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变教育,哈佛率领350所高校改革招生录取标准。
——小7妈
01
前阵子,英国的疫情形势严峻。我想到昔日的导师们都已是年过七旬的人,心中牵挂,就写了一封问候的邮件。
除了家长里短,邮件中我也情不自禁抒发了对疫情影响的感慨。  
“资本,互联网,现在是冠状病毒。这一次世界会如何被改变?我真希望我有看穿它的智慧。许多人的生活被永远改变了。”
导师在回信里写道:
“...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冠状病毒来了又去,人类有时会找到好的新路,有时似乎不能学会应该避免战争、迫害、歧视;珍惜合作、友谊和真正的价值...”
作为一位研究教育和心理的世界级导师,一方面勤勤恳恳培育人类的希望,一方面又禁不住对人类失望。
其实,对教育和人类有着同样担忧的不止她一人。
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率领350所高校掀起了一场“前无古人,后继来者”的大学录取标准改革运动。一场疫情,促使顶尖学府的教育工作者们开始反思并行动起来:
高等学府到底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才真正对人类和社会有用?
02
2020年6月29日,在哈佛大学的官网上发出了这么一则消息。文章的标题是这样的:
《315名大学招生院长发布了新的集体声明:疫情期间把关爱自己和他人放在考量首位》
而最新的消息是,已经有350所的高校加入了这个声明,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同仁加入进来。
  • 这个声明是怎么回事?
  • 招生标准具体做了哪些改变?
  • 这对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以下是课代表小7妈针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和思考。
这个声明是怎么回事?
早在2013年,哈佛大学的教育研究生学院(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就启动了一个教育研究项目,叫「让关爱无处不在」(Making Caring Common,简称MCC)。
MCC项目的愿景是“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们学会照顾自己,关爱他人,注重共同利益,每天都善待他人,了解并寻求公正和正义,甚至有时会为做对的事情付出个人代价。
2016年,MCC项目组又发起了一个子项目「Turning the Tide」(扭转潮流)。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众多大学招生办公室联合起来重塑大学的录取流程,鼓励高中生专注于有意义的道德和教育投入。
因为这次疫情,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美国高校/学院一下突增到达315所
教授们相信,只有培养出具有“关爱”能力的社区成员和公民,才可以加强民主,修补分裂,并创造一个更有爱和公正的世界。
招生标准具体做了哪些改变?
改变招生标准,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哈佛大学提出了以下三个具体的建议:
01
提倡对他人做更有意义的贡献,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
问:大学录取过程应重视什么样的
服务

答:应鼓励学生参与经过认真选择的,一致且有良好组织的社区服务。这类社区服务可以为个人,同龄人和成年人提供反思的机会。而且,应鼓励学生从事能够培养感恩,且对未来有责任感的服务。
问:大学录取过程应重视什么样的行动
答:应鼓励学生采取解决社区问题的团队行动。
问:大学录取过程应重视什么样的经历
答:应鼓励学生拥有真实可信有意义的多元体验,注重在“和”谁做,而不是“为”谁做。
02
评估学生的道德参与,和对家庭和社区做出的跨种族,跨文化和跨阶级的贡献。
大学招生人员应重视学生对家庭的贡献,例如照顾年幼的兄弟姐妹,承担主要的家庭职责或在外工作以获得所需的收入。
大学招生人员应设法更有效地评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承担道德责任,关心他人和社区。
03
重新定义“成就”。既可以为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又可以减轻过度的学业压力。
 高校招生人员应优先考虑活动的质量而非数量。
大学招生人员应采用一种更加细致的方法来权衡AP / IB课程的比重。
大学招生人员应在招生过程中不鼓励“过度指导”
大学招生人员应努力减轻与招生考试相关的过度压力(SAT和ACT),比如使这些考试成为可选项。清楚地向申请人明确说明这些考试的实际“权重”,在招生过程中如何考量,不鼓励学生重考。
大学招生人员,辅导员和家长应扩展学生对“什么是好大学”的认知。
以上为报告重点部分摘要。如想查看报告原文(英文),请进入[牛爸津妈]公众号,回复信息MCC”。
这么一份写给全美大学招生办的建议书,让我们看到哈佛大学希望通过教育扭转乾坤的勇气和决心。因为他们深深明白:
大学的录取过程具有强大的导向能力,它在向外界发送各种信息。
帮助年轻人变得更加慷慨和人道,不仅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学生自身。然而,高中生通常认为大学只是在评估自己的成就,而不在乎对他人和社区的责任。
尤其在全人类共同应对冠状病毒的这场危机时,比起分数和能力,培养同理心,关心他人和感恩,以及在自我照顾和关心他人之间找到平衡,变得尤为重要!
这场疫情改变了世界,也必定会颠覆教育。
03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疫情,我想类似的教育改革也会到来。只不过可能来的不会这么早,影响也不会这么大。
哈佛大学引领的这场招生改革潮,发出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讯号:
我们学习不只是为了自己过得好,而是为了具有更大的能力能够帮助到别人,能够让世界因我们而温暖。
这其实也是我一直以来对小7的教育目标。
在我心中有一个小而美好的计划。在等待时机成熟时,让再长大一点的小7带着它和大家见面。
那疫情过后呢?录取标准还会走回头路吗?
我不是预言家。但我内心深信,就算疫情过去,已经迈出的大学招生教育改革也不会偃旗息鼓。它可能会以一种更成熟的方式继续深化,但不会回到之前的老路上去。
因为只有这样的大学录取标准,才符合全人类社会所向往的价值观;才能倒逼从高中到幼儿园的教育机构实施更有远见的基础教育;才能倒逼家长反思我们要培养一个怎样的下一代。
不过,难道我们做家长的,只是为了孩子未来考名校而这么去做吗?
难道如果大学的招生标准又变了的话,我们就不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品质,给他们创造有这样经历的机会吗?
就像哈佛大学在这份请愿书里说的一样:
我们这样教育孩子,这不仅有益于社会,还有益于孩子自身。
如果你和我一样希望在家里培养出一个符合哈佛大学入学标准的“有爱青年”,应该怎么做呢?
在以后的推送里,我会陆续分期和大家分享哈佛大学给到父母的教育建议。作为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希望我们能培养出心中有大爱的下一代,能在一切太晚之前,创造“让爱无处不在”的“一个世界”。
点击图片,阅读《牛爸津妈|教育大规划专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专辑
面向未来的教育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