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趋势观察”是袤则咨询自2020年发起的一项长期研究。继2020年第一次发布年度趋势报告之后,近日我们再次发布《2023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报告呈现了大社交领域值得关注的10个趋势型变化。
微信出了“听文章”的新功能,点击标题左下方的“小耳机”图标即可收听。
完整报告,可通过下方海报二维码或访问下方链接获取。
https://docs.qq.com/pdf/DZUtBalBrd0x5dlpG?
世界正从疫情中走出来,但过去三年经历的变动,依旧影响着我们感知生活的方式。旧有的惯性一再被打破,所有人都在大谈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不确定”的未来预期唤醒了普遍的风险意识,人们对未来的安排显得更加谨慎
我们看到“体面节俭”趋势下,人们的消费更加保守;有部分年轻人“积极备老”,积极筹备、畅想自己的养老生活;而在“亲投避风港”中,年轻人前所未有地知悉亲缘投资的重要性,从而争取父母、祖辈等更多的资源。人们尝试规避一切风险和痛苦,只希望沉浸在无限的自我肯定的舒适之中,甚至连爱情中的痛苦也被视为需要祛除之物。在“亲密拆分”中,人们主动解构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并将其放置在各细分场景中去拆分式地满足。
二、在“不确定”带来的担忧害怕犹疑之中,人们努力尝试寻找各种情绪出口
如密集安排狂欢活动的“狂欢补偿”;一面想“上岸”又一面向往更多职业可能性的“旷野想象”;以及“假性发疯”下发疯文学与反骨人设的流行。而在“盛景复古”中,人们通过拼凑杂糅各类盛世元素符号来怀念过去。
三、新时代在昭示着一些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
首先是今年如火如荼的AI,似乎即将开启新一轮增长狂飙。人们在“AI外挂”的加持下,个体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同时,人与算法的关系也来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了利用算法、反制算法来主动管理自己的信息流的“社媒调频”。
今年,我们依然从趣缘、业缘、情缘、亲缘4个方面总结了10个趋势。
亲密拆分
将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逐一解构、拆分到不同的浅社交中。
狂欢补偿
通过密集地安排体验游玩、狂欢活动来尝试补偿因为疫情错过的时光。
社媒调频
利用主动搜索、分组管理、订阅服务等方式,有意获取推荐算法外的内容。
积极备老 
更多年轻人积极展开对养老生活的想象,认为“变老”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体面节俭
节俭不丢脸,节俭越来越体面。
盛景复古
复古回潮,更多表现为对各段古今中外“黄金年代”元素的关注、捕捉与混制。
旷野想象
受困于越来越拥挤的上升通路,人们一边挤独木桥,一边想象主流价值观之外的生活方式。
假性发疯
青年以刻意装傻或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发疯形式解构现实苦恼,其中往往含有对权威的反叛和消解。
AI外挂
AI工具极大发展,其极强的生产力带来了“外挂”般的工作效率。
亲投避风港
依靠或凭借“亲缘投资”度过眼下个人经济上的困难。
如今我们把不喜欢、不愿看、不敢言的东西都一股脑地打包为“不确定性”。纵观4年的趋势变化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的反应往往是收缩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上以求自保。今年我们的社交价值观调研数据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当我们太过强调环境的不确定性,实际上等同于放弃了我们的自主权,毫不犹豫地屈服于环境支配论:都怪环境的不利,导致我无所适从。然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往往是由参与其中的个体共同塑造的,尤其是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确定,自私和自恋会加剧孤独与隔绝。当我们将他人视为竞争中的对立者,我们同时也会失去与他人建立联系、给自己正向反馈的可能。
我们可以确定,现实的、小群体的社会交往可以把握,周围人的情感支持可以拯救我们对世界的不知所措。
我们可以确定,人类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来确认自我。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展示自己的独特属性,互相吸引、注视彼此,建立深厚关联。在“文化关系”中,我们通过文化标签实现文化的联结,促成深层沟通。而在“社会关系”中,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交换,融入社会齿轮,从中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这些多样的关系,我们得以更好地认识和确认自我,构建与他人、文化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宏大追求、世俗乐趣或文化志趣都能帮助我们构建生活的意义感。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愿你旅途漫长,充满奇遇。
亲密拆分
#趣缘
将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逐一解构、拆分到不同的浅社交中,其中往往通过付费或设立明确规则保证省心与安全。

过往相关趋势:秒抛关系(2020)、皮肤饥渴(2020)、拟人“性”“恋”(2020)、扣糖代偿(2021)
WHAT'S NEW
将亲密关系进行解构
更能接受满足“小需求”的模糊关系
后疫情时代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人们更加对建立、维护深层亲密关系的过程感到疲惫。人们质疑关系的可持续性,担心付出感情是否值得。但作为人类天性的社交需求依旧存在,这促使人们选择将亲密关系需求进行解构,构建无数个微小的瞬间与场域,寻求在不同形式中满足细分需求。在这种全新的趋势下,人们对于伴侣、朋友等不同关系的心理边界发生了变化,将亲密关系的需求逐渐解构、拆分到各个浅社交场景中。这种解构过程让人们更加灵活地满足社交需求,从而在不同的场景中找到满足感。
通过付费或社交规则避免麻烦
提供安全感
将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拆分到小场景中满足,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避免麻烦、保证安全。一方面,许多人通过付费方式来快速获得社交体验,如付费寻求喜欢的动漫角色cos约会;另一方面,提前设定社交规则、设定预期边界来避免失望,如“搭子”社交中,有很多提前设定好的规则。
CASES
搭子社交

2023年3月,#搭子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登顶微博热搜 ,其中提到“搭子,浅于朋友,重于同事或同学,主打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也出现#游戏搭子#、#减肥搭子#、#旅游搭子#等垂类tag,有关搭子交友的推文火爆。在交友外的讨论中,对搭子关系的看法不一,有人说:“搭子”是亲密关系的平替,反映出潜在的“情感降级”;也有人反驳:它分明是亲密关系的提纯版,是符合这一时代下人们心理需求的良性陪伴。
线下cos委托
最近,在小红书、闲鱼、微博等平台流行顾客花钱请coser扮成自己喜欢的二次元角色,与自己进行一日约会,被称为“线下cos委托”。其消费者主体主要为年轻女性,会在诸如生日等特别的时间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体验。委托cos不同于一般cos,在扮演角色之外,往往需要COSER再准备一场精心的约会,包含过生日、送礼物、逛街、吃饭、牵手、拥抱、贴面吻等。一场cos委托下来往往需要上千花销,主要包含coser酬劳和报销费用(妆发装扮、来回路费、约会开销等)。出于安全考虑,女性coser也往往更受欢迎。
“crush”风靡
crush一词作为名词有“短暂地、热烈地但又是羞涩地爱恋”的含义。与心动相比,在情感烈度上更高,在时间上更短暂。crush一词席卷社交网络,小红书#crush话题下已有25亿浏览,豆瓣小组“我今天遇到一个crush”也拥有近20w组员。人们在其中讨论自己的短暂又浓烈的心动。在其讨论中,往往只为关注和记录当时的美好,或有人希望将其美好延长、与crush拥有更多接触,但通常不追求与自己的crush对象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甚至刻意追求快速“下头”、“祛魅”。
WHY
不确定性下的自我保护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爱是一种需要学习和锻炼的能力。但今天的爱情似乎已死于无休止的选择自由与完美主义症结。对于构建长期、深层社交关系,去承受关系搭建中的磨合与维护,人们既没有意愿也缺乏能力。人们普遍对未来发展感到难以预测乃至不安,从而对人际关系的可持续性与牢靠性产生怀疑。许多人选择了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只关注“最小自我”的方式来保护自身。
对情绪价值更高的认可和追求
在过往传统家庭观念下,情绪价值往往被忽视在家庭价值之外,更多的强调家庭角色为家庭做出的实际劳动,诸如家务分工、工作赚钱等。而在更强调个人意识的当下,对自我感受有直接影响的情绪价值被更多提及与认可,人们在珍惜好的关系所带来的情绪价值的同时,也愿意通过付费等行为追求与维护。
普遍的“自恋”症结
正如韩炳哲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对于“自恋者”来说,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爱情也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追求一种舒服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里的熟悉感。在任何时空中一再被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体验经济、场景营销、社交产品、文娱产业
以使用场景为中心的品牌定位模式
这个趋势令我们看到,人们开始习惯将社交需求拆解到细分场景中,带着明确目的与预期进入不同的生活消费场景,这同样影响着个体的消费行为。过往的定位理论以“封杀品类心智”为中心,但今天完全去中心化的媒介环境让品类心智占领几乎难以做到。今后更需要以“场景-任务”为中心,去占领场景心智:在某个场景切片/情境下,成为消费者任务完成、需求满足的第一联想品牌。未来新的赛道不再由产品、行业决定,而是存在于消费者真实使用情景中的各种细分场景切片。品牌需要深入到具体情境中去挖掘、寻找、叠加新赛道容量。
开启社交体验,品牌引领消费动机的新方式
单身社会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没有社交/亲密关系需求。相反,由于单身,他们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他们在社交、约会等体验消费上会有更高的参与和支付意愿。未来消费者很多碎片化的社交需求,将会通过“购买”来满足。如为了认识网红老板而探店一些知名打卡地;因为想要与某个店员有更多的交往,解锁有趣的陌生人社交,而在某个酒馆小酌一杯。未来,“拥有物品”本身对于消费者消费欲望产生的刺激效应越发有限。品牌若能巧妙地打造优质的社交体验,将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消费动机。
在这样的需求场景下,精耕细作的小品牌因其独特的人格属性而天然具备优势。而对于大品牌而言,传统的服务SOP培训体系往往将服务人员标准化为工具,忽视了个体的人格特质。然而,只有拥有“有趣”人格属性的服务人员,才能为消费者提供真挚的社交体验,传达出标准化服务之外品牌的生动、趣味与温度。因此,如何找到这样的“有趣”服务人员,并允许他们在品牌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借助个性吸引客户,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中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我们今后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
2 狂欢补偿
#趣缘
通过密集地安排体验游玩、狂欢活动来尝试补偿因为疫情错过的时光。
过往相关趋势:秒抛关系(2020)、临界飞地(2022)
WHAT'S NEW
对“体验”的追逐
疫情放开后,旅游、餐饮、文娱等行业率先复苏,增长速度远超其他消费行业。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分消费类型来看:餐饮收入3751亿元,增长43.8%;商品零售收入31159亿元,增长15.9%。在消费端,对“体验性”的追逐更加明显,人们更愿意为“能构成我人生特殊体验”的消费内容买单。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世事无常,人们更加追求活在当下,通过各类体验来构筑一个个碎片又具体的当下。
补偿心理也暗含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通过密集地安排狂欢活动,试图补偿因为疫情错过的时光。但逝去的时光和人终不会回来,这种补偿暗含着伤痛,隐隐透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如特种兵旅游的大学生高喊着“把握青春尾巴”;五月天演唱会的相关社媒传播内容中,也有大量“青春散场”的文案内容。
CASES
“特种兵旅游”
花最少的钱和时间,游览最多的景点,利用五一假期跑遍全国。参与者主要是大学生,疫情3年不少人的出游计划被耽误,放开后在“赶紧去玩”的心态下,报复式出游,尝试弥补没有旅行的青春时光。
鸟巢外万人五月天演唱会
五月天鸟巢演唱会一票难求,36万张票有132万人在大麦APP上标记“想看”。人们在鸟巢外自发组织起“户外万人演唱会”,小红书上也出现保姆级场外观演攻略。
狂欢式地方文旅频出圈
村超、淄博烧烤、摇滚石家庄、广东龙舟赛等地方狂欢活动频频出圈,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浩大围观声势,这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
2023年上海迪士尼每天接纳游客4万人次
2023年上海迪士尼持续火爆,平均每天接待游客高达4万人次。热门项目的排队盛况也不断刷新记录,为了和玲娜贝儿合影,有时甚至要排队6小时之久。
WHY
疫情造成的错失感 
“现在说‘去年’老以为是2020年”,三年疫情打破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像是被偷走的三年。在最新的学术论文中,研究学者将这种现象总结为“时间眩晕”:人们通常通过旅行、聚餐等非常规的特殊事件来锚定对时间的感知。但疫情取缔了一切“非必要”的特殊事件,我们失去了感受这段时间的锚点和坐标,这一段时间就像找不到识别标志的荒漠,人们难以在这段时间中定位自己,也难以决定如何继续向前,这成为“错失感”的最大来源。
狂欢满足人们对无拘无束的渴望
狂欢生活是一种脱离了常规的生活,打破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礼节,人们不必像平时一样严肃认真。人与人的距离被暂时抛在了一边,人们可以尽情放纵自我、欢歌笑语,过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动荡的就业环境、内卷的压力与消耗,大环境常常让人emo,人们渴望逃离压抑的生活日常。现实有多令人抑郁,狂欢中的自我放逐就有多疯狂。正如《鼠疫》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们一下子重新获得所有失去的东西,这样的欢乐是烫人的,是无法细细品尝的”,狂欢,唯有狂欢。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体验经济、营销造节、仪式感营销、文旅产业、文娱产业
品牌以“体验提供者”身份参与消费者生活,打造消费吸引力
消费者消费行为正经历着深刻的演变,从过去纯粹追求物质的满足,转向更加倾向于追求丰富体验的消费。他们不再以炫耀财富资产为荣,而是希望通过展示文化资产来表达自我。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需求,而是追求在一段时间内得到自我充实和展现。品牌在这个变化的消费趋势中必须积极参与,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创造值得回忆的活动,从而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的合理理由。
社会学家艾伦·布莱曼曾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全面地“迪士尼化”,迪士尼模式主要表现为四方面的特征。首先,主题化:以故事装扮空间,形成特定文化氛围和体验;其次,混合消费:消费者在一个场景内进行多项消费活动,如吃饭、参观、游乐等。其三,商品化:充分利用专利形象生产商品。其四,表演性劳动:企业员工需要投入百分百的饱满热情,成为大型舞台的演员。品牌可以借鉴迪士尼模式,尝试将迪士尼式的体验嫁接进消费者的生活中,以“体验提供者”的身份来重塑消费者的购买理由。
庆祝小型化、日常化带来的产品机会
狂欢已经脱离了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向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成为一种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消费者希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有各种小型的庆典仪式,如一人份蛋糕、小束手捧花、9.9元金汤力等产品的改良让消费者得以独自庆祝各种小确幸。品牌可通过重新设计自身产品形态、使用体验,为消费者提供仪式感,庆祝自己的微小日常。
3 社媒调频
#趣缘
利用主动搜索、分组管理、订阅服务等方式,有意获取推荐算法外的内容,保持接触信息的积极可控。
过往相关趋势:外向自闭(2021)、反语保护(2022)
WHAT'S NEW
用户从平台被动的使用者,成为主动的共生者
用户的平台使用习惯正在发生着转变,用户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平台的规则和决策,被强制性地推送,而是渴望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选择平台提供的功能和内容。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选择主动利用算法进行反制,通过有意训练算法打造自己的“信息茧房”。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使用平台,而是与平台形成了共生关系。
构建更积极的同温层交流,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
舆论场上,不断持续的争论和负面信息往往让人疲惫不堪。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持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宁愿避免目睹冲突和负能量,以便维护个人的内心和谐。这种主动“割席”的态度并非单纯出于对冲突的恐惧,更多是出于对时间、精力和能量的珍惜,希望营造一个同温层的交流环境,从而真正聚焦于积极有意义的事物。而从本次价值观调研数据来看,年轻代际这种主动“割席”的现象可能更加普遍。
CASES
利用微博分组打造“热搜避难所”
微博素来为舆论场主阵地,每当有公共舆论事件发生时,往往出现较大争论乃至争吵。而部分微博用户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关注列表打造类似“热搜避难所”、“热搜防空洞”的分组,只放纯粹的兴趣爱好相关内容,例如艺术、知识、二次元、梗图分享的博主等。每当热搜变得乌烟瘴气之时,便选择只刷自己打造的小圈层内容,而有意回避此时舆论场的争议内容。
利用小红书性别词条抵御噪声
近期,小红书有许多女性用户在“#宝宝辅食”的tag下分享自己的私密自拍、搞笑的宠物照片,或是记录每天的学习,倾诉一些私人情绪等。该词条话题浏览量已达近30亿。用户在帖子中使用该话题,旨在希望自己的帖子被推送给女性用户,以减少被男性目光审视的可能。
网友自称“momo”反大数据定位
在小红书、豆瓣等社区平台,许多用户将自己的头像和ID设置为一只名叫“momo”的粉色小恐龙。起初,这只粉色小恐龙“momo”只是微信登录随机默认的头像和ID之一,一批懒得换id或取名字的人便以momo参与舆论场。随后,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加入“momo”大军,戴着一样的面具,穿着批量复制的马甲,在“momo”身份的掩盖下,他们可以避开熟人,避开人肉搜索,并以此在赛博世界里找到认同感。
WHY
大数据算法的极致发展,为“反向操作”提供土壤
算法推荐技术正在将人们带入更加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算法推荐技术越来越精准,算法能决定我们在网上看到什么。算法的便利让人惊叹,也让人警惕:凭什么算法可以攫取数据来分析大众的偏好,引导我们的行为。人们开始对算法疲劳,利用算法、反制算法的技巧应运而生。但人类和算法相处的纪元才刚刚开始,探寻应对方法的道路显然还要走很长的时间。
打造个人信息避难所,满足确定性与秩序感需求
互联网逐渐蔓延着失控的情绪体验,人们长期浸泡在集中的负面话题中,会愈发迷茫无助。许多人愿意跳出负面情绪共振的巢穴,以此避开反复回荡的焦虑,通过设置个体磁场与外部环境的边界,在无序的世界里为自己创造有序的小空间。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广告媒介投放、社交内容平台
品牌打造从“内容逻辑”转向“运营逻辑”,去不同的池子捞用户
在算法的包裹下,用户被隔离在一个个越来越细分的文化小圈子中,信息壁垒难以穿透。传统的内容战略逐渐失效,再优质、惊艳的内容,都很难穿透所有细分圈层,从而引爆全网。品牌的建设逻辑或许可以转向更为精耕细作的内容运营方向。在品牌建设的内容体系下,准确捕捉不同文化小圈层可能感兴趣的核心焦点。通过将品牌关键信息关联到不同的兴趣焦点上,以将品牌形象分别传递到不同的受众群体中,有效捕获更多的关注和流量,从而更好地将不同用户的注意力聚焦到自身品牌上。
自动化标签迭代助力投放效果
过去,我们常常依靠自动化算法和机器学习来对数据进行标签化和分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人主动“反制算法”,在发表的内容上带上不相关的tag,自动化的标签可能会逐渐失效。无论是对于平台还是品牌“投手”,也许都有必要在自动化标签的基础之上,辅以人工标签/文化研究的方式,通过更深入的文化和心理洞察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新行为和新动机。
订阅制可能获得更大发展,品牌更需打造号召力
在主动选择社交媒体摄入内容的背景下,订阅制也许在未来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在这样的趋势变化下,更加要求品牌能够成为一个有号召力、消费者愿意追随的IP。通过制造品牌“向往感”,或为消费者持续提供可讨论的议题,让消费者更加主动地追随订阅品牌相关信息。
4 积极备老
#趣缘
更多年轻人积极展开对养老生活的想象,认为“变老”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过往相关趋势:生机引力(2022)、谨慎宠爱(2022)
WHAT'S NEW
直面衰老与死亡,做好养老规划
在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话题,消费主义制造出抗老焦虑和逆龄执念,“衰老”这个议题不断地被逃避、被悬置。但在追慕年轻的大势中,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主动讨论衰老和死亡,提前展开对养老生活的规划。
更多体现在“物质储备”,“社会关系储备”开始受到关注
在养老焦虑的讨论中,人们普遍将养老等同于攒钱。根据小红书与后浪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报告数据显示,为了给自己养老,54.6% 的年轻人正在理财攒钱,39.5% 的年轻人则有了购买保险的规划。
但正如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杨帆指出的:社会关系的储备比物质储备更重要。“老年之后,很多东西如果用货币购买的话会需要很多钱,这反过来会加剧经济方面的压力。但其实如果你的社会关系储备充足,你可能不需要进行那么多的金钱交换。不管你是决定单身、丁克或者主流家庭形式之外的亲密关系,社会关系的储备和运营都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同样也观察到一小部分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养老合伙人,提前进行社会关系储备。
CASES
年轻人寻找养老合伙人,考察养老公寓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寻找养老合伙人或组团考察养老公寓,希望为老年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去年,一本名为《拼团人生》的书在国内出版。该书记录了两位年龄 40+的 韩国女性以朋友的身份决定共同买房、共同养老的故事,也引发了不少媒体的报道和讨论。
年轻人提前准备遗照、遗嘱、葬礼歌单,甚至“举办葬礼”
年轻人对死亡和衰老的态度变得更为开放了,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涌出许多年轻人提前准备遗嘱、遗照、葬礼歌单的话题帖子,甚至有的人在生前就进行“葬礼”等死亡体验实验。
中老年 KOL 及明星的话题讨论度升高
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个人日常生活或穿搭审美经验的中老年 KOL 数量增加,还出现了专门经营老年模特业务的模特经纪公司 —— WILD MODELS。摄影师秦霄发起的“老年时装俱乐部”就将镜头对准老年人的日常时尚穿搭,与不少时尚杂志、品牌均有过合作。
WHY
快速的老龄化与低迷的婚育率
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亿,占到总人口的14.2%,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我国结婚率从2013年起9.9‰的水平逐年下降,2022年下降至5.2‰。而生育率自2016年起的13.57‰快速下降,2022年下降至6.77‰。随着当代社会亲密关系与生活形态愈发多元化,年轻人一方面要为已经变老的父母做准备,一方面又要担心自己出现无人赡养老年孤独的情况。
精彩的老年生活给年轻人打样
出生于中国大陆的50后-70后,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红利一代”,许多人在其间享受了物质水平的极大跃迁。如今,部分人步入中老年退休进程后,在较为丰厚的物质保障下,过起了与任何年代都不同的精彩“进休”生活,并通过发达的自媒体手段触达更广的受众。他们的老年生活愈发为“高压围城”中的年轻人所向往,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范式打样。
用养老生活憧憬逃避高压现实
社交媒体平台上受到关注的老年KOL,分享的多是穿搭、生活类内容,这些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年轻人对老年生活的美好想象与期待指数。“养老生活”能成为一个流行话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们希望借由对彼岸养老生活的美好憧憬与想象,来逃避现实的高压快节奏,缓解对未来的焦虑。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银发元素内容经济、抗焦虑品牌议题、代际共融产品&内容
将减少衰老恐惧作为品牌议题,深挖其中的话题价值
年轻人积极备老的背后,是对老年生活可能性的好奇以及美好向往。过往的“衰老焦虑”与“逆龄执念”等相关叙事可能不再适用。抓住年轻人对老年生活的接受、好奇心态,品牌可以把目光更多投向精彩的老年生活,用丰富多元的老年人样本缓解年轻人对于自然时钟、东亚社会时钟的焦虑或恐惧,鼓励年轻人放下年龄焦虑,用更健康的心态与认知去面对人生的每一阶段。而近几年,使用老年模特或在广告片中讲述老年人群的故事也已成为了国际大牌的一个趋势。
关注并设计“隔代共融”的商业产品与内容创意
年轻人对老年生活的关注与好奇,为“隔代共融”特色的产品带来更多市场机会。有一些年轻人专门挑选夕阳红老年团,一方面享受低价,另一方面享受叔叔阿姨们热情地照顾,充当“团宠”。在商业产品上,可以不用刻意通过价格、文化标签等属性强调隔离年轻人与老年人,而是打造可以互相支持的环境。在内容创意上,“一老一少”的设置也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如电影《实习生》讲述了一老一少双向治愈互相成就的故事;年轻模特和中老年模特结合的创意方案,也可能为品牌带来破圈营销。
5 体面节俭
#趣缘
节俭不丢脸,节俭越来越体面。
过往相关趋势:社区回归(2020)、示弱人设(2021)、自造戒律(2022)
WHAT'S NEW
降低生活、环境成本的同时,过精彩的生活
麦肯锡《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中的消费趋势调研显示:人们消费没有降级,只是选择更明智。尽管消费者的整体支出趋于保守,但他们会通过严格的取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品质。这个趋势不是简单的“反物质消费”,而是尝试掌握消费自主权,不被物质主义捆绑,自主定义选择方向。环境友好、手工创意成为人们谨慎消费的体面理由,但对生活品质及丰富多彩的追求依然没有变。
消费目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获得人际沟通与生活充实”
“拥有物品本身”越来越难以成为人们消费的目的和理由,通过晒图、交流实现与人的沟通,进而获得生活的充实才是目的所在。剩菜盲盒、拾获改造二手家具的动力往往是为了发朋友圈;买衣服无法令人得到满足,自己加工、花费时间在旧衣服上反而让人感到愉快。在豆瓣抠组中“只抠自己不抠别人”的理念也广为流传,即个人消费能省则省,亲友生日、好友聚餐等涉及别人的消费则不再受到“抠门”原则的限制。
CASES
Too Good To Go运动为代表的临期食物热
Too Good To Go运动2016年诞生于丹麦,2023年在国内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热潮,餐饮商家以极低的价格用盲盒形式向用户提供未售完的食物,在国内也被称为“剩菜盲盒”。除此之外,临期零食也受到追捧。减少餐饮浪费的理念,让临期食物消费在省钱的同时也多了一层环保光环。
Stooping拾获二手家具
Stooping指在街头拾获二手家具的生活方式,兴起于纽约,2022年在上海、北京等城市传开。Stooper在夜晚寻觅被丢弃的二手家具,带回家二次改造、重新翻新利用。这个过程费时费力,真正行动起来去拾荒的人还是少数,但也正因为如此,Stooper们对自己捡回来的东西格外自豪,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也总能收获大量点赞关注。
腾讯小修小补地图
腾讯地图推出“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用户在腾讯地图App、微信里搜索关键词“小修小补”,即可找到家门口修鞋、补衣、配钥匙等小店,功能上线后迅速赢得大量好评。
豆瓣省钱小组
疫情期间兴起多个省钱类的豆瓣小组,如“豆瓣抠门男女省钱组”、“抠门男性联合会”、“抠门女性联合会”、“今天消费降级了吗”等。
WHY
经济理性观念影响下,节俭被视为一种投资
经济理性观念认为,人能够权衡成本与收益以作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决定。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在今天新一代的节俭观念中,节俭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节俭的消费方式都服从于个人的经济规划,用短期的消费节制换取更长远的经济利益或是抵御未来的风险。
对未来收入不确定
今年的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与去年同期持平。不过16-24岁的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到了19.6%。那些通常被认为是能够提供优质工作岗位的互联网大厂也在经历变革,阿里、腾讯等公司都曾传出优化员工的信息。人们未来收入不确定性更加严重,对消费持观望态度。
兴趣生活的线上化,让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没有那么重要
在信息高度普及的当代社会,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从物质向信息转变的巨大蜕变。通过线上互联,人们可以轻松获得各类信息,无需亲身走进真实世界。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物质并不再是唯一的价值追求,甚至有人开始主动选择仅拥有极少量的物质,而非物质性消费则变得越来越主流。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性价比品牌、礼品化、圈层消费
重营销轻产品的“塞货”模式将逐渐失效
在直播、种草风潮下,不少产品主打短平快的销售模式,通过吸引眼球的细分功能及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冲动消费。消费者在经历过激情下单及开箱使用的喜悦之后,便快速清醒,对产品失去兴趣。疫情之后,随着消费者消费心态的转变,未来这样的“塞货”逻辑将越来越难以奏效。商家应尽早思考如何摆脱对“不促不销”模式的依赖,通过消费者调研,挖掘洞察真实需求,进行产品功能的创新与升级。
产品努力尝试进入消费者的“社交”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消费者会把现实中的支出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在“体面节俭”这个趋势下,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消费者对个人花费越来越保守理性,但对“社交花费”的心理账户却未受影响。顺应这个趋势,产品可努力尝试进入消费者的社交心理账户,关注商品能带来的人际联系,从“社交”角度,重新设计自身产品功能与产品卖点,以对抗新节俭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消费者彰显趣缘身份、制造社交议题、礼品化等都是可以参考的方向。
6 盛景复古
#趣缘
复古回潮,更多表现为对各段古今中外“黄金年代”元素的关注、捕捉与混制,其中含有一定的时代隐喻。
过往相关趋势:偏就玩(2021)、临界飞地(2022)
WHAT'S NEW
借用各类复古元素,传递过往时代之于个体的价值
相较于早年Vintage之风刚吹入国内的“20世纪年代感经典元素传达”,当下人们的复古风潮多摘取各段古今中外“黄金年代”元素,且种类更加繁多,意涵更加复杂。如老钱风、芭蕾核、芭比核传递的上流精英想象与女性主义新解;Remake改造狂潮倡导的先锋环保理念;苏联美学、东北衰落叙事背后的“盛世BE美学”;Y2K元素中的复古未来主义……复古回潮格外热闹,人们借助不同的复古元素演化出不同的意涵所指。
混制各段黄金时代,表达个体对当下时代的困惑
相较于对过去黄金时代的现实主义复刻,当下人们并不是简单仿制还原旧时元素,而是将所有符合自己对那个年代想象的元素进行杂糅、加工、创造,制造一个“想象的复古统一体”。如在复古未来主义中,人们仿造旧时人对于未来的想象,将想象力与旧时画风兼具的科幻景观重新演绎,创造出一种“过去、现在、未来”交错混合的产物,组成新旧交织的浪漫质感。这其中透出个体对于每段时代的思想注脚,从而聚焦且便利地表达自己对于当下的困惑。
CASES
老钱风(Old Money Aesthetic)
所谓老钱,相对新贵,即“有钱了很久很久”的有钱人。老钱风的特点即经典、优雅、低调、松弛、质感、中性色、无LOGO——不露声色的贵气。“老钱风”经典美剧《继承之战》造型师Michelle Matland曾这么形容剧中的“老钱风”精髓:“不需要说一句话,就可以传达地位和至高无上的能力。”
芭蕾核(Ballet Core)&芭比核(Barbie Core)
芭蕾核与芭比核风格分别依据二者的标志性元素、色彩等衍生,因MiuMiu大秀与芭比真人大电影在女性中走红,虽然与先前流行的“富家大小姐风格”同样矜贵美丽,但也因与古典元素、千禧年风格、现代日常穿搭混搭,多了分复古又独立的气息。
Remake改造狂潮
在Vintage服饰独具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性下,Remake概念横空出世。Vintage Remake即“古着重制”,把旧的经典作品通过现代审美再设计,使每件独具时代气息的Vintage单品升华为穿梭时空的艺术收藏品。
“盛世BE美学”
从引爆苏联美学的原子朋克游戏《原子之心》,到悬疑黑马《漫长的季节》引领东北三省、山河四省等“衰落地域叙事”内容爆火,无不以书写宏大叙事并窥见个体命运的方式,传递出竭尽所能后的迷惘感与悲剧感,世俗、浪漫且神圣。
WHY
精神危机的浪漫主义救赎
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变革,过去常见的积极向上的叙事受到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对生活本身的意义感到缺失,一些年轻人也在面临现代性精神危机。为了寻求救赎,他们倾向于通过复古、怀旧和二次艺术创作等方式回归“黄金时代”,寻找浪漫主义的慰藉。从历史的色谱中汲取超越个人经验长度的相似色彩共鸣,一些年轻人通过这样的“超我体验”来缓解迷惘和痛苦。
不确定下的苦难叙事共鸣
怀旧将人们与过去联系起来,带来确定感与踏实感。而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日常消费降级等问题的出现,曾经个别地区城市的“局部衰落感”逐渐波及影响到更广泛地区的人们。这种叙事涵盖了大量的时代情绪和社会议题,同时契合了东亚社会易产生的苦难情结共鸣,每个人都能从中感知到共同的结构困境以及不同的机缘殊途。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经典品牌、内容创意、产品创新、文娱产品
利用品牌自身历史积淀宝库,融合当下进行经典重塑
怀旧是消费者今天重要的情绪出口,他们希望看到“黄金年代”的种种,这对于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品牌而言是一个机会。怀旧包装、联名只是浅层次的应用。能够发展几十年到今天的品牌,一定拥有过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这其中的精神同样能够感召到今天的消费者。嘉士伯、乐高、大众、麦当劳等历史悠久的品牌都曾经通过回顾经典产品汲取创意灵感从而开创出新的销量辉煌。如大众重新设计甲壳虫汽车;嘉士伯创立初期“永远燃烧”的箴言成为一款新啤酒的灵感和名称,历史档案内容被用于营销这款产品。
但过去的经典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心态做新的诠释。要让历史发挥作用,公司产品、品牌等操盘手需要努力理解经典产品最初的目标和价值观蕴含的商业意图,把握本质逻辑、提炼出其中的精髓灵魂,然后根据当下的商业环境行事。对过去保持关注并不断重新解读,发掘历史中的神圣感,使之与时俱进又永不过时。
制造景观,集中展现盛世元素
顺应年轻人对盛世元素的热衷,品牌可以直接在视觉表达上巧妙融入各种盛世元素,以强视觉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和引发关注。结合社交媒体等渠道,将品牌的盛世元素故事传播出去,与消费者互动和共享,以增强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更进一步地,也可以在一个case中集中展现切片式的“盛景元素”,以满足消费者对集中体验的追求。例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成功打造了56个戏剧空间,集中呈现不同朝代的故事,为消费者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7 旷野想象
#业缘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受困于越来越拥挤的上升通路,人们一边挤独木桥,一边想象主流价值观之外的生活方式。
过往相关趋势:失败展览(2020)、乡村艺术空间(2020)、示弱人设(2021)、扁平过劳(2022)
WHAT'S NEW
开始反思“线性前进”的执念
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提下,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拥挤:出口在变少、排队的人在变多。同时,工业化的进程大大丰富了物质供给,低消耗、低成本的生活并非难事。借此,更多人意识到人生并非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分支和可能性。短暂 GAP 寻找自己、回学校再次深造、更换职业赛道,更多更具探索精神而非一味顺从社会规训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大众讨论的范畴
旷野作为一种想象,依旧是很多人触不可及的生活
虽然观念有了一定变化,但选择惯性依旧存在。面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上保守安稳但确定性更强的道路,如考研、考公报名人数连年上涨;创一代圈子中也开始有了“不怕孩子花天酒地,就怕孩子想证明自己,去创业”的说法。大家更加求稳,向往体制内、或选择守成。“旷野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更多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现实的选择里。
CASES
宜居概念下沉
在一线城市卷到起飞,不如换个生活成本更低、生活质量不差的城市生活。从已经火了很多年的大理,到近期大热的景德镇,更多二三线宝藏小城成为一线都市青年退卷后移居的优选。
“数字游民”及“半农半 X” 的生活方式引发关注
线上灵活办公的兴起使得数字游民旅居式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拿着一二线城市的工资,在低生活成本的小城生活”的地理套利看上去很吸引人。同时,退居小城后,回归自然,尝试农耕也成为一种选择。类似的话题,在自媒体上总是能引起不少关注。但事实上,企业外包出来的能供数字游民选择的工作往往基础又边缘,报酬也并不乐观。
《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
以开放世界著称的塞尔达新作一经上线,即迎来大卖,但却少有人纯粹以通关为目标看待这款游戏。反之,所有人都爱上在旷野之中自由探索的感觉,享受着游戏途中随机掉落的各种彩蛋。
WHY
对单一化选择的厌倦
当今社会,成功的标准模板似乎变得单一而呆板:要追求更多财富,买一套超过百平米的房子,要购置豪车,还得成家立业等等。我们似乎都高度统一:目标单一、价值评价体系单一、竞争方式单一、奖惩方式也单一。当所有人都在一个市场上竞争同一样东西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激烈的内卷现象。但社会过去定义的“成功”越来越难复制,人们急需人生可能性的新想象。正如项飙所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末班车过了,但是我们又不愿意开出新的小道来。”
对工作意义感的追问
经济狂飙的时候,“意义”或许可以在物质生活的富足中得到满足。但在这个不太景气的年代,工作的意义似乎还未被找到,让人陷入迷茫之中。对于许多打工人来说,他们既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最终具体通向何方,也无法和身边的人产生横向的意义链条。从我们本次价值观调研数据来看,与上一代工作者相比,年轻一代并不像以往那样渴望通过工作获得成就认可或要求工作带来内心的喜悦,而是更加现实地考量:希望工作为自己带来财富。深陷内卷洪流之中,对工作意义的迷茫让人们开始向往自由的、广阔无垠的旷野生活。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员工管理、雇主品牌、线下活动
旷野之下,新型雇主品牌建设与个人多元选择
对于公司而言,不调休、灵活上班、育儿支持等新型福利能够吸引到心怀旷野想象的打工人,同时这也是建设雇主品牌的一种有力选择。但是在精细分工背景下,如何让员工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如何信任员工并提供空间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挑战。传统的绩效排名方法所采用的零和管理方式以及对员工的过度管理和监控可能成为阻碍。而对于个人而言,旷野也许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但传统的单一化成功标准道路也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竞争。也许可以勇敢一点,去开辟自己的小路,拥抱旷野带来的新可能。
契合旷野想象,搭建临时品牌活动场景
海边、田野、小城市是“旷野”的最直接关联意向。北戴河的阿那亚被戏称为北京中产的耶路撒冷,江浙沪周边自然风光较好的小县城则在周末被上海人承包。契合人们对“旷野”的向往,品牌可以在相关热门地区举办周末或节假日快闪活动,利用人流量较大的时间点与消费者集中沟通,丰富消费者出行玩耍的选择。
8 假性发疯
#业缘
青年以刻意装傻或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发疯形式解构现实苦恼,其中往往含有对权威的反叛和消解。
过往相关趋势:反语保护(2022)
WHAT'S NEW
高情感烈度的语言表述
中国传统语言表达往往追求含蓄美,但在社交媒体碎片化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直接的表述更利于互联网传播。不同于日常表达中,需要更多的情绪控制管理以维持社交关系、个人形象的体面,青年在发疯类话题中往往选择更高情感烈度的语言,如:“正确的、直接的、中肯的、一针见血的……”等大量重复的冗余表达;“啊啊啊啊啊!”等大量语气词与标点符号;(尖叫)(怒吼)(仰天长啸)等一连串的细节动作或形容。通过刻意误读、放大、重复等夸张的方式释放情感。
发疯的表达vs乖顺的现实
尽管发疯内容在互联网上受到追捧,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表现得十分乖顺:只有熬夜加班的人才会在网上为加班发疯文学点赞;只有在升学道路上拼命卷的,才会津津有味地品读霍格沃茨、魔仙堡的考学与培养体系,体会其中的现实升学逻辑。发疯文学荒诞表达的背后,所指的问题内核依然非常现实。
CASES
“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原本是指当你需要用文字达成某种目的时,给对方一大段类似琼瑶剧一样的发疯抓狂的说话方式,让对方感受到你此刻的强烈情绪。最初火于2.5亿阅读量的热搜#客服看了以后连夜发货#,以发疯的方式向客服催促发货。后被扩大使用,广泛应用在如期末复习、加班、担忧等需强烈表达情绪的各种话题中。“emo”之后,“发疯”又成为年轻人新的表达情绪的方式。
“反骨”人设
反骨文学成为发疯文学一个细分,逐渐被更多地使用,甚至作为自我激励的方式(“别学了,万一真的考上了呢”)被青年所认可。此外,在社交媒体内容中,具有反骨人设的角色也广受追捧。自媒体账号圆脸颖入职记,所发布的用公司规章制度回怼老板的视频多次获得百万播放。豆瓣也出现“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组员在里面反思高度服从、过度反思等习惯。在最新的影视作品中,《黑暗荣耀》中的反派角色妍珍,作为这部剧中的施暴者,不论发生什么从来不会找自己的问题,其“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他人”的心态引发网友大幅讨论。
梅西合影少年热点
少年球迷从几米高看台跳下,突破层层保安,冲进球场拥抱梅西,先后被9个保安追逐全场疯跑,精疲力尽后被抬离球场。这段视频让全网观众看得热血沸腾,直呼过瘾。
WHY
繁重规训下,社交媒体作为情绪连接,缓解现实焦虑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个体在生活中受到的压力和冲突会导致内心能量的积累,长时间得不到释放会引发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青年人在面对繁重的规训标准和压力时,发疯作为了一种精神出口,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感。此外,社交媒体也放大了这一现象,青年在现实中未必真的实行媒体中的叛逆或反骨,但会通过社交媒体找到情绪连接,以此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缓解现实中的焦虑和压力。
时代变化与代际差异带来新经验的探求
被年轻人亲切称为“互联网妈妈”的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教授曾多次指出,当代青年如今面对的是新的成功标准层出不穷的社会,而长辈与过往的经验往往与时代不符,难以作为实际指导,甚至因为长辈们的强行指导与实际情形的不适配造成更大痛苦。从我们本次的价值观调研数据也能看出,年轻代际对长辈经验的怀疑。时代变化和代际差异导致的过往经验断层,使得年轻人无法从旧的叙事中获得指导,需要对新时代如何进行反思重构。无论是发疯的表述方式,还是在互联网中对具有反骨角色的追捧,都是青年对于“怎样的特性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思考与探求。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品牌广告、内容创意、人设创作
品牌叙事压力进一步增大
消费者日渐拥有更丰富的话语体系与审美认知,对品牌叙事形成挑战。传统的单向叙事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新解读,进而引发反感。但价值观念的快速变化也带来了新机会。
近两年许多品牌营销勇于挑战、重新表述旧有价值观念的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新内衣品牌通过“身体自由”叙事传递自我认知的理念;北辰青年以犀利的文案“祝你在内卷的当下,保留做学渣的权利”和“祝你可以心安理得地虚度周末,不会自责”等,重新表达了年轻人对内卷生活的态度。
品牌对过往价值观念的颠覆与挑战往往引人瞩目,但这其中能颠覆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则需要仔细拿捏。品牌需要更加紧密地监测热点话题背后折射的社会心态,细致入微地体察微妙变化,从而做出品牌叙事的新表达。
广告营销对“发疯”、“反骨”的利用
在著名的肯德基疯狂星期四文学之外,也有越来越多品牌利用此类发疯宣泄内容进行营销,例如乐乐茶推出名为“一拳!XXX”的饮品,结合“一拳打爆”的发疯表情的梗进行宣传。反骨、疯批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欢。
但需要注意的是,“发疯”与“反骨”未必适合所有品牌操作。“一本正经地做一件奇怪的事”也是另一种操作风险更小的走出常规的形式。如徐志胜的麦当劳广告用乡音普通话一本正经念广告,被网友戏称“拍出肉夹馍的感觉”。
9 AI外挂
#业缘
AI工具极大发展,其极强的生产力带来了“外挂”般的工作效率,对人类生产与服务的产业链、价值链将进行赋能和重构。
过往相关趋势:巴克球式协作(2020)、人人设计(2021)、蓝领副业(2022)
WHAT'S NEW
密集脑力劳动及更多轻体力劳动将被替代
业界人士认为,AI已经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逐渐成熟,目前大量密集型的脑力劳动开始被AI取代,例如电话销售、客户服务、招聘经理等。今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当天,科技巨头IBM公司也宣布暂停7800人的招聘,称这些岗位的工作将由AI取代。尽管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许多体力劳动被机器普遍替代,接下来自动驾驶、机器人、机械臂等技术加持下更多轻体力劳动也将被逐渐取代。李开复博士预测到:“截至2033年,有40%的工作岗位上的人类员工,都将被AI和自动化技术所取代。”
学习与自己的AI副驾驶相处
在未来,AI将扮演人类工作的“副驾驶”,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ChatGPT作为一个封装了世界上所有知识的AI,拥有强大的学习和推理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进行调用,因此非常易用。在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多个AI副驾驶,然而在目前,我们仍需要努力学习和探索如何与它们相处以实现更好地协同。AI的出现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掌握AI技术的人才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一些专家开始提出“学会使用AI,做一家年入过亿的一人企业”的观点。
CASES
ChatGPT
ChatGPT是基于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模型的一种聊天机器人,使用了大量的语料库进行预训练,能够自动生成高质量的自然语言文本,包括问答、翻译、摘要等任务。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自动学习语言的规则和模式,并生成与人类语言相似的文本。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涌现功能”,即当其训练集数据足够庞大时,GPT-4即可进行“链式思考”,也就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对于答案进行修正和完善。比如当GPT所提供的回答不够精准时,使用者只需回复“再想想”,就会得到一个改善后的回答,引导越精准,得到的答案也会越精准——这是一种近乎人类的学习思维。同时,由此延伸出人们对于ChatGPT的引导和训练能力,也逐渐成为人们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Midjourney
AI绘图工具Midjourney发布了第五代V5模型,由它生成的一张“中国情侣”图片因效果酷似真人而火爆出圈。Adobe官方表示:AI 正在提供一种打开世界的新方式,设计师可以用最顺手的方式来实现创意。一个更直接的例子是:过往几年我们的社交趋势报告封面都需要邀请专业视觉设计师设计,而今年的报告封面是我们使用ChatGPT及Midjourney付费版交互生成。
AI孙燕姿
2023年4、5月间,B站上以AI孙燕姿为名仿真翻唱的许多流行歌曲迅速走红,收获了超过200w的播放。从歌迷角度看,AI能够模仿他们喜欢歌手的音色,弥补其苦苦等待但未果的遗憾,甚至有“破次元壁”的惊喜。
WHY
大模型让模型成本从边际变为固定
正如陆奇博士所说:“任何改变社会、改变产业的,永远是结构性改变。这个结构性改变往往是一类大型成本,从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上一个时代的互联网机会,在于把信息获取的边际成本变为固定成本,所有大公司都在搬运信息,让免费信息无处不在。谷歌、阿里、腾讯等企业在这一趋势下,分别实现了知识、商品和社交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而今天,模型的成本开始从边际变为固定。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是模型的组合,包括认知模型(学习、思考、规划)、任务模型(具体工作事项)和领域模型(医生、律师、码农等)。以往,获取这些模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但现在大模型已成为技术核心和产业基础,OpenAI等企业已经构建了这些模型,发展速度迅猛。
在AI将模型边际成本趋于零的发展中,专业职业如律师和医生等领域模型所需的成本也将发生结构性改变。大量的专业职业将受到影响,因为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访问这些模型,而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和掌握。这种变革将影响专业职业的传统模式,使它们能够更高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各行各业的全流程再造
于个人发展,下一代的典型职业是创业者和科学家
随着未来人会的模型机器都会,人才的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个人的独特见解和洞察力。尽管当下“专业能力”依然重要,但随着未来模型层面的技术不断发展,像ChatGPT这样的AI也能完成大部分任务。未来人才所需重视和发展的,是对未知事物的准确判断和深刻见解,以及铆定目标、坚韧坚持的愿力与心力。在具体技能层面,应对AI所带来密集脑力工作被取代的挑战,培养创新创意的软实力或者进入需要强社交的行业是一条解决之道。
智力型工作被AI接管的二维图:
优化型、弱社交的工作易被取代
创意或决策型、强社交的工作不容易取代
于公司组织,基于大模型的流程再造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流程再造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和优化业务的关键。利用大模型进行流程再造,第一步就是持续总结组织任务及流程,将组织面临的各类问题逐步“封装”。具体来说,“封装”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明确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数据标准化描述。其次,总结步骤与结果,将步骤标准化、将结果变成数据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变量,以确保步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三,复盘、优化,调整这个封装模型,将可以自动化的部分交给AI。
在这样的趋势下,未来企业需要的是能将业务从0到1搭建起来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扮演着定义工作的角色,将探索性工作逐步转化为标准化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交由工具来完成。通过人才与工具的结合,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于内容行业,供给需求两端的重大变革
无论是在供给端还是在需求端,内容行业都将出现结构性的转变。在需求端,随着AI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未来将有大量的人产生大量闲暇时间。这一新兴的群体渴望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产品,如电视剧、游戏、动画等,来充实和愉悦他们的空闲时光。因此,内容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同时,供给端也受益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AI生成内容(AIGC)等工具的涌现。这些创新性工具使得内容创作者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表达和输出自己的创意。内容行业将迎来一波创意输出的热潮。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经典IP的价值将持续提升。因为随着创意输出的增多,会有更多新的衍生创意涌现,这些衍生创意将进一步增强IP的吸引力和市场价值。拥有高质量的IP将成为内容产业中的重要资产。
10 谨慎宠爱
#亲缘
依靠或凭借“亲缘投资”度过眼下个人经济上的困难。
过往相关趋势:家长力(2021)、亲情秀场(2022)
WHAT'S NEW
主动规划争取父母资源,不避讳展示对家庭的依赖
会选择“亲投”的人大多有着不错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有一定的资源和能力为孩子兜底。比起在外独自奋斗要承担不确定的发展前景与高昂的生活成本,主动筹划、争取父母的资源似乎更能拿到确定性的结果。关于全职儿女的帖子,评论大多是羡慕和支持,舆论环境对类似现象更加包容,人们也越来越不避讳展示自己对家庭的依赖。
通过多种概念合理化“亲投”选择
在鼓励独立个体的思潮下,个体在亲投选择面前,仍然会经历惭愧不安、接受释怀的过程。但互联网让有类似境遇的人迅速聚集抱团,并发展出一套可以自洽的话语体系来合理化自己的选择。如全职儿女通过家务劳动和情绪支持获取经济支持;也有人指出独立在外奋斗,买房、带娃依然要依靠父母啃老等。
CASES
全职儿女
“全职儿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一种新兴职业,指的是年轻人寄居父母生活,这个词最早出现于豆瓣2022年12月创办的“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全职儿女一般会有一个长期职业目标,如考研考公来合理化“在家”的行为。也有的会通过承担一部分家务,来从父母处领取少量工资。
“孩竞”意识
“孩竞”指的是兄弟姐妹之间争相竞争父母的资源。随着二胎放开,许多00后开始面临类似问题。孩竞的核心不在于自己有多优秀,而在于谁能陪在爸妈身边跑前跑后,谁能更合爸妈的心意才能分到更多的资源。
顶级啃老vs虚假啃老争议
“虚假的啃老是家里蹲,多双筷子;真正的啃老是独自去大城市打拼,再掏空六个钱包买车买房。”
WHY
退回家庭应对风险
人类学家阎云翔有这样一个观察,近年来,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急剧上升,“处在风险社会中的个体,被要求自己面对、解决这些系统性的风险,但又找不到能帮他们克服这些问题的资源,最后只能找到自己的父母和家人,这使得家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他同时指出代际亲密关系的上升是双方各让一步的结果,父母提供经济支持、资源支持,孩子也放弃之前更为激进的主张,婚姻择业更多采纳父母的建议,父母的权威或明或暗地上升。这其中人们采用“实用主义”的尺度衡量一切,当回归传统是最有效的,就毫不犹豫地拥抱传统,将过去对传统的批评全部抛诸脑后。
经济实力强大的父辈
今天年轻人的父辈多为65后、70后,彼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持续快速增长。他们的父辈随着改革进程加速积累了一定的家庭财富和社会资本,让年轻人可以依赖家庭关系获得可观资源。
中国传统的“反馈模式”代际关系
费孝通将东西方的代际关系分别概括为“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东方上一代抚养下一代,下一代需要赡养上一代;而西方是上一代抚养下一代,下一代抚养下下一代。在中国传统代际关系中家庭是共同利益体,而非单纯的情感共同体,父母将孩子利益的最大化视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对孩子的投资也是对自己未来老年生活的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的父母一方面仍被这样的传统观念所影响,尽力支持儿女,但另一方面,也在默默为自己晚年做“独立养老、不靠子女”的准备。
HOW TO USE
应用关键词:内容产品、品牌创意、礼品化、老年市场
挖掘新型家庭关系的内容作品/品牌宣传
当前品牌广告与父母相关的议题,许多还停留在“不理解的代沟”、“缺少陪伴的愧疚”,这些叙事仍然将父母视为关系中的“弱势方”。随着亲缘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资源与权利进一步增强,儿女在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照顾父母情绪、如何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等问题上都有新的心态变化,也为影视综艺等内容作品及品牌广告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表达、经营亲缘情感的产品机会
随着家庭内部联系越来越紧密,代际之间的情感表达需要有更多的新型产品来承接。保险、旅游、老年用品、新型礼品等产品形态都有创新机会,来帮助年轻人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促进两代人的沟通。此外,以熟龄人群为目标客群的新产品,也可考虑以年轻人为切入口,通过先在年轻人中发酵“父母用品”的口碑与话题,来规避目标客群消费偏保守的行业难题。
完整报告,可通过“阅读原文”或访问下方链接获取。
https://docs.qq.com/pdf/DZUtBalBrd0x5dlpG?
关于本报告,如需邀约分享,或有其他相关项目及freelancer需求,欢迎随时联系:
[email protected],或微信xiaodaxu666
欢迎分享此文给需要这些idea的人,你的转发是对我们认真做报告的最大支持和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