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开学日,校门口又一次挤满了喜忧参半的父母们。父母与孩子情感上的牵连,穿越了围墙,跨越了空间。
尤其是对于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小朋友们,就像试翼展翅的雏鸟,面对的是新鲜而又挑战的新环境。
幼儿园过渡至小学,是所有教育衔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在学习、社交、情绪、自我照顾等多方面经历不同的困难与挑战。
与此同时,也是他们第一次开始与正规的制度去碰撞、交互,并由此刷新和发展自我认知的过程。
图 源 | pixabay
01
看清孩子面临的生态系统
有时会听到一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这有啥,我不就是这么过来的?每个人不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吗?”我们要知道,人与环境是无法割裂的整体。
每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先天被定义好的基因外,在离开妈妈肚子的那一刻,就进入了终生被环境塑造的过程。
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究竟被哪些环境所包围呢?也许有些父母会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家庭和学校吧。
其实在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就提出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细分了一个人在成长中所面对的复杂环境成分。从下图中,由内到外,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层又一层套叠的社会系统:
微观系统
与孩子最为紧密的,当然是每天要面对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学及社区的直接(一对一)关系,它们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往往是立竿见影的。
例如:孩子与父母的交互,以及在学校受表扬、犯错误、被欺负等等。
中介系统
这个比较微妙,它指的是孩子同时与两个或以上的微观系统的互动所延伸出来的关系。
例如,孩子同时与老师和家长,孩子在课内外与一群同学的关系等等。
图 源 | pixabay
外在系统
指的是孩子没有直接参与,但却对孩子日常发展产生影响的关系或环境。
例如:家长会、学校的教育风格、学校政策及社会系统。例如近期疫情中,孩子需要应对的一些变化。
宏观系统
指孩子所面对和经历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法律、信念系统及它们对孩子的影响。
例如爱国教育、自然灾害、所处地域或阶层的价值观。
时间系统
孩子的成长,不但在受环境影响,它更是一个时间轴上。
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随着时间产生巨大的变化,配合在整个过程中人格特质与所处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其个人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
图 源 | pixabay
因此,在以上这些系统中,家长参与和把控的,是微观和中介系统,同时也应该适当去关注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对孩子的影响。
02
一份给小朋友父母的清单
升入小学一年级,是孩子从相对比较宽松的育儿、教育环境,第一次长时间浸润在正规的教育环境中。这其中的调整过程,很难完全依赖孩子的自我意识——因为他们年纪尚幼。
所以,这里结合上面比较抽象的社会环境系统,总结了五条家长可以留意并帮助孩子顺利过渡的要点:
1. 学习环境的适应
孩子可能面临的压力:在新的学校环境中,孩子会发现校舍面积比以往大,一开始可能会有走错教室的情况。
另外相比于幼儿园,会少了很多玩具和娱乐设施。孩子还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自己的座位以及听课习惯。
家长帮助孩子的策略:开学前家长最好能带孩子在校园里进行参观和适应,同时与老师交流,询问一些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挑战,帮助孩子和老师建立信任关系。在孩子接触新的“微观系统”和“中介系统”前,就帮他们搭好一个框架。
2. 课后的辅导和交流
孩子可能面临的压力: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模式,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是压力。
另外,对于陌生的老师和环境,部分孩子可能表现得比较被动,例如拒绝交流、不爱表达、怯于举手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在课后跟进观察孩子的状态。
家长帮助孩子的策略:这其实也是家长进一步发展亲子关系的好时机。
因为孩子未必能那么快与新的“微观系统”和“中介系统”建立信任关系,所以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大量展现自己的同理心,课后聆听孩子的感受,并表示不敢跟老师、同学说的话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并从中找到问题所在。
图 源 | pixabay
3. 情绪和心理的评估
孩子可能面临的压力:在入学后,孩子免不了面临一些挫折。
例如老师的提问没回答好,被同学笑话或欺负等等,进而可能对上学或某些关系产生抗拒,甚至会引发负面情绪。
家长帮助孩子的策略:这时,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状态是否和以前相比有着比较剧烈的变化。如果孩子愿意和家长表达,那么说明在微观系统中,孩子依然拥有可以信赖的对象。
家长完全可以代表孩子向老师表达一些顾虑、诉求,以及表示愿意配合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同时,也要向孩子表示,爸爸妈妈已经积极和老师沟通了,让孩子继续信任这个环境。
4. 社交关系的发展
孩子可能面临的压力:新的环境也意味着新的竞争,而竞争也意味着冲突的产生。
言语冲突、肢体冲突,甚至是背后告状等等行为,有时会被老师和家长捕捉到,但有时也是不为人知的。
家长帮助孩子的策略:除了密切关注孩子是否有遭受欺凌,并积极与老师保持沟通外,家长不必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应该带领他们去探索不同类型的设计活动,例如亲友、游乐场等,让孩子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和不同的意见。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分享、表达、原谅和自我保护。把小小的触角伸向不同的社会系统中去感受、体验。
5. 生活能力的提升
孩子可能面临的压力: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点是,有时孩子的压力,未必来自于学校,反而可能来自于自身能力发展的不足。
例如写字歪歪扭扭,鞋带系不好,忘了带课本,扣子系错了等等。尤其如果与同学相比,孩子发现自己落后了,即便大家没有注意,孩子也可能由此而产生自责甚至自卑的感受。
家长帮助孩子的策略:每一个人的自理能力都是从零开始培养的。孩子不会从一开始就懂得分配时间、规划生活,甚至未必注重自己的个人清洁卫生。家长有必要在孩子入学前、入学时,为他们做好一些准备工作,甚至应急工作。
同时在生活中,教导孩子看时间表,认识上课的课时和规律,以及个人清洁等等。别忘了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物质或非物质奖励,让其对自己的行为形成正向的认知。
图 源 | pixabay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创造者。希望小朋友在成长的第一个台阶上,能够充分获得家长、老师的支持,与和自己所处的微观与宏观环境和谐共处,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成长。
参考资料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黃敏(2017)。兒童升小學面對的壓力和應對策略。香港:香港教育大學。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