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米粒妈,看更多教育好文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
米粒妈最近看过这样一个话题: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一个女孩辞职后在爸妈租的房子里打地铺,可以看出来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可是他们的脸上从来不缺少笑容,女孩记录了自己和爸妈相处的日常。
女孩大晚上嘴馋了,会一起和妈妈下楼买冰棍,妈妈不仅不会责怪,反而期待地问女儿:吃夜宵还是吃零食。
突然感兴趣画了奇奇怪怪的妆,问一旁看手机的爸爸“好看吗”,也不会得到任何斥责,反而是捧场的笑声。
和父母分享奶茶,一起下馆子,永远都不会被数落浪费钱,而是一家人一起饶有兴致地拍照、讨论。
父母从不会在她兴冲冲的时候泼上一盆凉水,而是无时无刻地支持她、包容她。
可以说视频里传递出浓浓的温情和爱意,视频外只剩下羡慕和心酸:
“科幻般的亲情”;
“我像个小偷在偷窥我没有的东西”;
“代入是我这么做已经本能感到害怕了,做什么都不会想告诉父母的” ……
扫兴,好像成为了很多父母的必备技能,无论是多么愉快的场景下,都能从孩子身上找出缺点和问题,让孩子的快乐火花瞬间熄灭。
可是他们不知道,一盆冷水浇熄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热情,更冰冷了孩子的心。
扫兴时,赶走的是爱意
米粒妈刷到过这样一个帖子,上了大学的女孩在家族群里高兴地说“我得了三等奖学金”。
按理说,能获得奖学金值得表扬,更值得鼓励。
可没想到女孩的爸爸妈妈开口就是:“怎么不是一等”、“争取二等一等”。
天呐,米粒妈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女孩那一刻的窒息,所有的喜悦也都化作了失望。
代入到咱们成年人的角度,不就是兴奋地和家人分享自己升职加薪,对方却问你“你怎么没当上老板”吗?
如果说,这种情况可以勉强称之为期待孩子变得更好、怕孩子骄傲,那么在日常小事中动不动的批评教育,又想得到什么呢?
一个女大学生和爸爸说自己周六要和同学一起爬泰山,结果就得到了一串严肃的灵魂拷问。
米粒妈一开始还以为爸爸不想出钱,结果女孩直接表明自己不要钱,而是以前一直攒好了,结果得到的还是大段的说教。
看了女孩和爸爸的聊天记录,米粒妈脸上只写着“莫名其妙”四个大字。
周末爬山这再也正常不过的小事,怎么就上升到“社会价值”“家庭背景”,怎么就影响学业,怎么就不合时宜了,怎么就是虚荣、爱攀比了?
明明是一件放松心情的好事,到头来却变成了一场女孩再也不愿回忆的噩梦。
有类似经历的孩子实在太多,以致有这样一个话题:不愿和父母沟通的原因。
孩子带着轻松的口吻告诉妈妈,自己和同学一起出去吃饭,本意是分享日常,结果因为不在食堂吃,被指责“搞特殊”
快递被偷了,向妈妈倾诉自己的心情,结果被批评“花钱大手大脚”
那些开心的瞬间,被父母无情挥落,所有日常中保留的依赖,都在父母开口的一瞬间变成了多余。
每一次对话都是一个循环,最后的落点永远都是相同的批评和指责。
要知道,父母扫兴时,赶走的是孩子的爱意,不仅让孩子失望难过,更会堵住孩子下一次敞开心扉的欲望。
只看问题一定会忽略情绪
米粒妈知道,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真的想打击孩子,只不过是爱意的另一种表达。
就好像前段时间母亲节,一个初中男孩给妈妈买了一大束花,结果被妈妈大骂一顿。
儿子希望妈妈开心,可是妈妈只看到这束花不实用、浪费钱,还逼着孩子去花店把花退掉。
看到孩子委屈得一直哭,妈妈反而不理解,“这小孩送给妈妈的礼物,送的人开心,收的人更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好礼物”。
代入孩子的视角,他懂感恩、有行动,简直是一个再贴心不过的孩子了。
妈妈不知道儿子对她的爱吗?
她知道,但是她直接忽视了这份情感,反而将关注点放在了礼物本身的问题上。
面对孩子的爱,有如此反应的妈妈不是唯一一个。
在温馨感动的场景下没有一个笑脸的妈妈,很可能是节省惯了想把钱花在刀刃上,或者心疼孩子为自己破费。
可恰恰是对背后问题的关注,忽略了孩子放在表面那层最饱满的心意。
大人更关注事实,孩子却只看重情绪。
当彼此在不同的频道,谁都没错,但也只剩下伤心和委屈。
综艺《少年说》中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哭着向妈妈喊话:
“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原来,每当她取得好成绩,妈妈不仅不会表扬她,反而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她、打击她,让她既痛苦又无力反抗。
可妈妈根本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反而轻飘飘地告诉她:“那是因为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米粒妈能理解妈妈想要激励孩子的心,可她却完全忽略了女儿的情感需求。
我成长的过程中,米粒姥姥姥爷其实是非常尽心尽力的,但有一件事我一直有点意难平。我上小学的时候,米粒姥爷刚进入外企,接触了很多西方教育,特别爱鼓励我,经常竖起大拇指,或者跟我握手(当时只要做出一点成绩他就会跟我握手来鼓励我)。
但当我阴差阳错进入鼎鼎大名、人才济济的X大附中,刚入学时各科都垫底。我傻玩了小学六年,我的同学们可都是被鸡了六年的啊!我费劲千辛万苦奋起直追,终于考进全班前十名。英文也从只认识ABC,到考入英语实验班。可不知道为什么,米粒姥爷那时候开始却经常打击我,说“再不打击你,你就更飘了!”我真的有苦难言,本来所剩无几的自信心更被撕成碎片。有时候,孩子们真的只需要一点点肯定和鼓励就够了。
正如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会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这种忽略孩子情感,只顾解决问题的态度,只会让孩子伤心失望,而无法让孩子成长。
捧场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还记得洪荒少女傅园慧吗?
当年她凭借一段赛后采访火遍大江南北,很多人记住了她搞笑的样子,但米粒妈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好心态。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她获得了铜牌,记者问她有没有遗憾,她却高高兴兴地回答:“我已经很满意了。”
语气里丝毫没有不能夺冠的惋惜。
关键傅园慧不仅一次比赛心态好,而是次次如此,哪怕没能进入决赛,只要确认自己尽了全力,都没有自责与气馁,这离不开父母一直以来的鼓励。
在一次综艺中,傅园慧说父母最常对她说的三句话就是:
“你是最棒的!”
“你是最好的!”
“你是个天才!”
每一个好评,都化作了她成长路上的勇气,让她能勇敢面对挑战,更能顺利消化失败。
儿童学家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够从打压中获得成长,因为内心的抗拒注定他们不会接受父母的意见。
米粒妈简直不能再认同。
之前看傅首尔参加的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面有一个小男孩整天面临妈妈的打击教育,写作业、做卷子、考试,永远都是批评再批评。
孩子越来越内向不说,对学习也没有了热情。
可是在节目中,每次傅首尔辅导作业的时候,都是不停地夸夸夸。
“你写作业又快又好,真是太棒了。”
“就是因为你很厉害,妈妈才会给你留更多作业的。”
“你怎么是这么好的儿子,谁养出来的?”
小男孩看起来很害羞,可是心里越来越喜欢傅首尔,在家里也念叨个不停。
同时学习上也更加积极,写作业再也不磨蹭了,甚至还有富裕时间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
看到孩子的转变,米粒妈也感慨,赞美和正向反馈真的能让孩子自信起来,更重要的是,给孩子种下了积极面对人生的种子。
前不久米粒妈直播清华出版社图书的专场上,我们请来了清华附中的数学名师。
这位老师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保送复旦,后来又获得了德国数学经济学博士。
从小到大都是学霸的老师特意强调,家庭教育一定要以鼓励为主,他自己小时候,父母也从来都是鼓励教育。
米粒妈知道肯定有人好奇,那就算孩子做得不好也要鼓励吗?
老师说他也有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可他从来没有因为成绩不好被批评、责罚过。
反而是父母和他一起看试卷、找错题,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再错。一次次下来,他面对考试和学习压根没有压力和恐惧,自然就能一往无前。
你看,无需打击,也无需贬低,孩子不仅拥有了抗压能力,还有了前进的动力。
米粒姥姥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妈妈,不是什么教育博士、教授,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爱心和耐心,非常会鼓励我。我小时候贪玩,每次开学必考砸,然后才会好好学习,追上进度。米粒姥姥每次都说这不算什么,你每次都是“开门红”嘛!相信你之后一定会努力赶上的。对这样的信任和期待,谁会不努力呢?
米粒妈也觉得,当父母愿意在任何场景下给孩子捧场,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从根本上来讲,这也是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爱。
只有父母给孩子更多包容,孩子才会有底气走自己选择的路,也有勇气走得更远。
点个“”+“在看”,愿咱们都能成为鼓励型父母,陪伴孩子成长为最好的模样。
作者简介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著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图书畅销榜!《我是大女主》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