才发觉原来社会上永远会有看似做出很多“小众”选择的人。为什么在这样的内卷环境下,还会有家长、个体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无论说是勇于与众不同也好、勇于独立判断也好,避免盲目相信权威也好,最重要的都是思维。
/ NYT /
我们决定人生中的很多选择,包括选择什么职业、在哪个城市工作、与怎样的配偶相伴、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其实应该要基于非常积极的思考。但我觉得很多人没有真正积极思考和选择过,更多的是被推着走了下去。比如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家长建议的专业,学了几年跟着专业顺利成章的找了一份工作,工作做得还行于是升了职,直到中年遇到诸多瓶颈,才有机会停下来反思:哎呀我是不是不喜欢这个行业?为什么就做不动了?我觉得这些就不是积极的选择。
我孩子现在一岁多,我还是希望他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能主动做出选择、把握自己的人生,而要做到这些,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蓝方:我记得5年前我们刚刚开始做C计划的时候,我们写了很多谈公共理性的文章,感觉好像都还是相对比较孤单的,但是这几年尤其是这两年,很多公共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都在谈论和公共理性有关的话题。因为我们现在整个舆论环境是非常糟糕的,很难说会不会更糟糕,但它在我看来很糟了。
比如现在的网络暴力,一周一次是常事,一周两三次甚至四五次都有发生。奥运运动员发了个自拍,下面一片谩骂;奥运冠军发了自己的鞋,又是一通抵制;发生了天灾,你不捐款要被骂,捐了款也要被骂;疫情中的传播者,个人信息精确到门牌号被公布在网络上,然后一批人来讨伐。这种例子实在太多,我很难把它全部穷尽。
CyberCrime /
在这样的事件中,公共理性的声音被淹没,温和公开诚恳的公共讨论、对话空间和环境越来越少,情绪化、暴力的声音和情绪不断被放大。这样的舆论环境对我们的社会会有怎样的危害?我们每个人都不确定自己是否在这样的暴力性公共言论中是否会成为具体的受害者,而当社会环境中不再有建设性的、理性的平和对话时,我们要如何寻求一个理性的、良善的公共政策指定呢?这或许就是极端舆论环境带来的挑战。
如果我们真的在期待一个更理性、更多元、更良善的社会,我们就需要期待每个个体更理性、更良善、更具有同理心,而这就是从公共层面上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吧。
对批判性思维的常见误解
很多人对批判性思维有误解。比如有的人说,批判性思维就这么神吗?我们当然没法在醒着的每分每秒都在使用批判性思维,但现在的教育理念在批判的方面其实是缺乏的,从社会的大环境,也能看到不太理性的人是更多的。我们期待的是人们能通过批判性思维,获得理性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它当然不是一个万能的、神奇的思维,但它是重要的。
训练了批判性思维是否会变得更冷漠、没有情感也是一个常讨论的误解。仅从我们主创三人的角度,我们看到社会中一些悲惨、不公平的事情,都有可能哭的很厉害,因为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可能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思考和共情,使得我们可能反而获得了更丰富和深厚的情感。
/ NYT /
使用批判性思维是否会陷入一个不断批判和挑战别人甚至自我的坑中呢?其实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以前参加培训的很多成年人,最开始都会进入内心非常不安的状态当中。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原来笃信的很多体系,其实是存在问题、需要被打破的,很多曾经认为是标准的答案,现在有了讨论空间时,人们可能会很不安。人本能地会追求平稳、安全感,因此可能害怕这种不安。但我觉得不用太担心,因为保持思维的开放和成长是很重要的,最开始可能遇到波折,但保持开放心态、保持成长、坚持学习,不断地打破自己固化思维的同时去重新建构,是有意义、需要时间的。有的时候,这种打破与重新建构,甚至可能会贯穿我们的一生。
我们怎么知道一个学生或成人的思维能力到底怎么样呢?
美国教育服务中心,就是设计GRE考试的那个机构,出了一个专门的批判性思维测试。虽然比较小众,但是我们可以做个参考:他们会从报纸、期刊、杂志或是论文中采用一些片段,给考生看然后分析:它的核心结论是什么、用了哪些理由和证据支撑这个结论、分析的过程中有什么漏洞、有什么隐含的假设?通过这类问题测试和评估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早期面向成年人做培训的时候,也用过类似的工具,我们分享一篇文章,然后问,如果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最核心观点是什么?十个成人可能能写出五六种完全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不同的人获取的核心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方法是不同的。然而其实是有一套相对标准的工具来拆解论证,这是基础的需要被掌握的能力。
再比如美国高考(sat或者act)中的作文考试,重点考察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比如act考试中的样题,给到了一段材料:科技带来了哪些好处,但有人也对科技存在一些隐忧,这段材料之后就会让考生是选择支持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提出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回应反驳意见。这其实就是在考察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选择哪个观点没有标准答案,但你的整个推理过程能否做到结构清晰、有理有据、符合逻辑、考虑全面、回应不同意见、使用高质量的证据、运用大量事实信息而非谣言等等。
在C计划,我们也进行类似地评估。我们给学生一个论证,你如何评估它有没有道理?你会如何分析?你如何看理由的可接受性、充分性、相关性?可以用具体的标准来评价论证。孩子们学习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考察他们是否能应用这个框架来拆分问题。这种框架在我们的日常课程中也会反复使用,比如我们课后会问,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去做决定?你认为有哪些好处?哪些坏处?为什么?在使用这些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就能观察到孩子的思考是不是全面的、提出的理由是不是相关充分的,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思考的质量是有高低差异的。
另一方面是孩子品质上的变化。通过我们的课程,也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他们有没有变成一个更有同理心的人,有没有变成一个更公正的人?像这方面一系列的评估,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定性的访谈,对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进行追踪,去发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在这里分享一个故事给大家。
C计划孩子的故事
我们有一堂课,关于信息素养,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后来有一个上了这节课的孩子的妈妈特别高兴地跟我分享,说过去这个孩子如果想知道什么,就会让妈妈帮他上网来查,妈妈告诉他结果以后,他就很开心很满足了。
上完我们的课以后,妈妈再帮他查询,他会追问妈妈你刚才在哪个网站上查的?妈妈你查的是百度知道,这个不一定靠谱,你能不能帮我找更靠谱一点的链接查一下?通过这节课,孩子他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意识,他会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源可能是更可靠的,他要去从哪里找到更高质量的信息。这就是不懈质疑:不仅是从信息上质疑,可能也会去质疑自己。
我们课程中有一本叫《敌人派》的绘本,是讨论你的敌人究竟是真正对你造成了伤害,还是中间可能有误会。下课后孩子们就会来说,他们对自己的敌人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其实这也是对自己原来固有成见的质疑和反思。
刚刚我看有伙伴留言讲批判性思维太累了,整天带着这个东西容易让自己心情不好。其实有的时候批判性思维帮助你打破了一些偏见,打破对一些人群的刻板印象,甚至化解了一些矛盾矛盾,反而可以让你走出一些负面的情绪,会更客观地去认识这个事情本身应该是什么样的。
比如一些固有看法会说,生气是不好的,这种情绪是应该被压抑的。但我们会和孩子讨论,生气真的不好吗?我们要避免的是生气的情绪本身,还是生气时伤人伤己的言行?我会还会带孩子讨论,等到平复之后,该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等等。
孩子们学习了这些内容,就会去记录他们生气之后怎么试着一步一步平复自己的情绪,怎么和家人复盘这件事来避免问题再次出现,甚至会向家人分享他们的办法。这个例子就体现出,批判性思维会帮我们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很多孩子在学校的课堂上不敢发言。我们访谈过一些小伙伴,得到的回应是,他们害怕说出来的不是标准答案,很多老师可能会批评他、同学可能会嘲笑他。
但在C计划的课堂上,他会发现这里是安全的。家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会包容多元的观点,只要你的观点有合理的理由去支持和论证,它就是可以被接纳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更愿意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在这样的角度下,我们相信孩子们是可以活得更自由开放的。
/ Reddit /
根据利弊选择和思考时,我们和孩子聊得就是关于玩游戏的问题。我们一开始以为孩子们会一边倒,觉得我就是要玩,不管你别人怎么说,你怎么论证,我也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当我们把好处和坏处以及兼得的方案讨论出来以后,他们会去合理看待这件事,去设定限制游戏的时间,包括他们可能会想到用蓝光眼镜保护视力,会去思考其他的休闲方式,以及怎么样去更合理的保护自己,去规划自己的学业。
所以我觉得孩子们很有希望,我们充分的相信他们,给他们更好的支持,带着批判性思维的这样的一个工具,可以帮助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看完三位主创的五周年直播回顾,是否还意犹未尽?2022年1月7日(周五)21:00,三位主创还将齐聚一堂,回顾2021年的社会和我们自身,再展望一下2022年的前景。快来扫码预约直播吧~

我们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我们研究了上百本书,经过了数千小时的一线教学,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核心方法,成长为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最新课程
如何帮助孩子了解更广阔和真实的世界,更好地思考和感知美好与善,找到更有意义的生活?
C计划研发的在线人文思辨课帮助孩子思考人与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同理他人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
添加客服思愉
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小阅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 不焦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