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说的话:
对自己说一句:“特此发证,以资鼓励”。
01
第一次在日本科学馆见到这副三角马赛克木制拼图,一晃已经是前年了。
它由24块黑白相间的等边三角形积木片和一个六边形的木制浅托盘组成。设计看似简简单单。
但就是这种看似的“简简单单”,却可以组成超多的抽象图案,传递着数学的几何之美。
从科技馆回来之后,我就一直想买这套玩具。
经过几番搜索,终于找到了日本的售卖网站。哇塞,差不多要800块人民币!有点夸张。
我翻遍淘宝,找来了尺寸“基本”相合的三角板和六边形托盘,自己DIY了一个。是不是也挺像那么回事?
连我们家智商最高的小7爸,也玩得很带劲。
02
话说我自己DIY的这副三角马赛克拼图。玩下来以后,我也发现了几个问题:
  • 三角木片不带磁性。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一碰就散乱,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且不方便收纳,很容易造成丢失(我这次搬家就弄丢了几块)。
  • 这套积木的精髓,在于发现和创造图形规律。但原托盘尺寸较大,同时使用24块积木对于更低龄的孩子来讲,不太容易上手。
  • 六边形托盘和不带磁性的设计,限制了积木的更多延展玩法和游戏场合。
  • 积木本身的拼搭效果虽然极具美感,但却无法作为装饰品展示出来。
相沢康夫的原版也一样有这几个问题!所以,并不是花高价就能解决的。
追求完美如我,那就~
自己改!!!
巧的是,那段时间正好有一家做木玩的匠心玩具厂找到我,想一起开发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玩具——Avdar,老同学应该对他们不陌生。
我们都是一群“仰慕经典,但不被经典所限”的人。来自四个国家的几颗脑袋,一拍即合。
以下是我们针对日本原版的问题,无数次改版后确定的解决方案(以下图片均为设计效果图,非真实打样):
不带磁性,又想保留木质的天然感。
那在
工艺
上再想想办法!

低龄孩子不够简单上手?
那就在托盘底部,再
设计
一个可拼6块积木的内圈。

原设计玩法受限?
那就再设计一个长条形的题卡,帮助孩子循序渐进找到规律。并且磁性设计,就算脱离托盘也可以玩起来!
颜值在线,却无法作为装饰品展示出来?
那就加上实用的设计,既可平放,也可挂可立。你想怎的就怎的!
03
做完这些工作之后,终于把大师的这个经典作品改成了我自己想要的样子:
玩中锻炼认知
有设计感
玩法能拓展
有一定实用性(加分项)
记得在牛津读书时,野心勃勃的我一直想做一个前无古人的研究方向,然后死活找不到。😂
年过七旬的老教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了一番话:
“Qing,你不要以为创新就是要做出一个完全新的东西。这点很难!其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再走一点点就是创新了!”
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大多落不了地,而创新力是最终要落地的。
“考不考虑申请下专利?”有个小伙伴一语提醒了我。
“肯定申请不上,不过试试也无妨~”我耸耸肩。
前几天,我收到了专利局发来的第N封邮件。
每次收到专利局的邮件,看都不用看,一定事《第N次补正通知书》,不是让改这就是让改那。
但这次不同,我收到了一份《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刚收到邮件的时候,我也没当一回事。感觉自己只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做了一点改良,也没什么了不起。
看完,关掉,继续码字......
晚上都熄灯了,我才突然想起这事儿来。越想越觉得,怎么着也该告诉小7爸一声:
好歹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个专利啊~
比起申请专利,我更开心的其实是:
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了一个,不停学习、不断挑战的“斜杠”妈。
并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通过实际行动一点点做了出来。在应试和素质的两难中,逐渐踩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养孩子、写公号、回留言、挑资源、改玩具......下一回,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干出什么事儿来。
话说除了三角马赛克拼图,我还带着大家DIY过不少经典玩具。有的DIY不光是copy,更有带着创意的改良哦~
有手痒痒的,可以戳下面这张图片跳转【亲子DIY】专辑,了解一下~
Cheers,
小7妈
猜你还想读
7妈要出摊
桌游:战略飞碟
品牌:美国Fat brain
获奖:2019 家长选择奖 · 金奖
能力:大脑灵活性,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分类,观察力等
桌游:
东京高速公路

品牌:日本Itten
获奖:2019ÅretsSpill最佳家庭游戏提名;2019ÅretsSpel最佳成人游戏获胜者
能力:立体空间感,基础数学概念,具体测量,手部精细动作,策略规划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