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上期说到我们千里迢迢去看望爷爷奶奶,大家会不会觉得我们就一家人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呵呵,那是童话故事。
虽然我们也很高兴能让老人家暂时放下对疫情的忧虑,享受天伦之乐。然鹅,在德国公婆面前,你大概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中国爸妈那种暖暖的亲情。他们让你把那儿当自己家,真的只是客气一下。你真肆无忌惮的想怎么着怎么着,就等着看他们无情的给你划界限吧。
故事一
为了迎接小安的到来,爷爷奶奶给在客厅中央铺了一个大毯子,作为玩耍区,这样孩子就能坐在温暖柔软的毯子上玩各种汽车模型。然而,两岁左右的孩子总是会拎着玩具到处乱跑的,看见什么新玩意就把手里那个原地扔下捡新的玩儿是在正常不过的了。所以没一会儿玩具就满屋都是了。我和德爸光顾着享受难得的各自工作时间,心想孩子跟着爷爷奶奶肯定没问题,没注意到我们又再次“犯规”了。
到了第三天晚上,孩子奶奶终于忍不住叨叨了:“你们怎么就不能在孩子睡觉以后收拾一下房间里的玩具啊?”
我:“…… 不是第二天还要玩么?而且看着也不是很乱啊 。”事实上,在我们自己家比这乱多了,我都懒得收拾了,反正娃一转眼又会给破坏掉,浪费那时间干嘛。
奶奶:“可是我看着乱啊,这里是我家!”
这一个“我家”把我立刻拉回了当年筹办结婚时对德国公婆界线感的深刻认识,教训惨痛啊!马上清醒过来:“好好好,我每天及时收拾!”
故事二
有的时候他们嫌你家务做的不够,可当你抢着干活吧,他们又嫌你做方式不正确。
我曾经帮小安奶奶在池子里用流动的水洗碗。都快洗完了,被她看到了,说:“这样洗不对,这样浪费水。我们每个月要花很多钱交水费……”一边说着要交这个税那个税的,然后一边亲自给我示范把池子接满了水,挤上洗碟剂,然后把尚未完全洗完的碗又泡了进去,说你以后就这样洗。

我看着那原本三下五除二能冲干净的碗,和一大池子新水,纳闷难道这样更省水?!
德国人吃完饭不刷碗,是因为有洗碗机。但是我发现他们每次吃完饭都是把剩下的碗筷往厨房桌面上一放就走了。我不喜欢看脏碗碟乱放,便每次都热心的负责起把碗筷整理到洗碗机里的工作。好几次小安爷爷进来说:“谢谢你了!不过可以放着我来做就好,这是我的工作。” 爷爷和奶奶在家有分工,有的奶奶做,比如做饭,而有的家务爷爷做,比如把吃饭的碗筷装入洗碗机。
然而深受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这样传统美德教育的我,怎可以让老人做家务而我自己坐一边休息呢,每次都爽快的回绝他”放着我来,我来了您休息就行了。” 这搁在国内本来就是晚辈应该做的嘛。
可惜,在德国,多做不一定会被感激,越了对方的界限反而会更麻烦。
有一日,孩子爷爷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你往洗碗机里装碗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应该……(比如每个盘子之间不能有间隔、要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一起,比如应该先在水龙头冲洗下再放进去,再比如餐盘放置时不要太高不然会被上面的转盘打到之类的细节)。不然你洗完我第二天早上还得把没冲干净的碗再手动冲一遍,这样很费我功夫。”
我很冤枉的,他说的这些细节我大多注意到了。只是像摆放的不够紧凑的问题,在我看来也没有那么重要。但因为没有完全达到他认为理想的标准,就得被特意提出来。在我提出跟他好好学一遍被爷爷以“too much work”为由拒绝后,以后洗碗机相关的工作又顺利回到了他手中。
我有的时候是真的不明白德国人的逻辑。别人好心帮你给你减轻负担,是不是应把注意力放在感激对方的好意上,而不是去纠结这些在我看来不是很重要的细节,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呢?
刚开始我以中国人特有的思维解读会觉得是不是因为我哪里没做好,才会让他们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上挑毛病。然而德爸很确信的跟我说,爷爷奶奶很喜欢我。但是对他们而言不管是谁,在某个家电的使用上不正确就会造成电器的过早损耗,他们不想再花大价钱买新家电了,因而会特别小心的使用。省得万一以后弄坏了,要花不必要的钱去换新的。
想到德国巴登州犹如我国山西人民的勤(yi)俭(mao)节(bu)约(ba)的民风,我还是别再抢着干活了吧,省得到时候弄坏了我赔偿也不是不赔也不是。
故事三
没过两天,爷爷又开始抱怨了(不得不说,德国人真的很爱抱怨啊!)。因为太受孩子喜爱,爷爷那几天确实比较累,孩子一醒了就要找爷爷开拖拉机或者搭汽车模型玩,所以爷爷总是得围着孙子转。
我怕他抱怨工作量大,已经尽量每小时去替他一会儿,让他干点别的放松一下。但还是终于让他觉得天天这样陪玩太累了。
一天晚上他终于忍不住问我:“我看你整天都守在电脑前,很好奇你在做什么呀?你不是没有在工作了吗?”
我:“我还有一部分之前在大学里的科研项目要结束。需要写写文章、做做数据什么的。另外刚跟德爸开了个微信号分享一些育儿方面的科学知识。”
爷爷:“哦,这工作有收入吗?”
我:“……还没啥收入。”
爷爷:“那为什么要去做?有时间多陪陪孩子不好吗?”
我:“……“
(心里呼喊:我来这儿之前天天在家陪孩子啊!工作都只能等孩子爸爸下班后或孩子睡着后才能做。现在这不是来你们这儿了么,你们陪着孩子玩,我当然得利用这段时间把工作赶赶呀!)
爷爷:“还是尽量多陪陪孩子吧。毕竟你们是父母,我们不可能替代你们。”
你看,虽然是能缓解下我们既工作又带娃的压力,但我们也是想让孩子给老人解解闷转移一下对疫情的过分关注,却一个不小心被认为是要不负责的甩锅(娃)给他们。
唉,德国老人可从来不认为是他们的义务给你帮忙带孩子的。
爷爷说的都对,亲自陪伴孩子很重要。我和德爸也都是认真对待孩子的父母,老实说,我们也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放缓甚至可以说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可就几天的帮忙啊,而且又不是我们把孩子完全扔给爷爷奶奶自己工作起来个没完,我们俩也是工作一会儿再出来跟孩子玩一会儿的呀......
平时在家自己24小时累死累活的带娃他们看不见,过去住了几天,让他们看到的却是我们俩整天在电脑前工作,陪孩子不够。特别是我,在他们眼里岂不成了挣不了多少钱还不带娃的妈妈......
经过一番解释,爷爷总算部分理解了我们的不易(虽然他依然坚持自己仍需要休息)。虽然始于误会,但借这次对话,我也得以深入了解了爷爷这些年做父亲的心路历程。他曾经也是在中年事业的上升期为了家庭放弃了在汽车行业的高薪工作,回来做的全职爸爸。可见他对家庭的重视。不得不说,我很敬佩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那些父母,他们珍视家庭和孩子,把人生有限的优先权分给了那个因你而来的小生命,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多的爱里成长为更好的人,即使这意味着自己事业的延迟或终结。
马上要到德国父亲节了,争取下一篇把这些谈话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故事四
在日渐增长抱怨情绪中,十天后,我和娃爸不得不打道回府了。本来还想再多呆一段日子,但爷爷奶奶再也“忍受不了“了,说你们之前说呆一周,后来多了个周末,现在又要多呆两天,你们到底要住到什么时候啊?你们在这儿我们什么事也计划不了。
我承认他们是有一些跟保险公司打交道的信要写,几个预约电话要打。但剩下的就是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浇花、喝咖啡等日常生活了啊!白天跟孩子玩玩真的能耽误他们到什么份上啊?
都没敢跟他们说,我们出发前还想如果相处的愉快也可以考虑再多呆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这样的。不然用得着装满一车的行李吗?但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多嫌”我们了,固执的要我们遵守当初的约定,说呆几天就只能呆几天。不管我们半工作半亲自养娃父母的压力有多大。
唉,德国式的死板。或者说,德国式的六亲不认......
吐槽归吐槽,但爷爷奶奶人倒是都挺好的,只是你要注意尊重他们独(gu)特(pi)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持距离。他们的观点是,既然他们年轻时能够一边自己工作一边自己亲自带孩子,那我们也应该能做到。偶尔帮忙可以,但因为他们跟孩子在一起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绝不玩手机看电视,而是变着法的给孩子提供他感兴趣的事情做,所以一天下来肯定会很累。帮一个星期,已经是上限了。
虽然我经常很郁闷在德国带娃路上无暇顾他的无力感,但我特别赞同另一位同在德国生活的工程师妈妈写过的一个观点,既然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所提供的优势,就要同时承担这种生活带来的缺点。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完美的。我们既然选择了青山绿水和不焦虑的生活,就得面对人与人之间能隔座山的距离感;既然选择躲开国内紧张忙碌的快节奏,就不得不放弃那熙熙攘攘人群中有烟火气的亲密情感。还是那句玩笑话,“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是好脏好乱好快活”。
这种处处存在的界限感的家庭生活虽不易让我感受到国内爸妈那样无条件接受我们的爱,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好的地方。虽然无法指望德国公婆家在带娃这件事上提供长久帮助,但因为平时不住在一起,也省得因文化差异和代沟带来的育儿冲突。毕竟,生活习惯是有诸多不同的。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你自己的娃怎么教育你自己说的算。爷爷奶奶们永远都会尊重当父母的意见。这种“你们是孩子的爸妈,你们决定如何教育孩子”的自由和尊重,让育儿的辛苦不再是负担
其实每次在公婆家遇到这种“文化冲击”,都给我了很好的机会来反思,自己对待国内的爸妈,是否也有让他们不舒服的“越界”的地方。国内的爸妈们总是包容的迁就你,爱你就像你依然是个孩子那样,但我们是否因此就应该在去住在他们家里的时候,床不叠碗不洗,不把自己当外人?即使爸妈们身体没有大毛病,但我们是否就默认他们就应该帮我带孩子,不管他们是否足够健壮和精力是否真的跟得上,甚至是否情愿?
父母为我们这一代操劳了一生,退休在家的他们是该安享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了。再继续为孙辈操劳下去,我们于心何忍?
愿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对家庭友好型的工作出现,能让年轻父母有足够的精力照料孩子的同时,也不至于彻底牺牲职业发展。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以自己喜欢且说的算的方式,安度晚年。
(本文作者菲妈:很遗憾上次那两个留言小程序都不能正常使用。在我们搞清楚如何开发留言功能之前,欢迎您发送任何想法、意见和建议给德爸与菲妈到[email protected],到时见!)
想了解来自中德两个睡眠研究者的健康睡眠建议,以及孕育混血宝宝的“奇葩”科学新知,欢迎关注“科学德爸”公众号,我们将在后续的原创文章中为您一一呈现。

中德脑科学爸妈的育儿经
科学德爸
如喜欢,请让我知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