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全国人心的“胡鑫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了。


2月2日上午,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确认:


胡鑫宇是自杀身亡。
针对“
如何确认为自杀
”的问题,有两个重要证据:


一是胡鑫宇的尸体发现地,鉴定为案发第一现场,没有伪造的痕迹。


二是胡鑫宇随身的录音笔显示,失踪当天,他录了两条有自杀意愿的音频。


针对“
为什么这么久才找到遗体
”的质疑,官方特意做了3D动画还原现场。


胡鑫宇缢吊在围墙中伸出的一棵树上,离地1.4米。


一边是5米高的围墙,一边是茂密的小树林,确实很难发现。


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争论各种案件细节。


但更多人,则是感到深深的痛心:一个孩子永远地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今天,我们想放下争议,去看到这桩悲剧的背后:


这个15岁的孤独少年,在离去前经历了什么?


作为父母,又能如何来守护自己的孩子?


没有懂事的孩子

只有不被看到的孩子
第一次“认识”胡鑫宇,是在报案的妈妈的口中。

她说自己在江西某高中念高一的小儿子,从宿舍去上晚自习路上失踪了。
她说:“鑫宇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而且出事之前“并无异常”。
“懂事”两个字,常常让我感到非常的悲哀。


因为其实懂事,
并不能证明孩子没问题,只能证明父母对孩子不了解。
只要想想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你就会发现:
一个孩子要长大,免不了遇到很多困难、挑战和挫折。

当颤颤巍巍学走路,他会跌倒很多次;


当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幼儿园,他会体验到分离的痛苦;


当遇到学不会的科目,他会遭受信心的打击;
当交不到一起玩的朋友,他会觉得每天都很孤独。


……


所以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

“没有不遇到问题的孩子,只有看不到问题的父母。”


而“懂事”,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幕布,把这些问题都盖得严严实实。

电影《狗十三》中,13岁的少女李玩因为坚持找失踪的小狗,一家人都焦头烂额,被爸爸一顿打骂。


她接受了现实,不再找狗。


电影的最后,爸爸感慨:女儿终于长大、懂事了。

有条评论却一针见血:


“孩子的懂事,何尝不是害怕、沉默和妥协呢?”


懂事的孩子,不是不会痛,而是不会说。


因为他们知道,说了父母也不会重视,也帮不上忙;

或者更善良一点的会想,说了还会让父母为难。


于是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所有的痛苦,都自己咽。


——这样的孩子,其实更可怜,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不再要求孩子懂事,才能打开沟通的大门;
而看见和接纳孩子的问题,才能有改变的可能。

可惜的是,这一切在胡鑫宇这样“懂事”孩子的生命中,从未得到过。
挽救一个孩子

从读懂ta的求救开始
胡鑫宇失踪一个月后,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披露,他心里的痛苦也开始被看到。
他会在笔记本上写下难以融入学校的苦恼:
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
会在社交软件上倾诉孤独: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甚至还非常直接地表达了轻生的想法。
课本的最后一页赫然写着:


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成什么样?

多次和同学说: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或者没意思,不如约着去跳楼。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一个孩子走到最后,向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


家长、老师、同学,哪怕有一个人读懂了,一切是否就会不同?
心理学者、情商教育专家张怡筠博士曾提醒: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50-75%的人自杀前有征兆,如果提前察觉和行动,就可以挽救生命。


那么,想自杀的孩子最明显的征兆是什么呢?


1.直接或间接的自杀表达:
“活着真没意思!”“我不想活了!”“不如死了算了……”


2.交代后事
比如写遗书,把重要的物品送人。


3.沉迷于死亡的幻想中。
想象如果自己死了,会发生什么。

如果真的发现孩子有自杀的倾向,家长至少还能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立即沟通。
不要害怕“自杀”这个词,直接问:
“我注意到你说不想活了,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你最近心情很不好是不是?你想过自杀吗?”
第二件事是,认真倾听。

让孩子相信,你很在乎ta的心情,重视ta的生命,会和ta一同面对困难。
“你发生了什么事?爸爸妈妈好心疼你,不管什么事,我们都不会责怪你,会站在你这边。”
这个时候,请暂时放下你的评判和挫败。千万不要说:


“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你走了爸爸妈妈怎么办?”

“我哪里对不起你了?你居然想去死?”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一个道理:


评判、说教,救不了孩子。

能挽救生命的,只有你深深的看见和接纳,温柔而坚定的爱。
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

是父母情感的支持
除了“如何救下想自杀的孩子”,还有一个问题,大家也很关注,那就是: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抑郁,想要自杀?

有人总结得好:


因为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压力锅,层层传递,压力的最后一环,就是孩子。

其实想想,确实如此,社会有了压力,学校和企业最先感知到。


学校把压力传给老师,企业把压力传给员工。

然后员工回到家里,老师来到课堂,把压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讲的是不会处理情绪的人,向等级低于自己的人泄愤,然后引发的连锁反应。


这条锁链上,末端的那个人是最可怜的。


因为他们没法向下一个人传递,只能积压在心里,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最后把自己压垮。

想到官方在通报胡鑫宇的案件时,很多人忽略的一句话:


“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
其实,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不过这种支持不是经济的,而是情感的。


不是买吃的喝的穿的玩的,而是一种温暖的鼓励、关心和爱。
对于孩子来说,以下几方面尤其需要:


1.做错事后的宽容
没有犯错,何谈成长?
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犯错,并告诉他们:
没有任何一个错,值得用生命来弥补。

请在你的孩子犯错时,多点宽容和耐心,少些指责和批评。


2.失败时的鼓励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


有自杀冲动的,常常是在打了败仗后,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不能饶过自己。
极致的羞耻感就是:你这么差,不如去死!
我们从小教孩子严格要求自己,却从没人教他们善待自己。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失!


因为前者可能会让孩子更优秀,但后者却能让孩子活下来。
当你的孩子遭遇失败时,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支持:


成功固然可喜,但失败也没有关系,人生很长,ta永远都是你心中最棒的孩子。
3.伤心时的安慰

安慰人需要技巧,错误的安慰说了比不说还难受。


孩子找你倾诉时,这几种安慰不要做——


不要比惨:
你累,我还累呢!

不要讲道理:
你要吸取教训,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不要岔开话题:
先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了,我带你出去吃点好吃的吧!


真正的安慰,
是允许孩子呈现自己的脆弱和难过,愿意倾听和陪伴。

你可以用这两个句式: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跟妈妈说说吧!”
“你愿意说说不开心的事吗,我愿意听。”
写在最后
《为何家会伤人》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
你给了孩子恨,却妄想从他身上得到爱;

你给了孩子痛苦,却妄想从他身上收获感激;
你给了孩子阴影,却妄想他永远积极向上没有阴霾;
——这,是永远不可能的。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知道:


你给了孩子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你想要孩子乐观,就不要天天对他诉苦抱怨。

你想要孩子自信,就不要总是贬低打压。

你想要孩子活下去,就不要让他失去对世界的希望。


——请你把心灵的家布置得温馨、善意、充满爱,并告诉ta:


欢迎回家。

点个在看,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愿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好课推荐❀ 
培养一个幸福快乐的孩子

关键是情商能力
原价99元 限时特惠9.9
收获一套万能育儿公式

0-18岁孩子都能用
赶快报名吧
情商服务
全年龄情商教育课程 | 情商夏令营 | 幼儿情商玩具
情商教育指导师认证课 | 情商讲师培训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