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中,杜甫有两次露面。
第一次是在岐王府的宴席上。
高适放下面子,舞了一套“高家枪法”,却并没有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
正当他在偏房里失落时,身后忽然传来一小儿伶牙俐齿的声音:
“可惜了,昔日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高家枪法,今日却无奈要去博一个小小宴会的掌声。”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杜甫。
刚刚十二三岁,活泼灵动,烂漫少年。
第二次是在繁华热闹的洛阳。
此时的杜甫,青年才俊。
已然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虽然已阔别近二十年,杜甫还是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高适。
他们共游洛阳,看到别人科举中第、宴请宾客,杜甫满怀希望和憧憬:
“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曲江宴。”
此时的他,意气风发,志在必酬。
教科书里的杜甫,从来没有年轻过;
可电影里的杜甫,却似乎一直未曾老去,永远乐观向上,永远无忧无虑。
以乐称哀,最为致命。
若是历史也如电影一般,停在这里该多好。
是的,到这里就够了。
就让杜甫活在一生中最幸福、最无忧的时光里吧。
毕竟屏幕外的我们都知道:
后来的他,将面对的是怎样艰难的一生。
未来必定前程锦绣。
对此,杜甫从没怀疑过。
他本身就是个妥妥的“官二代”。
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是当时的名门大族清河崔氏。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这是一个说起来足以让他倍感骄傲的家族。
家里不仅有钱有权,而且才人辈出。
拿祖父杜审言来说,身为唐代格律诗的奠基人,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
杜甫以此为荣,常说“吾祖诗冠古”。
杜甫本人,更是天资聪颖。
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家学有渊源,加之自己有才华。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
少年时期的他,是怀着怎样的意气,写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为了实现抱负,杜甫积极寻找机会。
与名人结交,谈笑有鸿儒,出入达官邸。
20岁之后,他开始漫游在吴越、齐赵,访名人古迹,阅青山大川。
也凭借诗文脱颖,在圈里展露头角,初尝名气。
24岁,杜甫于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信心满满。
不料,名落孙山,落榜原因:
诗文不合主考官脾胃。
然而,考试失利,却没有影响他继续出去浪的心情。
去兖州看望父亲后,杜甫开始了第二次漫游。
在与友人登上泰山,看青山壮阔,绵延不绝,不禁诗兴大发,挥笔写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话也成为许多人登高后,能脱口而出的唯一名句。
33岁那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遇。
回头看,堪称“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会面”。
当时的李白,已经名动天下,虽然庙堂失意,但是江湖全是他的传说。
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完全是迷弟见到了偶像。
后来,高适也加入这次聚会,三人相约同游梁、宋,以酒助兴,挥毫赋诗。
李白著名的《梁园吟》便是记录了此次三人的相聚。
第二年秋天,杜甫又辗转至兖州与李白会合。
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可当秋天结束时,杜甫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还有宏图抱负想要施展,不能还没有努力就先放弃了。
两人就此别过,之后再也没有会面。
“那时候他还很年轻,不知道以后的日子竟会那么难、那么苦。”
长安之前的时光,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那时候的他,是富家的阔少,是名望的贵子,不为钱米发愁,可以到处周游。
而立之年,更是娶到了司农少卿的女儿。
日子好不快活。
然而,这一切都在杜甫29岁时,戛然而止。
这一年,杜甫的父亲杜闲去世。
没有了父亲的支撑,杜甫的日子忽然难过了起来。
他不得不为了生计,去长安参加科举。
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背景和才学,怎么也能混个一官半职。
但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时,权相李林甫嫉贤妒能。
为了防止有识之士进入朝堂,炮制了历史上有名的“考试骗局”:
告诉玄宗“野无遗贤”,民间已无遗漏的才人,人才都聚集朝野。
本是一句奉承的话,没想到玄宗信了。
于是,当年所有的考生全部落榜。
很久之后,在李林甫势力倒台之后,杜甫在诗里抒发愤懑: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是的,杜甫就是这些考生中的一个。
眼见科举之门被阻塞,为了实现抱负,杜甫不得不走了第二条路,也是他最不情愿走的那条:
自降身份,到达官贵人那里奔走献赋。
可即便低头奉迎,杜甫也未能得偿所愿。
仕途失意,生活贫困。
这就是杜甫的长安十年。
终于,在十年之后,他当上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负责看守兵器。
虽然这与当初的理想相距甚远。
但杜甫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他知道:
只要稍微迟疑,机会就会转瞬即逝。
于是赶忙回家,想要将好消息分享给妻儿。
可是还没进家门,就听到妻子的嚎哭,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杜甫连忙跑进家门,才得知小儿子因为没钱吃饭,已经饿死了。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好不容易钱粮有了着落,可幼子却没等到这一天。
大喜大悲交加,杜甫一夜苍老。
回顾长安这十年,杜甫唏嘘不已:
少年鲜衣怒马,游走名山大川之间;
中年躬身权贵,为了实现抱负,谄媚笑脸给人看。
寄身于贵族府邸的座上宾,他尝尽了人情冷暖,写下了那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白天出入于达官贵府,晚上回归贫民陋室。
一边是富贵人家的挥霍享乐,一边是下层人民的人间惨象,所见所感,不禁挥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响彻文史。
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皇帝出逃,贵妃赐死,那个辉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世道从此进入乱纪元。
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战火纷飞,满目疮痍。
杜甫也在逃难的途中,被胡人俘获,押回到长安。
此时的他,年过半百,头发凋零,写下那首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7年,杜甫逃出长安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第二年,在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杜甫见证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
创作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中原地区饿殍遍野,杜甫一路逃荒到了西南。
在高适、严武等旧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搭起一座茅屋,这就是传说中的“杜甫草堂”。
在这里,他度过中年以后少有的一段安宁时光。
他为春天的雨欣喜过,“小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也为秋天的狂风发愁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独居在草庐,杜甫的体力大不如前,因此出现了“南村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可于战乱之中,这样的日子已是难得。
没过多久,蜀中沦陷,杜甫不得不离开草堂,前往梓州阆州一带逃难。
途中,听闻河南河北被收复的消息,喜不自胜,写下一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可是,杜甫回归故土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贫病交加的他,客死耒阳。
临终前,没有一位亲人在身旁。
回首杜甫一生,年少轻狂的少年、青年时期,竟成了一生之中的巅峰时刻。
自那以后,随着年岁越长,他的人生越发艰难。
到长安求取功名,却屡屡受挫;
到权贵期盼举荐,却无人理睬;
人过半百,终于熬到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稚子却倒在了希望到来的前一刻;
之后余生,都在战火纷飞的漂泊中度过。
他有满腔抱负,却只能任青春逝去,光阴流走。
他忧国忧民忧天下,自己却家人分离,颠沛流离。
梦里的长安,真遥远啊,比三万里还要遥远得多。
阶层的下滑,梦想的晦暗,让杜甫度过了悲戚的一生。
却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记录了一个时代,口吐了盛唐的下半场。
《长安三万里》里,导演没有创作杜甫在长安的生活,而是截取了杜甫少年、青年的片段。
让他停留在一生之中最快乐的时光里,这是导演的仁慈。
“当时他还那么年轻,不知道后来会过得那么苦。”
杜甫的人生轨迹,我相信也会让很多人心生共鸣。
成年以后的人生,真的很难。
上有老,下有小,周围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
可自己,却没有一个能依靠的肩膀。
每天睁开眼,就是一场新的战斗;
每晚回到家,都是一次劫后余生。
除了朝前走,没有别的选择,也只有朝前走,苦才会退后。
既然如此,那不妨珍惜人生每一个“须尽欢”的时刻吧。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只有珍惜生命中的“甜”,才能积蓄力量抵抗人生后来的风雨。
中年不易,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人生的闪光时刻。
也欢迎你写下最喜欢杜甫的诗句。
我们互相鼓励着,或许人生就没有那么难走了。
点个【在看】,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 | 苏善书,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点君承诺:本问卷仅供调研使用
不会泄露个人信息,请放心填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