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的孩子难以沟通,似乎是普天下父母都要面临的难题。
从脑科学的角度,孩子寻求独立并获得自己的力量,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大脑发展的不平衡也可能导致青春期特有的认知行为和情绪状态。
父母需要为孩子的远离提前做好准备,并协助他靠自己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想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父母得扪心自问,是否首先打开了自己的边界?
本文共 3259 字
阅读约需要 8 分钟
王胜:我们致极下午茶非常荣幸邀请到一位非常独特的专家,脑科学和学习策略专家王瑶女士。王瑶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硕士、博士,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欢迎您的到来。
王瑶:很高兴今天做客致极直播间,和大家谈一下脑科学、儿童心理学、学习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些知识的价值非常大,过去这么多年里,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科学的力量。
王胜:作为一名脑科学和学习科学应用指导专家,王瑶在2010年创办了艾未石教育咨询机构,有超过 20 年丰富的一线指导经验,是近百所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顾问,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创新教育一土、日日新,又比如北师大附属中学、北京四中这些名校。王瑶老师累计帮助了 2 万多名家长找到科学教育的方法,可以说,她最懂我们家长的心。
▲脑科学和学习策略专家王瑶(右),与致极学院执行院长王胜(左)
01. 目送孩子远离,
你要做好准备
王胜:今天我们对谈的主题是如何感知孩子的情绪。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想做走心的父母,想知道孩子的情绪,不希望家里整天叮叮当当。但这要怎么做到呢?很多家长都和我们反馈,孩子小的时候家里都很和睦,一旦上了初高中,亲子关系立刻就紧张起来。孩子越大,跟父母的关系越冷淡、疏远甚至敌对。王老师您可以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谈谈为什么会这样吗?
王瑶:其实,哪怕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我们看到小动物长大了也是会和爸妈渐行渐远。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我看来,孩子长大的过程,既是一个跟他们建立起紧紧的情感纽带,同时又要不断目送他们远离的过程。
比方说,孩子在三岁左右会有一个自我中心期,他要挣脱我们的怀抱自己走路。虽然那时候他也会经常手抬起来说要抱抱,但其实他已经开始走向独立。孩子进中学也就到了青春期,实际上是孩子的第二个自我中心期,他 挣脱的不再是我们身体上的怀抱,而是要挣脱精神层面的怀抱,他从中逐渐获得自身的力量进一步走向独立。
在自然规律之外,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正在加剧分离的过程。就好比父母催逼孩子学习,常听到人说,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又或者管孩子玩游戏、上网这些行为等等。这些亲子冲突让分离变得更不好受。
基于我的观察,大部分父母并没有有意识地从小就协助孩子去自己站稳脚跟,所以到了孩子青春期,父母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而是被动地体验着分离。
从孩子角度讲,他走向独立时,内心也非常期望,那个他曾经一直依恋、让他在过去那么多年都感到很安全的环境,可以依旧是安全可依赖的,但往往不容易在这一阶段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父母痛苦,孩子也一样痛苦。
现实情况就变成,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就一头钻进自己房间,没什么话可以跟爸妈说。吃饭了,就噔噔噔出来拿上一碗饭、一碗菜,又噔噔噔躲回自己房间,吃完饭再把空碗送出来,然后又闭门谢客。亲子之间可能零交流,这种状况不容乐观。
02. 话不投机?
可能是不在可沟通状态
王胜:类似的现象我们都看过很多。孩子越大,和父母的沟通越少。有些家长还去学正念、正面管教等各种方法,用开放式提问方法,也不问学习情况而是问情绪状况、同学相处、今天和朋友去哪里玩了,但孩子们可能依然不买账,家长就问不下去,也不知道怎么关心。
请问王瑶老师,从脑科学角度,面对这种局面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建议?甚至是一个科学的解释,那我们家长也能认清现实。
王瑶:这个问题对我也非常切身。我两个孩子老大已经高三,老二马上要上初中。我看到他们在青春期的行为表现,能感受到跟孩子大脑发育的特征其实是蛮一致的。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也进入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育期,这时候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大脑的发育也带来了一些不平衡,比如孩子认知快速发展的同时情绪能力却蛮滞后,两者的步调不太一致。
这时期的孩子很有意思,比如说情绪识别能力比较弱,一个我们成年人几乎百分百能够识别的表情,青春期孩子的识别率只有50%,在家长看来,就会觉得我这孩子实在是太没眼力见了,但事实上,他可是真心没有眼力见,他是真看不明白。另外,他的情绪能力弱,也体现为比较冲动、情绪容易忽高忽低,而且特别容易厌烦。
认知能力上也是。你会发现孩子的逻辑能力一下子就提升了,可是他对很多事情的基本信息掌握得又不够,对于人和世界的解读就会显得幼稚,一张口说话容易走极端。再加上,他们情绪又识别不了,又没有眼力见,不太能懂别人,跟他说话就很费劲。要不就是他说的我不明白,要不然就是我说的他不明白,他还挺容易着急。
所以,青春期孩子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会导致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变成一件蛮辛苦的事。但如果我们真正对他的所思所想产生好奇,会发现孩子们内心其实很温暖,很希望和人去沟通。
但是爸爸妈妈好像也很难走进孩子内心。
在跟孩子沟通时,我们往往带着很多期待,就像您刚才提到的那些问题,我们很希望一问过去,孩子就给我们一个回应,但我们其实忽略了,我们首先要跟孩子在情绪、情感上达成一个可沟通的状态。如果不在可沟通的状态,孩子听到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带着原来的印象、带着防御去听爸爸妈妈的话,觉得我妈又想了解我什么,又想来探听、揣测。
工作、生活、孩子成长带来的各种压力,让父母也可能情绪比较容易激烈,撞上孩子大脑快速但不太平衡发展的时期,就特别容易“天雷撞地火”,就像我常常说的,孩子的青春期撞上了妈妈的更年期。
▲ 致极学院的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位导师,协助他制订并执行个人成长计划。
5月21日下午14点,致极学院将举行线下校园开放日活动,(地点:上海市申昆路2177号虹桥国际展汇南区22-1楼),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03. 想走进孩子的世界,
不妨先打开你的边界
王胜我见到有些父母还真愿意放下自己的事情,投入时间精力跟孩子玩一样的东西,比方说你喜欢动漫,我就跟你一起看,你喜欢打游戏,我陪你一起打,就是为了走进孩子的生活,跟他产生某种连接,希望孩子能放下戒备和自己交心。有些父母也反映,游戏是真的玩不懂,动漫也是真的不喜欢。
但反过来,孩子对我们父母没有好奇心。就变成做父母的一厢情愿,我们想走进孩子的世界,但孩子并不想走进我们的世界,像是单恋一样痛苦。王瑶老师您觉得,家长还能够做些什么,怎样让孩子也愿意了解、走进父母的生活?
王瑶:这个问题真的是很扎心。
不过,如果我们看孩子小时候,其实他们对父母的生活极其感兴趣: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工作?是什么样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而且这种好奇心萌生得蛮早的,大概小学一、二年级时就会特别想要去了解爸爸妈妈的生活。
但我们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愿意主动跟孩子们去分享自己的生活,而且孩子主动去问也经常会被拒绝回来——大人的事情小孩不要问,大人的事情小孩不要管。等孩子慢慢成长,他就会知道爸爸妈妈的事情不见得会跟我来分享,他习惯了这样的模式。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真想跟孩子沟通、了解他的世界,其实直接去询问他不见得是一个好办法。但如果你一早养成习惯跟他去分享,你就会发现他也很愿意跟你主动分享。人和人就是这么奇妙。
我见过那些沟通特别好的家庭,往往是当爸妈的愿意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爸妈就会回应孩子的好奇心,介绍自己的生活给 他。
比如我和我的同事以及我们的孩子在一起,我跟同事沟通时,孩子就会过来听,听了还要问是什么事情,你看大多数人这时候就不愿意跟孩子去解释,觉得孩子听不懂或者很烦,但我看到那些跟孩子沟通好的父母,他会很耐心和孩子解释,刚才我们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对这个事情我们看到的、我们认为的是什么。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赞成我们大人的观点。
在我孩子小时候,我面对他们的问题就不太会说这是大人的事情,我会尝试和他解释,有时候简单,有时候详细,这样他对于我们父母的生活其实一直保持着可知、可参与、可讨论的基本认识。反过来,当他有问题、有想法、有情绪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和我们说自己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心烦,为什么会有压力,就很自然而然讲出来。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想要真的跟孩子建立起沟通的话,我们分享自己的世界为先,这样其实是更能够走进孩子的世界里去。即便过去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也不要想了解孩子时一上来就问问题,而是开始去养成分享的习惯,比如说爸爸这个星期的工作特别顺,告诉他我做成了啥,或者是这个星期的工作太费心了,快,儿子跟老妈一起吃个冰淇淋开心一下。
当孩子感觉到被平等地重视和尊重,他就更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父母。
本文根据致极下午茶直播《如何感知孩子情绪,做走心的父母?》整理
直播分享嘉宾:王胜;王瑶
整理编辑:Roy
排版:
Roy
致极学院校园开放日上,一位家长发言最大的愿望是孩子健康幸福。
致极学院2023校园开放日
5月21日与您相约!
❖开放日时间:
2023年05月21日(周日)
14:00-16:30(13:30签到)
❖致极学院地址:
上海市申昆路2177号
虹桥国际展汇南区22-1楼
❖致极学院开放日预约报名方式:
参与校园开放日的人员须在截止日期5月20日18:00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更多疑问您可咨询电话/微信:
195 4281 8804(致极招生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参加致极学院开放日活动(5月21日周日)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