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说“OK镜或纳入集采,中间商赚八成利润将成过去式”,也就是说,以后给孩子配OK镜就不那么扒层皮了。
没养过娃的人可能很不理解,OK镜怎么了?再贵还能有多贵?
怎么去形容呢?这么说吧,如果一个妈妈把给娃配OK镜的钱用于给自己穿金戴银的话,她或许可以是这个效果:
你看,OK镜虽然叫OK镜,但它对老母亲们好像并不OK啊,除了动辄五位数一片的镜片外,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辅料,不买还不行。不夸张地说,这玩意一年能耗掉老母亲一头一脸的珠光宝气。

当一笔钱可花可不花的时候,很多家长选择的是按最高档次花,并删掉了自己购物车里80%的to buy list......因为大家都是照着“最高标准”去养娃的,比如说neng牙,很多孩子去neng牙不是因为牙有问题,而是家长觉得“他的牙还能再好看一点”。
前几天一个朋友去公立医院拔牙,出来后兴奋了三天三夜,因为这趟拔牙的总支出是2.1元。
她从没想过搞牙齿的事可以这么便宜,因为带娃在高大上的私立牙科诊所随便一进门打底三位数,做个牙齿矫正还没开模已经1.5万飘出去了......
而老母亲自己只在2.1元的地方拔牙,2.1元是什么概念,她家吞金兽在牙科诊所VIP等候区里被赠送的贴纸和玩具回力小汽车都比这个成本高啊......
带娃看牙前,我们是这样的:
但凡进了搞牙的坑——

想象一下,一个身体好、不近视、牙齿整齐又好看的娃,那是孩子吗?不,那是一个财神爷,给你省下的钱就能使你致富。
但生娃就像拆盲盒,如果你拆到一个同时需要OK镜和硅胶正畸器的娃......
然而这些归根到底还是有底的,毕竟那都是实物消费,反馈也是肉眼可见的,心里还能舒服点。还有一些花出去就有点像打水漂、不花也不可能的钱,那才叫一个刺激呢。

我一个朋友是幼儿园老师,她在她带的中班调查谁学过钢琴,班里36个小朋友,没有一个没学过的。再继续调查,那些学钢琴的娃里,还有1/3以上同时还学了另一门乐器或声乐。

用我朋友的话说:我们一菜场幼儿园,现在搞得像艺术特色幼儿园一样。
有些家长呢,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孩子是不是这块料,上来就是音体美全给安排上,紧跟时代潮流。他们报班的宗旨不是“孩子喜欢啥就学啥”,而是“别人的孩子喜欢啥我孩子也学啥”......
假如把他们投资到吞金兽兴趣班上的钱用到自己身上的话......不出三年,谁还不能把自己捯饬出正宫娘娘的效果啊!

你以为这些兴趣班已经够瓜分财产的了,但等娃上了学就会知道,比兴趣班更让你摸不到底的是在学习上花的钱。
我一朋友统计了一下,说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脑袋一热就疯狂入手的各种辅导书、拓展读物、以为能让孩子看完就突然开窍甚至变神童的书,甚至连拆封都没拆过的,加起来都几大千了,还不包括老师推荐的书、辅导班让买的书、前辈推荐和讲座中被洗脑剁手的书、疗愈老母亲精神和内心的育儿书和鸡汤书......
漫漫求学路上,多角度剁手、多元化花钱,如果把这笔钱用在自己身上,老母亲们的上身效果可能是这样的贵妃即视感。

不过现实中,大多数人的贵妃即视感有倒是有,不过就是像个被打入冷宫的贵妃。
而孩子上了高中之后......哼哼。
以前我一直以为“等娃上了高中就好了”,后来才知道,真正的大头在这儿等着我呢。
假如孩子不上高中,初中毕业就能出去搬砖挣钱养我的话......这笔“大头”省下来用在自己身上,我也许能把自己送上艳后宝座也说不定呢......
还有一些用在了娃身上,却不知道为什么用,更不知道用了有啥用的开销,回头复盘时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哪里不对。
这笔莫名其妙的经费假如用在自己身上,说什么也能重新做一回钮祜禄·真还......
最好笑的是,经常有人会问“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这是能问的吗?这是能说的吗?

养娃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不可控因素和未知状况此起彼伏。如果一切尽在掌握,人生哪有什么意思。但如果你硬要问出一个答案,我也只能硬给你一个大概的框架——假如你把养吞金兽的钱用到自己身上,效果大概就是这样的:

一个小讨论:

你给你家吞金兽的最大一笔投资是什么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