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最近看到某短视频平台关于“K12学科类内容下架”的通知。K12教育类视频,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凡是和学科教育相关的都要下架,以后学科类的新内容视频也不让发布了。
平台说,期待做学科类教育视频的创作者们“华丽转型”,希望他们“调整创作方向,将内容创作的赛道拓宽延长”。

华丽转型,我不知道要怎么转才能华丽得起来,是让教数学的老师华丽地去表演做饭,还是让教英语的老师华丽地去跟其他人一起唱“穷叉叉”。
唉,谁让你们这节骨眼上还在做教育了。双减都多长时间了,你们还在平台上搞教育,让那些不上补习班的小朋友和家长在家里拿着手机偷偷跟着你弯道超车,你们不知道现在“学习”这件事是要服从大局的嘛。
聪明的网友很快就把这事给定性了:
好家伙,活不到一定岁数还真没资格解读这个词:恶意自学。

我们这代人开始意识到:时代真的不同了。我们从小到大,好像都以自学为荣。能自学、敢自学的人,被当成全民榜样,我妈一直拿隔壁家才上高一就利用暑假自学完高二数学的小哥哥给我做榜样,我爸自学了二胡和手风琴在方圆十里成为著名文艺男,我妈也是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成才拿到了大学文凭。那时候还没这么多资源,都是利用有限的书,辅导资料,到图书馆自己查,才能学到一点东西。

现在不一样了,资源共享时代,什么都能在网上找到。
但现在又不一样了,资源共享时代,能在网上找到资源是不对的,不应该的,违规的,恶意的。

你怎么能自己偷偷摸摸在网上找资源学习?那些提供学习资料的你们怎么能加剧内卷?各位怎么可以在家偷偷摸摸提高自己?
还有那些怂恿孩子在短视频平台上自学知识的家长,你们怎么可以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怎么能不贯彻落实快乐教育,怎么能让孩子在学校之外还学习呢?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有位上大二的哥哥给上初一的弟弟补课,妈妈付给哥哥每小时60元作为补课费,发了视频到网上,结果呢,他们被举报了,说这是“变相一对一补课”。
说啥好呢,各地都在严打假期学科类培训补习,而这个家庭非要挑战极限,搞家庭作坊式一对一,这本来完美避开了市场监管,但他们却偏偏要得瑟,发个短视频昭告天下“我们家在补课呢”,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家娃正在“恶意自学”?
那这种举报岂不是要被称为“善意举报”了?因为从逻辑上来说,一切杜绝“恶意自学”的行为,都是“善意行为”。
哥哥给弟弟补习,家长给孩子补习,老师给亲戚的孩子补习,隔壁老王给隔壁老张补习,这都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都叫恶意学习,是明知不允许,偏要对着干的恶意行为啊......

但为什么会有这些近亲补习呢?

还不是因为寒暑假不能去外面补习嘛。

有的省市,在放假之前还让孩子和家长签署所谓的《寒假期间拒绝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承诺书》,里面还提到“如有违规培训,自愿计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想必这也能被称为“善意的承诺书”了吧,毕竟“都是为了减轻孩子负担”和“为了教育的公平”。
江苏某市出过一条规定:“帮亲戚子女无偿补习,未报备者视同有偿家教”。
帮助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无偿辅导补习也不行,别管收不收钱,只要不报备,就叫“恶意补习”啊。
那如果报备了,又会怎么样?哦,答案是:会被举报。
现在好多老师,对“被举报”的警惕意识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境界。前些天看到了一个老师发的朋友圈:

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从“一本书的距离”演变成了“一场举报的距离”,是什么让这种魔幻叙事成了现实,这是时代的进步吗?
这一大圈兜兜转转,这届孩子的学习怎么就这么坎坷,总在什么“恶意”啊、“违规”啊、“举报”啊这些词里徘徊,这些可怕的词,怎么会和单纯、简单、崇高的“学习”挂钩,真是莫名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啊。
我一直有个小疑问:“双减”以来,到处都忙着严打补习,目的到底是为了给孩子减轻负担,还是为了阻碍人类学习?现在已经没有寒暑假和双休日的校外培训了,还不满足,还要斩断一切能自己学到校外知识的渠道,就是看不得有些人比别人多努力那么一点,希望所有人一起躺平。
我觉得这应该能被称作“恶意躺平”。就是自己躺下还不行,非要拉上所有人一起躺,谁不躺谁有罪,大家一起来垫背。
这样的“双减”,本来带着一个极好的出发点,弄着弄着变成各种奇葩行为满天飞,纵然“满意度调查问卷”被统筹填写、按规定答案提交,从上到下依然能看得到:效果只能叫粉饰太平。
最近,某省教育厅发了一篇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教育政策取向》的文章,里面有一条值得我们看看:
中考录取率50%-55%,职业高中的高考录取率只有40%,这导致社会上“中考焦虑”远超“高考焦虑”,也是“双减”后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降而“被分流”的根源所在。要结合共同富裕社会对“更多更好”的教育需求,拓宽高中段学生的升学通。
这篇文章说得明明白白,广大家长不愿意自己孩子去职业高中,双减后家长的担心有增无减,不但改变不了中考焦虑,还让本来有路可走的一部分家长和孩子现在无路可走,于是更焦虑了,负担也就更大了。
于是该省开始从“扩大普通高中录取率”上做文章了。说白了,中考制度和录取率不变,任何“减负”都是白减,而且只会滋生出各种奇葩新闻,所谓的“恶意自学”这种词,都会应运而生了。

层出不穷的“过犹不及”的招数,实在是看不出有些人到底为学生操碎了多少心,只能增加一个又一个哭笑不得的段子。

教育真不能再这么持续出段子了,别的不说,连没孩子的年轻人都被这些段子吓怕了。奇葩段子越多,生育率就越低。

一个直播,欢迎预约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独立运营IP「格十三」
旗下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